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插圖|網(wǎng)絡(luò)上
2021年9月12號,是張國榮65歲生日,如果他還在世的話。
不知不覺,他離開人間,已經(jīng)18年了。
我們緬懷他。
也心疼他。
十幾年來,懷念他、紀(jì)念他的文章太多了,什么角度都有,什么感情都有。
從我的經(jīng)驗與感受出發(fā)的話,我想聊一聊他的遺書,我覺得他的遺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對于我們還活著、想要好好活著的人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他的遺書,網(wǎng)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這樣的:
- “depression!!
- 多謝各位朋友
多謝麥列菲菲教授
一年來很辛苦
不能再忍受
多謝唐唐
多謝家人
多謝肥姐
我一生人無做壞事
為何會這樣???
從筆跡、簽名和繁簡體的運(yùn)用看來,可以判斷這個版本的遺書基本上是假的,不過有人說,雖然這個版本是假的,但文字內(nèi)容基本上沒錯。
真實的遺書內(nèi)容是:
“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肥姐、多謝麥列菲菲教授……一生冇做錯事,為何這樣?”
這封遺書有4個重點:
1、抑郁癥;
2、他點名感謝的人,寥寥無幾,都是身邊最為親密交好的幾個人;
3、他一生沒做錯事、沒做壞事;
4、他不知道自己一生做好人為什么會導(dǎo)致痛不欲生。
暫時把這4個重點放一邊,我們先看看張國榮的一生——拋開他是個極為出色的歌手、極為出色的演員不說,在眾人口中,他是個極為出色的好人。
幾乎沒有人說他不好。
王家衛(wèi)說,“他很懂得照顧、關(guān)心別人”;
林青霞說,“在香港演藝圈,像張國榮這么重情重義的人不多”;
吳宇森說,“他是個很善良的人,除了才華,他的為人更令人敬佩”;
溫碧霞說,“他是我見過所有藝人里最完美的一個,不管是他的外形、他的人品還是他的電影、歌曲”;
葛優(yōu)說,“他為人非常謙和,也沒有架子”;
莫文蔚說,“他在各個方面都給我提了很多建議,甚至是私人方面的事情,不管什么都和我交談。無論什么時候他是個溫柔的、可以相信的人。”
袁詠儀說,“我很喜歡跟他聊天講心事、訴苦,他最能改變我的,是待人處事,我很感激他”;
王力宏說,“張國榮是對我影響非常大的一個人,也是我忘年交的一個好朋友。他很獨一無二,很有自信的一個人。我從美國回來,他擔(dān)心我沒有朋友、沒有住處,告訴我如果我不愿意住酒店,可以去他家住。”
張學(xué)友說,“其實我不比他年輕很多,是比他小幾歲,但是他覺得我是他弟弟,便真的把我當(dāng)做一個弟弟一樣去照顧。無論在起居飲食上還是對我有什么意見、提點,他都是這樣”。
光是跟他有交集的名人,對他的好評都不勝枚舉。
總結(jié)起來,在眾人心中,張國榮是一個接近完美的人,甚至連“接近”都可以省略,他一個人,就能填滿“好人”的釋義。
大家可以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所有認(rèn)識你的人,都對你好評如潮,那是一種什么體驗?
作為普通人,你實際的交際圈可能不足50人,而張國榮是一個光芒萬丈的名星,他認(rèn)識的、跟他一起工作的、要結(jié)交他的各種人,可能就是50的好幾倍甚至還要更多了。
這么多人,都一致認(rèn)為他是好人,說明什么?
說明他確實是一個好人。
沒有爭議的好人。
“好人”又代表著什么呢?
