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奴子來說,鞭子毫不陌生。抽在身上當(dāng)然“苦也”,倘要抗?fàn)帲阌袆e的奴子勸:算了,吃虧是福。
于是,奴子只好盼著鞭子不要抽太重。
只要有口飯吃、有個活干、鞭子不太重,就是“清平盛世”。
就是這樣的盛世,歷史上也就三五個。至于在平世、衰世、亂世,奴子就連“太平犬”都不如的。
倘若吃虧真是福,那千百年來的我們可真算“洪福齊天”了。
自然,吃虧吃到后面,只能吃樹皮、草根;“享福”享到最后,連討薪也算“惡意”。
最后沒辦法,只剩下哭鬧,舉著牌子跪哭。然而這也不受待見,仍然先是驅(qū)趕,然后是抓捕,最后“發(fā)還原籍”。
這就是慣于吃虧的“福報”了:吃到最后,無虧可吃;退到最后,無路可退。于是,搖搖頭,“算了算了”,“退一步開闊天空”,“養(yǎng)浩然正氣”了。
所以,“民不與官斗,貧不與富爭”的古訓(xùn)經(jīng)久不衰。因為不爭,所以就有了“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知府”,就有了“996、大小周、白加黑”。
但,奴子們根本就不知道:吃虧的根源,就因為不爭;越是不爭,就要吃越大的虧;吃虧越多,對手就愈發(fā)養(yǎng)得壯、膽子肥,于是就更難翻轉(zhuǎn)了。
何況,越是不爭,人就越喪氣。幾代人不爭,就忘了挺直腰桿是什么感覺;十幾代人不爭,于是洋人就來了,還幫著他們搬梯子。
然而,“吃虧是福”的奴子們,并不愿吃其他奴子的虧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奴子們,是不會對別的奴子退讓半步的。
奴子碰到比自己弱的、笨的、慫的,往往得寸進(jìn)尺,把被強者奪走的,在對方身上找補。
奴子碰到比自己強的、刁的、橫的,只能搬出“吃虧是福”的金箴來,心里暗暗罵“兒子打老子”。
所以,奴子們慣于“怯于公戰(zhàn),勇于私斗”:
在外族、外國面前,我們是“愛好和平”的。
面對上層人士,我們是“馴順”、“淳樸”的。
唯獨對待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則“內(nèi)卷、內(nèi)斗、內(nèi)耗”。
偶爾出了那么幾個敢于挑戰(zhàn)強梁的勇士,如東晉北伐的桓溫、兩宋之際的岳飛、南明的李定國,他們打得過強敵,卻敵不過內(nèi)斗,最終失敗。
勇敢的人倒下了,不勇敢的奴子們只能越退越后:
漢唐時,面對皇帝,大臣坐著說話;宋朝時,大臣改站著;明朝大臣跪著磕頭,還要被打屁股;清朝大臣,不特磕頭,還要自稱“奴才”。
被人打了不還手,還自詡“大度”、“清者自清”、“同化異族”、“文化自信”,這就是深諳醬缸精髓的嫡傳。
歸根到底,沒有人愿意退讓的。所有的超脫、豁達(dá),都是忍氣吞聲。
然而,多有愛較真、愛計較的民眾的地方,一定會進(jìn)步的;而多有“吃虧是福”的民眾的地方,一定會變成“豁然大度”的沙包——
連上司“敬酒”都不敢不喝的人們,他們能強大起來嗎?我們能指望他們干嘛呢?
君不見非洲草原上的角馬們:身體強壯、犄角銳利、成群結(jié)隊、膽小如鼠。體型不如它們壯的獅子,即便只有一頭,就能攆著幾百頭角馬抱頭鼠竄。
角馬們逃啊逃,心里盼著有一個不如自己逃得快的“墊背”被獅子追上。正因為每個角馬都這樣想,所以角馬看似一群,但毫不團(tuán)結(jié)。
角馬們倘若掉轉(zhuǎn)頭來同獅子對峙,哪怕就三兩匹,就能令整個獅群都無從下手。但角馬們還是逃,因為這就是草原上的規(guī)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