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人,為什么要努力工作?
曾有這樣一個段子:“我上班就是為了錢,老板非得和我談理想。可我的理想是不上班……”嘩然一笑以后,該上班的按時上班,要加班也會服從組織安排。
稻盛和夫曾說過,要想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
誠然如此,不工作又能干嘛呢?不需要賺錢養活自己嗎?不是需要養家糊口嗎?既然都需要工作,那么干嘛盡可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以及成就感呢。就像是打游戲一樣,也得想盡辦法來愉快通關呢,更何況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公司中度過。
希望有一天能如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真真切切地從“工作、自我克制和愛”這三樣東西中獲得真實的、永恒的、最高級的快樂。
在有些疲憊和迷茫的時候,很慶幸地遇到《李育輝組織行為學講義》,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打工人,這本書很多新穎的觀念刷新了我對上班、公司、組織等概念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有動力去將份內的工作,做得盡自己能力之內的相對完美就好。
1、情緒也是一種資源
當今社會,996加班加點已經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
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知道為何總覺得有些暴躁,情緒即將失控,真的好好想什么都不管,自己靜下來心、發發呆。關于員工情緒這部分,在《李育輝組織行為學講義》一書中看到一個新穎的觀念:“情緒也是一種資源”。
原來情緒與金錢一樣,也是一種資源,一種與外界互動頻繁、同時價值極高的資源。
情緒不佳,工作效率自然低下,所以管理者或者領導者可適當采取措施,來讓員工情緒修復,譬如:“健身/睡覺等進行生理資源補充,強迫大腦跳出目前的情景,如冥想;以及維護親密關系進而保護情緒資源。”
有時候正因為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工作壓力自然會帶回家里,工作與生活角色就會混淆。一直處在高壓力的狀態下,我們就難免會情緒失控。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沖突本質是角色沖突,角色轉換得越頻繁,角色之間的沖突就越會凸顯”,我們得學會把工作上重要的事情做好,盡量不要把重點工作帶回家里,減少角色切換帶來的困擾。
該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該放松的時候盡量放空自己。有時候,維護和釋放情緒需要耗費一定時間,但是的確是值得的,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
2、“是夸還是罵?”負向激勵與正向激勵大不同
是夸還是罵,更能激發員工的潛力呢?
正向激勵還是負向激勵,見仁見智。通用集團CEO韋爾奇特別喜歡用鼓勵的方法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而喬布斯則偏向采取訓斥員工,激發他們的潛力,手下卻如愿地越罵越強。
研究發現,原來人的情緒和決策系統并不是孤立的,正向情緒和邏輯、推理有關,負向情緒和創新、創造有關。
而,通用集團屬于傳統制造業企業,對絕大多數員工而言,他們工作不需要天天處在創新狀態,而是更需要讓他們思維縝密,因此韋爾奇正向激勵就有效果。 與之相反,蘋果公司則是以創新創意取勝的,所以喬布斯那套負向激勵更適合他們。
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個人,是采取正向還是負向激勵,這個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近期熱播的離婚綜藝《再見愛人》中編劇王秋雨對妻子朱雅瓊,則是采取了“打壓式教育”也就是負向激勵的方式。
家是講愛的地方,而王秋雨卻錯誤地把工作那套規則帶回家,直接用在愛人身上,因此就適得其反了,讓朱雅瓊感覺不到愛與尊重,致使婚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一般來說,采取‘負向激勵’得注意分寸、情景以及時機,不然只會弄巧成拙,“只要建設性的批評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一味指責員工,只會讓情況更加槽糕……”
當你要采用負向激勵時,請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堅持平等、開放以及包容的態度,更要營造“對事不對人”的氛圍,這樣方能有效果。
3、怎么激勵“任性”的新生代?
不少管理者和領導者對80后/90后新生代員工感到迷惑。
新生代員工不愿意996?不刻意討好領導?還有隨時說走就走的勇氣?
關于新生代有很多的刻板印象,有管理者甚至這樣抱怨:“你不帶新人真的無法想象,他們每天按時打卡的動力,居然是為了搶到網紅店的奶茶。”還有人納悶:“為什么我給他發任何信息,都只能得到一句‘好的’?”
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年左右。因此,很多新生代員工更加看重的不是組織,而是職業發展的賽道,更在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工作是否有意義。
記得,《公共人的衰落》一書提及到,“自戀是當今時代的新教倫理。”針對此延伸,《李育輝組織行為學講義》直接指出,“換句話來說,新生代的核心生活要義是活出自我。”
這也就不難理解了,員工為了搶奶茶而準點上班打卡了。因為早起搶奶茶是他們主動選擇,而不是被迫遵守的組織規定,所以他們樂意去做這件事情。
因此,想要激勵新生代員工,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公司建設與決策上來。譬如,跟他們一起制定目標,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協助和信息,把他們當成主角,鼓勵他們說出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資源等。
4、寫在最后
以前我總是想不明白:
為什么公司愿意給新員工支付高薪也不愿意給老員工加薪?為什么有些領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卻能讓下屬心甘情愿追隨他?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升職加薪,卻一臉愁眉苦臉抱怨公司根本不愿意放權……
關于個人或者組織這些看似反常識的事件,卻是蘊含著組織行為的規律。翻閱了《李育輝組織行為學講義》,站在更高層面去思考問題時,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人是復雜的,但依舊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現狀中脫絲剝繭,找到真正的組織規律指導我們工作與實踐。
正如作者李育輝在書中提出,“組織行為學幫助個人擺脫直覺和經驗的控制,跳出個體層面的局限,從更高的層面去俯視組織運行的規則,看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動態思維代替靜態思維,從時間的視角去重新去重構自己的世界觀。”
“你看不到我,是因為我站得不夠高嗎?”
“不是的,只要擁有全局觀的思維,科學的實踐指導,成為掌握組織秘密的極少數人,很多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