代表著——有那么多人都曾得到過他的恩澤。
因為他對別人好,所以別人才說他好——這個因果關(guān)系基本是成立的,因為“好”或者“不好”,是一個很主觀的評價。
只有你對一個人好他卻說你不好的情況,很少有你對一個人不好他還說你好的情況。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基本上就看他是如何對我的。如果他對我好,那他就是個好人;如果他對我不好,他就是個壞人,至少不是什么好人;如果他對我不好也不壞,那我就只能說我不是很了解他、不方便評價。
從主觀的視角看的話,如果你想得到家人的好評和贊揚(yáng),那你就得讓家人感到舒服;如果你想得到同學(xué)、同事們的好評,那你就得讓他們感到舒服。
只有你讓別人舒服了,別人才會說你好。
然而,讓別人舒服,跟讓自己舒服,在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矛盾的。
寫到這里,聰明的讀者朋友,再回頭去看張國榮遺書的4個重點,你可能已經(jīng)有一番感悟甚至是找到他抑郁的答案了。
如果你還不知道,可以繼續(xù)往后看。
2012年,30歲的韓寒寫了一篇文章,叫《偶像,寫給張國榮》。
關(guān)于張國榮的“遺問”——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韓寒是這么回答的:
“Leslie,多年以后,我們終會相見。我獲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爭議倒也不少,算是能作為談資。和你一樣,很多爭議要到死后才能平息,或許不能,甚至更多。
他日我們相見,你若不嫌棄,讓我為你寫一段歌詞。不會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話唱。
你說你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我想我可以試著告訴你為何。
因為,你一生沒做壞事,所以,就是這樣。”
這就是答案。
這7個字的答案,我打100分。
是的,就是因為他一生沒做壞事,所以才那么痛苦。
如果張國榮在生前、甚至更早的時候看到韓寒的這篇文章,他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呢?
一生沒做錯事、怕做錯事,所以痛苦,那如果一個人好事壞事都做了,或者不那么在乎是好事還是壞事,會不會就不那么痛苦了呢?
你看韓寒他就不在乎,“我獲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爭議倒也不少,算是能作為談資”,面對榮譽(yù)或者說成就,韓寒看得還算比較淡薄,他深知這些東西最終都只是“談資”。
更能反映韓寒個性的是后面一句話,“他日我們相見,你若不嫌棄,讓我為你寫一段歌詞。不會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話唱”,這就有點好玩了,為什么你為張國榮寫歌詞,卻要求他用普通話唱?理由是什么?為了滿足你還是為了滿足他?為的是你開心還是為了他開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張國榮來寫這段文字,他很可能就不會這么寫,他應(yīng)該會寫成,“他日我們相見,你若不嫌棄,讓我為你寫一段歌詞,我會盡可能寫得讓您滿意,不滿意我再重寫,一直寫到您滿意為止。我希望您用普通話唱,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跟我一樣的歌迷能聽懂和傳唱了,當(dāng)然了,您要是不愿意,用粵語唱也可以。你要是覺得麻煩,不唱也行,總之,您一定要開心,不用管我的死活。”
韓寒和張國榮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在意成為一個好人、是否在乎別人的評價。
韓寒是不怎么在意的,我看過他早年間的文章、訪談視頻,面對別人的質(zhì)疑和批評,他基本上都是懟回去甚至是罵回去的,最著名的一次罵人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連天”,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而張國榮,從大家對他的評價看來,他是很在乎的,如果他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那么他就不會得到那么多的好評。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無意間做了那么多好事,也不可能“順便”就對那么多人好,做好事、對別人好,需要很多耐心和精力,如果不是刻意為之,人沒法堅持太久,更不要說堅持一輩子了。
比如你一個失戀的朋友天天找你哭訴,你要是不刻意地安慰他、不刻意地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睡眠,你是不可能很輕松地就把他安頓好的。只有你把他安排明白了,以后他可能說你是個好人,你要是懶得搭理他,他即便不說你壞,也不會說你好吧。
所以,張國榮甚至我們所有人,對別人好,都是有動機(jī)的。
對別人好的動機(jī)是什么呢?
