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看見,并認識。看得見的是事物的表象,認識的是事物的內在即本質。這是我們對于這個世界萬事萬物了解的整個過程。在對世界的逐步了解中,構成了我們每個人思想體系的大致輪廓,最終形成我們每一個人獨立的見識。
見,是識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就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世界。途徑無他,三者:走出去,用身體去接觸世界,此為一也,所謂“行萬里路”。多閱讀,讀好書,借用智者先賢的眼睛,站在他們的肩上幫你看世界,此為二也,所謂“讀萬卷書”。除此之外,尚有一聽,聽聽他人怎么說,從傾聽中增長見識,此為三也。用心的傾聽,有時勝過閱讀的意義。
莊子云: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莊老夫子說的這三句話,其實可以將之視作對見識最好的解釋。井底之蛙你不能與它描述大海的壯闊,因為它本身的身居空間一直就很狹小,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你不能與夏天的蟲子探討冬天的寒冷,因為它受生存周期所限,到不了冬天就死了。鄉野村夫你很難和他談經論道,因為他沒有接觸過這些東西的教化,認知層次決定了無法與你進行有效的溝通,你非得與他談論最后就難免"對牛彈琴"。
很多時候,我們不但需要認識對方是怎樣的人,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是怎樣的人。老話講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交流,注定會很辛苦而且適得其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幸事,它可以鞭策你不斷向前。如果發現對方不是你理想的溝通對象,最聰明的做法就是盡快離開。這也就是莊老夫子所說的——不可以語。
如果很不幸,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我們的見識少層次低,怎么辦?只要自己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怕,正如前文所說:走出去、多讀書、用心聽。
即使身居陋室,我們也要心懷天下,用眼、用耳、用腳,去提升我們的見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