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從廣佛疫情嚴重后,每天醒來第一件事便是打開手機,瀏覽最新的疫情新聞。
本是宅家的性格,每日兩點一線的生活并無受多大影響,可隨著粽子節的來臨,想讓朋友寄一些家鄉粽子時,“你在南海?”“不寄哦。”瞬間感受到疫情的一萬點暴擊,更是能體驗到身處隔離區朋友的不便之處。
于是,我二刷加繆的《鼠疫》,企圖在這本【存在即為荒誕】的小說里,找尋到對抗疫情的生存方式。
出生于1913年11月7日的加繆,不到一歲時,父親戰死一戰戰場。
此后,他在阿爾及爾一間骯臟的公寓長大,與目不識丁的聾人母親、不識字還暴力的祖母、哥哥相依為命。22歲時,他在自己第一本日記中的第一篇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一窮二白地過上若干年,就足以創造全部的敏感性。”
這部《鼠疫》出版于1947年,那時加繆完成了荒誕三部曲,和薩特、波伏娃早已決裂。但是1960年加繆意外車禍死亡時,薩特為他寫了一篇悼文,他說,加繆身上那種“頑固的人道主義,那種嚴格又純潔、樸素又感性的人道主義“,向這個時代的事件發起了一場勝負未決的戰斗。
《鼠疫》講述的是-發生在阿爾及利亞阿赫蘭的離譜事件,這座城市因突如其來的鼠疫,在死亡人數暴增的日子里,不得不采取封城的手段,以切斷病毒的傳播。
加繆筆下的《鼠疫》世界,過于真實,不像虛構的荒誕世界,反而在疫情爆發的日子里,更像是一本有先知之見的疫情紀實。
人們的無知、逃離、欺瞞、絕望、抽離的情感、認真的情感、真實、冷靜、奮斗...從疫情開始到疫情結束,它始終游離在幾個主人公身上。他想要傳達的是,面對荒誕的世界,我們得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屈服于命運的調子,不過分夸獎或批評某些行為,誠實待人,不斷地行動,認真地對抗。
2
在《鼠疫》里,即便沒有發光發熱的人物,但每個人物的豐滿形象呼之欲出,孤獨地行走在世界上,同時以各自合理的方式,對抗世界的荒謬。
好比里厄醫生多次提到的流放感和分離感,唯有誠實地面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更好地回應這個世界呈現給我們的。
- 1.果敢理智,每天只睡4小時的里厄醫生
看上去有三十五歲的醫生,擁有一雙率直的深色眼睛,但下頜突出,鼻子高而端正,豐滿的雙唇幾乎時刻緊閉著。從不戴帽子的他,留著很短的黑頭發,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當大家不把鼠疫當一回事,覺得“它只是一場噩夢,很快就會過去”時,里厄醫生已經意識到這次疫情的嚴重性,為了阻止它奪去城里一一半人的生命,“目前應當做的,是明確承認必須承認的事實,消除無疑的疑心,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不過,無論目睹過多少次死亡,里厄醫生仍不習慣看見人死去。同時他明白,每次為病人注入血清,只是一次小小的勝利,就算迎來無休止的失敗,面對更多的死亡,也不能停止斗爭。
他讓我想起了加繆在《西西弗神話》里的拷問,如果我們發現生活其實就像西西弗斯的工作一樣徒勞,如何回應?
是加入內卷隊列,還是躺平?要是你還在搜尋答案,不妨接著往下讀。
- 2.為疫情奔波勞碌的老公務員格朗
除了正職工作外,格朗將晚上6點-8點的時間奉獻出來,好完成衛生防疫志愿者團隊的統計工作。
每天晚上,他端坐在被消毒水和鼠疫本身浸染的空氣里,在桌前耐心地把卡片整理清楚,用曲線標出來,并把情況盡量介紹準確。
即使格朗曾為了上級領導的口頭承諾,在這個看不到頭的公務員崗位上耗上了大半輩子,還因此與心愛的姑娘離婚,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英雄式的榜樣,“他沒有別的,只有一顆比較善良的心和一個看似滑稽的理想”。
至于那部占據他大半心思的小說原稿,在他染上鼠疫差點斃命時,才得知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愛,無法說出口的愛,“我想騰點兒時間給她寫一封信,讓她知道....讓她在幸福時不感到愧疚....”
- 3.保持一副春風得意的鮮活模樣的柯塔爾,沒躲過【鼠疫的制裁】
他是格朗的鄰居,上吊時被格朗意外救了回來。
疫情期間,里厄醫生通過閉鎖情感來應對死亡和抽離感。
柯塔爾則堅信,捉摸不定又不知什么時候給人致命一擊的鼠疫,讓這些本來與他無交集的城里人,經歷了他之前怕被刑拘而自殺的情感,他是這么解釋的,【人們對一切接觸都退縮憂郁,但對人類熱情的渴望又驅使他們互相接近,男男女女,相扶相倚。】
隨后,里厄先生的好友-塔魯,補充說,【那些人一方面深感使他們互相接近的熱情是多么必要,但同時又不能全身心投入這種感情,原來他們互存戒心,從而互相疏遠。他們都很明白,不可輕信鄰居,鄰居能在你不知不覺間利用你忘情的那一刻把鼠疫傳給你】。
除此之外,還有意外被隔離,為了與妻子團聚,不斷尋求出逃機會,后又投身疫情志愿工作的記者朗貝爾。以及對父親形象幻滅,對里厄先生吐露心聲,且有著自己感性英雄主義,卻死在抗疫黎明前的塔魯...
就像前文說的,他們是城里一份子,并非什么英雄人物。然而正是因為這些代入感極強的個體,給予了《鼠疫》緊實的肌肉與豐富的情感。某一方面,《鼠疫》也在警醒我們,逼我們思考,疫情當下,我們會做什么,能做什么。
總結
1957年10月,44歲的加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2個月后,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學做了一場題為《藝術家及其時代》的演講,他說道,
藝術家正是在選擇分享普通人的命運的時候肯定了他是什么樣的一個人。藝術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統治,而首先在于理解。
當我們帶著理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時,也許更能理解為什么有些人愿意被內卷,有些人選擇躺平,有些人寧愿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卷和躺之間,劉擎教授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在卷和躺之間是一個光譜,有很多很多選項,你可以找到一個自己恰當的位置,而且你可以調整。這是可以選擇的,但是你為什么害怕這個選擇呢?因為你害怕別人識別不出你,害怕別人把你看作一個不成功者,看作一個loser,因為你仍然接受了把金錢、財富作為成敗的唯一標準。】
不過,如果你被生活打壓得絕望透頂,不知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那我更建議你讀一讀加繆的《西西弗神話》,正如封面所題的--【吾魂兮無求乎永生,竭盡兮人事之所能】,既然不能求得永生,那我竭盡所能過好荒誕的人生即可。
對未來的慷慨,就是把所有的一切交給現在。與你共勉,相信未來會更好。
我是@二狗和奶牛,生活在佛山南海,正在直面感受疫情的暴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反抗的姑娘。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