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會盲目從眾?
為什么我們希望合群,又希望與眾不同?
為什么我們忍不住權力的誘惑,卻又懼怕權力的代價?
為什么我們追熱點、看時事、刷視頻,往往停不下來?
最近,看了瑞典作家安吉拉·阿霍拉的《心理動機—激發行動力的底層邏輯》,心中漸漸有了答案。
作者在書中說:
人類是唯一可以預見未來規劃未來的動物,人類有規劃的未來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人在這方面都同樣熟練。
安吉拉·阿霍拉認為:人類在年輕時90%以上的行為,基本上都離不開以下三種動機:
對穩定關系的追求、對地位的渴望、對新知識的探索。
01.動機一:對人際關系的追求
社交:對友誼群體,歸屬感以及與他人親近的需求
浪漫:人類性需求
家庭:養育后代的需求
接納:獲得歸屬感以及被接受的需求
榮譽:遵循傳統道德標準的需求,培養良好性格的需求,忠誠于他人,保持好習慣,堅守原則的需求
理想:希望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追求利他主義,同理心,正義感與社會公正的需求。
相較于西方文化,中國的人際關系文化就更為高深莫測了。
《論語·顏淵》中有則故事:景公問政,孔子獻出治理國家的八字方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說,君應盡為君之道,臣應盡為臣之道,父應盡為父之道,子應盡為子之道。
按照五倫十義,君義為仁,臣義為忠,父義為慈,子義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婦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種人倫之教。
古往今來,人際關系、圈子、人情,對創業、孩子讀書、找工作、衣食住行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人職業發展、幸福指數提升,相反,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會加劇孤獨感、弱化歸屬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前不久某流量明星的案例有了大結局,背后的資本放棄抵抗,還有一大波鐵粉不愿意放棄,直接組建救援群,高呼吶喊之勢簡直就像是劫獄。
雖然旁觀者看起來是一場鬧劇,但是對于長期投入時間精力金錢愛心的粉絲來說,這是和愛豆關系的終結,是情緒補償的一種行為,也可能是迫于群里壓力,無意識的隨波逐流。
學者羅伊·鮑邁斯特和馬克·利里曾經在論文中寫道:“對歸屬感的渴望是一種有力、基本又極其普遍的動機。”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親屬、朋友、同學、同事等一系列角色搭建了一個人際關系網絡。
人際關系孕育的紐帶聯結著系統內的每一個人,也賦予了人們更有意義、幸福和健康的體驗。
河南洪災的時候,瀕臨破產的鴻星爾克默默無聞捐款5000萬馳援,雖然老板及時澄清公司沒那么慘,但是愛國情緒高漲支持國貨的網友們還是將其送上了熱搜,不僅把鴻星爾克的微博會員充值到了100多年以后,還瘋狂橫掃鴻星爾克的線下線上店,一時之間,拒絕理性消費,愛國情緒全民傳染。
愛國主義固然值得提倡,但是從眾行為背后的動機何嘗不是一種社交粘合劑?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會欣賞和自己相似的人,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呆在一起,因為相似就意味著屬于一個群體,既滿足了愛心的捐贈,又在無形之間建立了歸屬感。
大到全國,小到朋友、同事之間的友誼,亦是如此。
社會的影響如此之大,無形之中塑造了我們的大多數行為和選擇。
我們何時應該選擇模仿和跟隨,何時選擇與眾不同,走自己的路呢?
作者告訴我們,我們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既模仿他人,又與眾不同。
因為人們對于太熟悉的事物會乏味,對太新鮮的事物會感到陌生,人們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比如好友之間買同一款式的衣服,卻要選擇不同的顏色;喝同一品牌的酒,卻要選擇不同產品風格。
02.動機二:對地位的渴望
地位:提升社會地位的需求。
權力:獲得影響力,對他人造成影響的需求,獲得自信的需求,渴望向他人展示成果的需求以及對領導能力的需求。
獨立:對自主自由自律的需求。
反擊:表達憤怒,憎恨的需求,對反擊報復的需求。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人生來就被分為三六九等,不同的階層意味著不同的社會支配權。
學者羅伯特·薩布斯基將階層定義為:“將不平等獲得獲取有限資源這一事實具象化的等級體系。”
盡管身處現代文明社會,人們依然能夠在交往中發現人與人地位的等級,權力的不同。
有研究報告顯示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容易焦慮,實際上地位不高不低的狀態才會讓人感覺最有壓力,因為他雖然有一定的掌控力,卻對上不得不遵守服從命令,對下又要擔起團隊的責任。
權力不單存在于職場,在愛情、家庭和人際關系中,也存在權力的高低。
權力地位的上升能讓人感到高興,反之地位下降會讓人覺得沮喪,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自我觀察,學會接受事實,保持心平氣和。
盧梭曾說,擁有物質財富不是幸福的,全部得到自身渴望的人或物才是幸福。
因此,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是億萬富翁,也不是手握重權的人,而是知足常樂,笑口常開,逛街朋友,活在當下的人。
我們要對權力有清醒的認識,堅守個人的行為準則;在正確的事情上展開競爭;結識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03.動機三:對新知識的探索
好奇:獲取新知識的需求,尋找解決辦法或者尋找真理的需求。
居里夫人曾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有的只是旺盛的求知欲。”
羅素說:三種簡單卻極其強烈的情感主宰著我的生活——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這三種情感,像一陣陣颶風一樣,任意地將我吹得飄來蕩去,越過痛苦的海洋,抵達絕望的彼岸。
人天生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新事物,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積累因素,也在推動社會結構發展和人類繁衍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好奇心分為幾種類型,一種是認知性的好奇心,也就是人們對新知識的渴望,這幫助人們不斷擴大認知范圍,使人知識淵博;一種是特定性的好奇心,即尋找特定的信息,解決特定的問題;還有一般性好奇心,也就是不斷嘗試新的體驗,獲得新的刺激,從而擺脫無聊的狀態,比如流行文化、潮流元素等。
我們常說,“好奇心害死貓。”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好奇心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從紙質書到網上沖浪再到移動互聯網,從閱讀報紙到看電子圖文再到刷抖音短視頻,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很難集中,睡眠質量也普遍下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少,同理心越來越低。
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激活我們的大腦刺激多巴胺分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確實對人類的生存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同時我們要警惕好奇心帶來的負面作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說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來搜尋新信息,日常監控電子產品使用情況。
遇到問題,不要第一時間使用網絡搜索答案,而是自行思考答案。
更多地使用紙質書籍而非電子書。
自我調節,學會正面和冥想練習。
走向室外,主動擁抱大自然。
緩解焦慮,主動掌控自己的生活。
04.結語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會提升創造力、活力、自尊和幸福感,同時,對行為的底層邏輯了解得越深,也就越容易了解自己和他人,越能夠有技巧的激勵他人和自己。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環境,人生階段以及當下身邊人的影響,如果想要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通過各種關于個性、領導力、職業興趣的測試(如大五人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A職業性格測試、羅克奇價值觀調查等),來幫我們認清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