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
周一早上,剛剛過去的美好周末僅存的一點余溫,就在這急躁的喇叭聲中灰飛煙滅。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生活日漸富足,可…這路上的車也是越來越多了。不管馬路拓寬多少遍,堵車依然是城市揮之不去的煩惱。每當此時,我總是不自覺的望向天空,要是能飛過去該有多好?
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也不是第一個想要飛過去的人。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飛行汽車的概念就出現了。甚至在1917年,美國航空先驅Glenn Curtiss就已經著手打造第一款飛行汽車Curtiss Autoplane了。不過,受限于那個年代的技術吧,他的Autoplane雖然能離地,卻不能持續飛行,換句話說,就是「蹦噠蹦噠」是可以的,「嗖」一下飛過去,那是不行的。
Curtiss Autoplane
直到1937年,Curtiss曾經的搭檔Waldo Waterman才造出了第一臺真正能飛起來的飛行汽車Aerobile,能夠以90公里/時的速度行駛和180公里/時的速度飛行。不過Aerobile還是一臺固定翼的飛行汽車,就算在1937年的美國,開在馬路上也是很不容易,真要起飛,還是得找一條跑道。Aerobile距離我們想要的在車龍中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場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Waterman Aerobile
如今,仍在研發階段的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eVTOL)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超大城市交通解決方案之一。與傳統飛機/直升機主要滿足城市間交通需求不同,這是一種專門為了解決未來城市道路擁堵問題而生的新型飛行器。純電驅動的eVTOL具備了直升機可以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自由起降的優點,同時也能減少燃油發動機所帶來的噪音和排放,讓這個新物種充滿了吸引力,自然也吸引了各路初創企業、飛機制造商,甚至車企下場研發。
巴航EVE eVTOL早期概念圖
但是,研發一款靠譜的eVTOL,讓它從PPT走到現實,再走進人們的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eVTOL不光涉及飛機研發制造的技術問題,還涉及與道路使用者、空域使用者之間的立體化地空交通管理問題,以及飛行器維護和支持等諸多領域。畢竟在未來的世界里,地上的汽車會越來越多,天上的飛行器也會越來越多,eVTOL的加入必然會讓城市交通變的更復雜。除了設計制造外,eVTOL還要考慮如何與既有交通方式融合,同時也要考慮自身的應用場景。不光要讓設計出來的eVTOL真正能夠滿足不同人的需求,也要滿足eVTOL的維護維修需求,并且真正融入到現有的空中交通管制體系,與固定翼飛機、直升機以及其他無人機和平共處。
當2050年航空業實現「凈零排放」成為硬指標,在汽車行業發生的新晉電動車企沖擊傳統車企的局面,終有一天也會在飛機制造行業發生。傳統飛機制造商們如何利用自己在安全設計、配套服務等方面累積下來的經驗應對挑戰,是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有了前車之鑒,一些傳統飛機制造商已經開始在電力驅動飛行器領域進行布局,也拿出了各自的概念產品。今天就來看一份來自巴西的答卷:巴西航空工業的EVE項目。
先來看個一分鐘的小視頻了解一下eVTOL
TECHNOLOGY
巴西黑科技
2018年,巴西航空工業宣布啟動eVTOL項目EVE。這是從Embraer X孵化平臺誕生的第一家公司,在2020年10月15日正式獨立注冊。和其他一些eVTOL項目一上來就打算走無飛行員全自動駕駛的路子不同,巴航EVE決定先從單飛行員+電傳操縱開始試水。也就是說,第一代的EVE機型并非無人駕駛。
EVE采用單人駕駛艙設計
實際上,這是一個更為務實的選擇。漫威宇宙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并不是打一個響指就能瞬間進化的。安全是交通領域永恒不變的頭等大事,如何證明無人駕駛的安全性,并說服監管機構和消費者是個曠日持久的大工程,需要通過大量實證和數據才能說服人們相信新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想想看,我們現在連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都還沒討論明白,飛行這種看似風險更高的場景,應該還有很長的路子要走。
巴航EVE的動力構型也更為「傳統」。通過四對(八個)旋翼提供升力,搭配兩個螺旋槳提供前進的動力。乘員艙則吊掛在機翼之下,整體看起來有點像直升機。這樣的設計也許沒有那么科幻炫酷,但是卻更加可靠和穩定,也提供了更大的安全冗余。目前,EVE已經完成電腦模擬試飛,即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模擬程序,驗證專門用于eVTOL的電傳操縱系統。巴航還在今年8月進行了純電飛機的試飛。他們以一架巴航EMB-203依帕內瑪單發螺旋槳農用飛機為平臺測試「電池+電動機」的純電驅動系統,所取得的研究數據將用于后續eVTOL的研發。接下來,EVE還是繼續一步一腳印,計劃在年內實現全尺寸驗證機試飛,按部就班地向2026年正式推出「零排放」eVTOL的目標前進。
EVE采用傳統+螺旋槳構型
ECOSYSTEM
搭建生態圈
除了飛行器設計務實不激進以外,巴航EVE也很清楚eVTOL實際應用要面臨的宏觀問題。因此巴航EVE正積極與企業、政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在研發eVTOL的同時,構建一個基于商業、政策、維修以及空中交通管理的生態系統。
