轉眼之間,被宦官扶持起來年幼的皇帝漢順帝已經長大成年。而冊封皇后一事,也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
只是面對自己的寵妃們,年輕的漢順帝實在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在考慮一番后,便史無前例地決定從后宮抽簽選后。但是一聽此舉,大臣開始不同意,并紛紛上疏反對道:
“皇上您發詔書說立皇后事關重大,結果您就打算問之鬼神?全天下的書籍里都沒有這種先例的。您這樣做要是把握不好結果選出來一個長相又丑脾氣又臭的怎么辦?”
既然群臣反對,那大家只能重新確立規則!于是便有人提出:
“既然現有里面實在挑不出來,那就挑其他人家的好女孩進宮,然后再從這些人里面進行挑選。品德優先,其次年紀優先,再次則是相貌,陛下您看這樣如何?”
聽完這番話,順帝深以為然,而新皇后也就真的從后來進宮的貴人當中被選出來。當選的是乘氏侯梁商的女兒梁妠,而她之所以打動皇帝的便是:
皇上,您喜歡臣妾,但臣妾不能獨享專房之寵。你還是應該去各位姐姐妹妹那里多走走,大家雨露均沾,才是應有之義。
為什么順帝一開始要抽簽選后呢,而后來為什么順帝又會聽從大臣們的意見,挑選大義凜然、賢惠正派的寵妃立為皇后呢?那這個事的“不正常”里,透著些怎樣的“正常”呢?首先就是,漢順帝為什么著急立一位皇后呢?
雖然皇后是必備品,但當時十七歲的漢順帝其實并沒有必然理由非要現在選擇。而漢順帝借抽簽來決定結果,很明顯就是在逃避責任。那究竟是逃避什么責任?
如果聯系東漢政治,答案便昭然若揭:其實漢順帝不是在選皇后,而是在選外戚。當時四位寵妃背后各有勢力,而順帝無法平衡所以出此下策。
但大臣們卻提供出更好方案:既然沒法選那就另找他人。正因為如此,梁氏才能乘機而起。選梁氏的理由,除梁妠本人不嫉妒、不專房的理由外,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她的父親梁商。
正如“順帝之世,梁商稱為賢輔”所言,其實當時漢順帝最終選中的,是他的老丈人梁商。但梁商死后,兒子梁冀繼任大將軍輔政卻是不同的場景。
梁冀先后歷順帝、沖帝、質帝、桓帝。因為質帝年幼時,曾于朝會之上指責梁冀為“跋扈將軍”,竟因此被梁冀毒殺。那明明外戚有諸多問題,為何還要有諸多皇帝利用外戚集權呢?
究其原因,一般的外戚是完全依附于皇帝本人而存在的,一旦皇帝失勢外戚也會隨之失勢,這是外戚和大臣對于皇帝的區別。對于屬于自己的外戚,皇帝是能夠絕對掌握的,但對于大臣,他卻有心無力。
即便東漢有像王莽一樣的前車之鑒,但大部分的外戚,對皇帝本人是絕對依附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外戚作為皇權的延伸,在東漢朝堂之上一直是一只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盡管有王莽前車之鑒、盡管歷任外戚良莠參半,但每一任的皇帝卻仍要任命新的外戚。只有仰仗于他們,皇帝才能手握權威而又不用勞心于具體政事,且同時不至于有被篡位之虞。
雖然很多人會對外戚做出批評,但這往往是因為我們是旁觀者,而旁觀者總是很難體會到決策者在做決策時的各種權衡猶豫。
決策者可能要考慮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時還得照顧自己,但作為一個旁觀者,這些我們統統看不到。有時候,我們只能看到認為荒謬絕倫的決定,實在理解不了最后只好認為他太蠢。
成人世界的基本邏輯,應該是:要把任何一個與你相處的人,都看作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他可能貪得無厭、也可能鼠肚雞腸,但他絕不可能是個笨人。如果你這么想你的對手或者競爭者,那就只能說明,你配不上做他的對手。他在試圖周詳地考慮問題,而你卻還在懷疑他的智商,那你們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段位。
說回梁冀,桓帝即位以后因為忌憚梁冀權勢,便只敢在上廁所時和親信宦官討論除掉梁冀的辦法,而最終桓帝和他的宦官們還是成功了。
但這些宦官,卻又重新開始和下一任外戚竇武的新一輪紛爭。而這也是東漢王朝的兩次黨錮之禍,最終宦官大獲全勝,竇武身死族滅。
竇家族滅之后,靈帝繼位,而下一任外戚何進的出現,也就正式開始浩蕩三國時代。為防止宦官勢大,何進聽從袁紹建議,招董卓進京。董卓進京,宦官和外戚,東漢王朝政治的兩大勢力,很快被全部摧折。至此,大漢王朝終于走到末路窮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