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人男籃,筆者一直都想說點什么,卻不知道從何說起。直到塵埃落定,甚至就連最終的冠軍都出爐好久之后,筆者終于想明白了一些問題,干脆就在這里與大家進行一番探討。
首先,關于三人男籃最大的爭議,莫過于所謂的“業余球員種樹,職業球員乘涼”了。最典型的事件,莫過于高詩巖的入選以及鄭毅的落選,一度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爭論,至今仍有余波。
網友們的反對意見,筆者絕對可以理解。畢竟,鄭毅們確實不容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少球迷之所以會站在他們這一邊,是因為在不少人看來,這種臨陣換將的操作,已經有“卸磨殺驢”的嫌疑了。大家因此感到不滿,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算是對于弱小的憐憫,對于公平的追求,絕對可以理解,也絕對值得尊重。
但是,在競技的領域里,這一類的事件比比皆是。絕對不是中國男籃的特色,哪怕就是威震八荒六合的美國男籃,也是類似的操作。作為證據的是,美國隊參加大賽預選賽時的球員,并不是以NBA巨星為主的,反倒是充斥著發展聯盟的生面孔。可一旦美國男籃站在大賽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NBA成名球星,有誰還記得預選賽的功臣究竟是誰?
試問,有多人指責過美國男籃的操作?有多少人會覺得這是卸磨殺驢的舉動?老實說,在筆者關注體育的二十余年時間里,從未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想必大家也沒有怎么聽到過吧?
那么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為何放在美國男籃身上就沒有什么異議的操作,放在中國三人男籃這里就不行呢?這種區別化的對待,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更何況,原有的人員配置,其實也參加過世界杯這樣的國際大賽,無論是戰績也好,還是場面也罷,都很難讓人看到什么取得突破的跡象。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相關工作人員作出換人的決定,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所謂的窮則思變,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只不過,高詩巖的表現確實沒能達到預期,關于這一點相信大家都不會否認才是。不僅沒能起到平息爭議的作用,反倒是放大了外界質疑的聲音。
對此,筆者想說的是,高詩巖的表現不佳乃是事實,可他同樣也是蠻冤枉的。一方面,他就只是一個球員而已,哪里有資格決定奧運會的參賽名單?不少球迷將這口黝黑的黑鍋直接扣在高詩巖的身上,顯然是欠妥的;另一方面,高詩巖之所以打出如此表現,其實也是有著頗多的無奈因素。
身為控球后衛的高詩巖,身高1米86,放在三人男籃的賽場上,著實是不夠看。其他參賽隊伍的配置,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鋒線球員,身高在1米95到2米之間。只要是稍微有點籃球常識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讓高詩巖這種身材不夠高大的控球后衛,接連不斷地與對手的全能鋒線對位,究竟有多么吃虧。
在這種背景之下,高詩巖的發揮達不到預期,也就絲毫不奇怪了。你讓絕大多數身材不夠高大的控球后衛頻繁對位全能前鋒,只怕都是類似的表現。某種程度上來說,高詩巖其實也是受害者。
這就引發了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為何身材不夠高大的高詩巖會被選進大名單?
在筆者看來,根源或是咱們對該項運動的理解有誤。不妨看看咱們的選材,恐怕就是將三人籃球理解成了縮微版的五人籃球,控衛、前鋒以及中鋒涇渭分明。至于咱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們,人家壓根就是安排上了整個鋒線群……
不妨做個情景替換吧:如果將選材范圍固定為現役NBA球員,來一場3V3的較量。前者老老實實地按照五人籃球的思路,選擇了控衛庫里、鋒線字母哥以及內線約基奇,后者則干脆堆積了超級鋒線群,將詹姆斯、杜蘭特以及萊昂納德請到了同一支球隊。那么,你覺得哪支隊伍的獲勝概率更大一些?答案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很可惜,咱們偏偏犯了前者的錯誤,對于該項運動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于是,這就有了高詩巖這位控球后衛的意外入選,這就有了三人男籃的表現未能達到預期。
綜上所述,三人男籃的潰敗,與球員關系不大,根源或是對該項運動的理解有誤。如果咱們派上三位類似于周鵬的全能鋒線,或者是全盛時期的丁彥雨航,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結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