在2020年12月,EmbraerX就宣布與澳大利亞空管機構Airservices Australia共同開發全新的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 UAM)運營方案。研究如何讓「空中出租車/機」等eVTOL城市空中交通工具安全的進入低空空域運營的課題。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通用航空非常發達,也是全球飛行員培訓的熱門地點,悉尼的Bankstown機場就因為擁有多所大型飛行學校而成為全澳洲起降最繁忙的機場。無論是觀光、培訓還是私人飛行,每日都有大量航空器使用澳大利亞的低空空域。這也使得澳大利亞成為研究這一課題的絕佳選擇。
eVOTL如何助力城市交通
巴航EVE也帶領航空業聯盟與英國民航局展開類似的研究。這個聯盟中不乏業界權威企業,包括倫敦希思羅機場、倫敦城市機場、NATS、Skyports等等。這個研究的初期目標是共同探索使用eVTOL在倫敦城市機場和倫敦希思羅機場之間接送轉機旅客。而在空域更加復雜的亞太地區,巴航EVE則通過與專注推動亞太地區UAM的Ascent展開合作。這一系列合作,最終的目的都是搭建可以讓eVTOL與傳統航空器共同利用空域的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統(Urba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UATM)。
要知道,提前解決新、老物種之間共存的矛盾非常重要。這些年,特斯拉橫空出世,以純電+「黑科技」的自動駕駛征服了一大批車主。然而這個車市的全新物種的問題也很快浮現。因為「Autopilot」這種新技術在應用前并沒有經過一個普及的過程,與市面上的其他車輛也并不兼容。這種單方面的「自動駕駛」在相對自由且混亂的道路系統中難免會出現問題。而巴航EVE現在積極地與各國探討eVTOL如何適應空域的問題,本質上就是試圖提前解決新、老物種之間的磨合問題。
SERVICE
后顧無憂
此外,投入商用以后,對垂直起降飛行器的維修與支持,也就是所謂的「售后服務」,將是整個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靈活性和機動性是eVTOL的最大優勢,在巴航的設想中,eVTOL可以像汽車一樣解決城市交通問題。這也意味著,在保養和維修上,eVTOL更像汽車。試想,如果未來你的飛行器壞在了半路,十里方圓寸草不生,此時一絲絕望涌上心頭。別怕,巴航EVE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提出eVTOL概念之初,作為配套方案的Beacon維修平臺就已經有了雛形。
Beacon是一個線上維修平臺,這里入駐了擁有飛行器維修資質的公司和技術人員,專門為飛機提供「道路救援」服務。有需要時,用戶可以通過網頁或者手機訪問,再由就近的有資質的公司和技術人員接單。因為是基于互聯網的平臺,所以覆蓋范圍廣、反應速度快,可以及時地響應飛機意外中斷事件。更靠譜的是,巴航不僅自帶資源入場,在其設于美國的公務機總部試運營Beacon,還拉上了一票業內優質資源加入Beacon。包括歐洲最大的私營MRO零部件支持供應商之一Inflite The Jet Center、專注于飛機維修的The Mobile Repair Team以及公務機運營商與維修公司ABS Jets在內的眾多專業MRO資源都已經加入Beacon。這一切都為Beacon的未來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eacon平臺的建立為使用者解決后顧之憂
解決了這些,eVTOL要飛起來,還必須面對商業模式以及政府政策的問題。為此,巴航EVE也與肯尼亞航空以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市達成合作協議,從航司以及城市發展的角度共同探索運營概念。
這樣做必然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可喜的是,不少公司也許是看中了巴航EVE這種更為全面的思路,紛紛與巴航談起了合作。在英美提供精品私人直升機服務的Halo就在今年5月宣布訂購200架EVE,計劃從2026年開始交付。拉美洲最大的直升機運營商之一Helisul也在6月份宣布訂購最多50架EVE用于在巴西提供城市空中交通服務,同樣是從2026年交付。此外,Blade和Flapper也與巴航EVE分別簽署了60,000小時和25,000小時的服務協議,在美國西岸和拉美洲提供服務。
EVE的設計充分考慮不同人群需求
毫無疑問,巴航EVE項目會是未來eVTOL市場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eVTOL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款飛行器,飛機制造公司在研發上勢必擁有巨大的先天優勢。作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支線客機和公務機制造商之一,巴航工業擁有五十多年的飛機制造經驗,航空器的研發、制造、供應鏈和售后服務體系等各環節都已非常成熟,從飛行器設計、到適航認證,再到飛機的運營和保障都具備行業領先的能力。
與此同時,巴航一直在努力投入大量資源,以期為EVE搭建好適宜生長的生態圈。無論是和多國政府、企業在實際應用、商業模式上的合作探索,還是已經試運營的Beacon售后支援平臺,巴航EVE都展現出了驚人的魄力。短短三年多,與EVE簽約或已經啟動的關聯項目遍布五大洲。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再過四年多,我們就能坐上EVE。而這樣的行動力,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資源,這恰恰是多數初創企業不具備的能力。
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也認同我前邊說的呢?也許,再過兩屆珠海航展,我們就能看到巴航帶著EVE來到中國。一起期待吧!
打「飛的」也許很快會像網約車一樣普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