不用去想張國榮,你就想想自己,你想對同事、同學(xué)、朋友好或者街上的陌生人好,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足夠誠實且善于自我剖析,你應(yīng)該能意識到,我們所有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要對別人好的動機(jī),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rèn)可。
(有人可能會說做好人好事是自己對自己的認(rèn)可,但我們幾乎所有自己對自己的認(rèn)可,都源自于漫長的歷史、文化的馴化,都或明或暗的包含別人的認(rèn)可)
這似乎沒什么問題,但問題是,有很多人,他們要做好事的動機(jī),不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rèn)可,而是害怕別人不認(rèn)可。
因為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害怕別人說你不好,于是乎,你就會盡可能地不招惹別人、不麻煩別人、不拒絕別人。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好人。
這樣的人,他們自己通常用“善良”來要求自己、指導(dǎo)自己、安慰自己。
我想,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很可能就是像張國榮那樣善良的好人。
你過得不快樂。
畢竟,善良是需要代價的,代價往往是讓渡自己的邊界,爽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比如,有人找你幫忙、找你借錢甚至找你談戀愛,你不想答應(yīng)、不情愿,但你似乎無法開口拒絕,你害怕得罪人,最后還是無奈地答應(yīng)了。
有時候,你也會為此感到懊惱,你不想再做一個爛好人,但似乎總是缺乏一點勇氣、缺乏一些力量,在一次次別人無形地逼迫中,你答應(yīng)了別人、幫助了別人、成全了別人。
你總是感覺到——為什么我就是沒有拒絕別人的勇氣?
有人找你幫忙,你明明可以說“我不想幫你”,但你還是找了很多理由和借口去拒絕;
有人找你借錢,你明明可以直接說“沒錢不借”,但你還是會找很多證據(jù)來證明自己沒錢——在拒絕別人之后,你還會感到內(nèi)疚,覺得自己似乎做錯了事情,還要花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去消化一次小小的拒絕。
有人找你談戀愛,你明明不那么喜歡,但又因為他對你實在是太好了,你不忍心拒絕,稀里糊涂地進(jìn)入了戀愛甚至婚姻,在相處過程中越來越感到不合適、不喜歡,但你就是難以主動地去了結(jié)這段關(guān)系。
還有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很多人在分手后總會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愛過我”。
你想知道對方有沒有愛過你,其實就是你想知道對方是認(rèn)可你,如果對方說他沒愛過你,就代表著你被全盤否定了。如果你被全盤否定了,你就會很痛苦。
在這紅塵中,我們精神上的痛苦,主要就是兩個:一是被不被認(rèn)可,二是擔(dān)心不被認(rèn)可。
不被認(rèn)可包括被批評、羞辱、詆毀、輕蔑等負(fù)面評價,以及漠視、不在乎等負(fù)面態(tài)度。
如果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人隔三差五就得痛苦一回,嚴(yán)重的就會每天都被各種破事困擾。
但其實吧,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喜歡你、不認(rèn)可你,其實都沒什么。
同樣,人們喜歡你、認(rèn)可你,也沒什么,因為他們認(rèn)可你的理由,說到底還是你有惠于他們,這種“惠”,不一定都是物質(zhì)或者行動上的利益,也包括情緒上的好處,比如宅男愿意為女主播刷禮物,就是情緒上的好處。如果某天你不再有惠于別人,他們就不再認(rèn)可你,甚至可能會否定你的一切。
拿我來講,如果我今天寫了一篇文章,有人覺得“哇,寫得太棒了,寫出了我的心聲,讓我靈魂飛升七竅流血,我得賞他兩毛錢”,但明天我又寫了一篇,完全不符合他的心意,他就會默默取關(guān)甚至扔下一句“寫的什么垃圾玩意兒”——你看,我還是我,他還是他,好與不好,只是一種動態(tài)的關(guān)系。
如果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夸獎,那么,當(dāng)人們不再夸獎我甚至否定我的時候,我必然就會很痛苦。
好在,我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明白了,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我,都很正常,如果我希望別人喜歡我,那我就努力去爭取人們的喜歡;如果人們不喜歡我,那也沒什么,只是因為我沒有提供他需要的東西或者我提供的東西他不需要,僅此而已。
想明白了這些,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喜不喜歡你這件事,是可以掌握的,如果掌握不了別人,最起碼可以調(diào)整自己。
文章寫到這里,有心的讀者可以回過頭去看張國榮遺書4個重點的第2點——在他向世界告別的時候,對于他而言真正要緊的人,其實也就那么兩三個。
巨星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我們普通人了。我們一生中,真正要緊的人,真沒幾個。
除了那幾個人,絕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沒必要害怕得罪他們,更沒必要刻意討好他們。
回頭看看,大部分時候,你都沒有因為討好誰而得到過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也并沒有因為得罪誰而無法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所以,與其心地善良,不如身帶鋒芒;即便心地善良,也要帶點鋒芒。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