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用一些詞來形容姐姐,我只能想到一個字,而且我堅信它是無比準確的,那就是:“讓”。
“誰讓你是姐姐呢,讓著點怎么了?”
這句話是多少女性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委屈啊!
甚至有不少姐姐一看到“姐姐”這兩個字,就會不自覺地掉下淚來。
20歲出頭的安然,突然也要因為“姐姐”這個身份而失去自己最好的生活。
原本,安然就把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考研這件事上,遠走北京,從而逃離那個對她來說早就不存在的“家”。
不曾想,平時就不怎么重視她的父母還都因為車禍死了。
孤苦無依,命運還嫌她不夠慘。
父母的葬禮上,突然冒出來一個從未謀面的弟弟。
這個6歲男孩,居然是父母在她上大學后偷偷生的!
弟弟的到來,給安然的打擊完全不亞于父母雙亡。
電影《我的姐姐》,一開場就讓觀眾們大喊不公,不忍著一口怒氣都看下去。
父母說不在就不在了,費盡心思要的這個小孩子,居然指著一個大孩子來養……
安然拒絕養弟弟,想把他送養,親戚們個個指手劃腳:“你是姐姐,你必須得負責!”
真的是,從未有人替你著想,卻總有人命令你堅強。
就因為是姐姐,就天生欠弟弟的?
這都叫什么事啊?
在這之前,身為獨生女的安然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的多少疼愛。
他們甚至不讓安然穿裙子,不能露出雙腿,以便她裝得更像一個殘疾人,這樣就有資格生二胎。
高考還改了安然要當醫生的志愿,導致她只能在本地讀了個護士學校,就為了她可以早點賺錢照顧家里。
夠憋屈也夠爭氣的安然,大學4年都沒用過家里的一分錢,還一心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重拾當初的夢想。
如今又憑空出現一個弟弟,成為了她夢想路上的一堵墻。
而她卻成為了眾矢之的,被所謂的親人們步步緊逼,甚至還要奪走屬于她的房產。
那個熊孩子弟弟,是被父母百般溺愛喂大的。
每天都把家里搞得臟兮兮,用腳踹姐姐的電腦,處處搞破壞,各種鬧騰添麻煩,一言不合就吐口水。
沒有他做不出來的,只有他想不到的。
當弟弟氣勢洶洶地吼著姐姐:“爸爸說過家里的東西都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
看得人隔著熒幕都想打他屁股了……
安然每天累成狗,還要做受氣包。
“孩子”都沒好好當過,就要被什么“長姐如母”來束縛。
2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其實演的就是:重男輕女。
這種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的家庭環境中十分常見。
明明是在幫父母盡責任,卻變成了姐姐的義務,變成了姐姐的“欠”。
而且“欠”得很明顯。
男孩一般都比較調皮,本來就難帶,又因為他是“小”的,父母總會照顧他多一些,自然就希望或者要求姐姐也得讓著他。
所以,乖巧懂事的姐姐與調皮任性的弟弟,這樣的組合隨處可見。
長大了呢,就有不少人上了新聞:姐姐結婚的彩禮錢給了弟弟娶老婆。
你看,電影《我的姐姐》喪禮上就有這種“欠”的體現。
痛失雙親的安然在沉靜地燒著紙錢,她旁邊的那個“姐姐”和“弟弟”都在干嘛呢?
安然的姑媽沒了弟弟,身為姐姐的她忙前忙后,招呼前來吊唁的人,大小事情一刻不得停歇。
安然的舅舅沒了姐姐,身為弟弟的他似乎沒有一點悲傷,麻將打得呼呼響,輸了卻賴著不給錢。
僅從這一個場景就足以說明,姑媽和舅舅,這一對不在一個家庭長大的姐弟是怎樣的成長軌跡。
姑媽的“賢惠”證實了,她從小就是個懂事、習慣奉獻和承擔的孩子。
舅舅的“德性”反映了,他從小就是個父母慣著、姐姐讓著的孩子。
而他倆只是萬千中國家庭里的一個縮影。
在中國有多少個姐姐,也許就有多少個姑媽。
安然的姑媽,從小就因為是個姐姐,被鍛煉出各種照顧體諒弟弟的本事,以及隨時隨地為旁人著想的能力。
姑媽放棄了繼承父母的商品房,讓給了弟弟。
自己守著一個小賣部過生活,還有一對不爭氣的兒女,那個殘疾丈夫干不了活,卻能做出偷看安然洗澡這樣的壞事。
姑媽在年輕的時候,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弟弟的孩子她得幫著帶,弟弟死了,葬禮和孩子們的事也都要她來操持......
她的累,有目共睹。
按理說,她應該不希望后輩走她的老路,吃她吃過的苦。
但她并沒有幫助安然實現夢想,還逼著安然必須對弟弟負責......
電影里有一場兩個“姐姐”之間的對話,令人溫暖又鼻酸。
姑媽切開一個西瓜,動作嫻熟地把最中心最甜的那部分挖出來放在侄女的碗里。
當她說到“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安然的眼淚滴進碗里,西瓜都變咸了。
說到底,姑媽是個傳統的姐姐。
她有足夠的經驗可以教侄女怎樣做好一個姐姐。
3
親情,有時是你依靠的港灣,有時也是綁架你的鐐銬。
就像電影《我的姐姐》安然那樣的處境。
沒有感情可言的姐弟倆一開始總是各種撕扯,最后在朝夕相處中變得難以割舍。
姐姐被氣得要把弟弟丟在大街上,丟地鐵站里。
但是,當弟弟可憐巴巴地喊一聲“姐姐”,她再委屈又能怎么樣呢?
安然被親情需要了,心也就軟了。
弟弟百般依賴地問:“你等等我不行嗎?”
姐姐回答說:“可是我的人生不只有你啊!”
弟弟的一句:“可我只有你啊!”頓時讓姐姐在心里跟親情投了降。
電影當然感人,現實哪有那么簡單?
畢竟弟弟小自己20來歲,如果選擇和他相依為命,撫養他長大成人得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得工作、也得結婚生養孩子。
更好的生活就別提了,夾縫生存都很艱難。
《我的姐姐》這部扎心的電影,也給社會留下了一道思考題。
放棄未來,還是放棄弟弟,都不會被現實認同。
如果姐姐放棄未來,會有一半的觀眾意難平。
為弟弟搭上自己的人生,一句“憑什么”就能否認當今社會的進步和女性的覺醒。
如果姐姐放棄弟弟,又會有另一半的觀眾心生指責。
為前程拋下幼小的弟弟,一句“太自私”就能質疑最基本的人性和骨肉親情。
所以,電影最后做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把如何安排姐弟倆的權力交給了觀眾。
不得不說,張子楓是一個很有天賦的演員。
對于一個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掌心里的公主,卻演出了安然那樣的糾結和沉重感,讓千萬個姐姐都感同身受,證明了她有著強大的共情能力。
張子楓8歲那年,就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飾演了一個令人心痛的姐姐。
生死關頭,媽媽選擇了“救弟弟”,卡在廢墟里完全不能動彈的姐姐,當時聽到這三個字只流下了一顆豆大的眼淚。
這滴眼淚從她的右眼滑到了左眼,再從左眼溢向耳邊,溢向觀眾早已震顫的內心。
有不少人為電影里別人的姐姐流眼淚,在生活中卻對自家女兒或姐姐的付出視而不見。
醒醒吧,不要再把姐姐的犧牲看成是什么理所當然或者美德,那其實就是一種剝削。
姐姐首先是個人,是個孩子,然后才是女兒,是姐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