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關于房產稅的問題,本來寫國內事務不是我擅長,因為我關注的少,但是意外的啟動了一個小寶庫,即發現社會不同階層對于房產稅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可以回頭看看那篇文章的留言板,我覺得文章其實無關緊要,留言板的內容才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關于房產稅其實沒有什么好說的,是為了解決土地財政留下來的問題,這一點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討論房產稅的本身也分為好幾個層面。
有的留言,認為房產稅早就該征了,現在征少了。
有的留言,認為房產稅精準的打擊了中產
有的留言,認為搞新的稅收會雇用更多的公務人員,只會造成公務員隊伍越來越大,對經濟不利。
有的留言,認為房產稅會轉嫁到租房客身上,造成進一步的不公。
有的留言,認為那種深圳城中村會造成燈下黑
有點留言,認為多套房產不代表就富,因為三四線小城市,再多的房產也頂不上北京一套。
有的留言,對年輕人不友好,導致年輕人躺平。
在我知乎的留言區的朋友,年滿40歲,名下三套房子,但是還是比較省吃儉用的那種,也有拆遷戶,家里有三四套房子的,還有的自稱工薪階層,但是在北京有一套兩居和一套一居的,有的是小產權房……不同階層的人對這個政策都有不同的說法和想法。
這就是為什么房產稅難以征收的原因,社會太復雜了,這僅僅是我賬號下的留言而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訴求。
其實所有的聲音都應該被視為正常的聲音,知乎普遍較左,其聲音反而屬于信息繭房,而公眾號才是真正的大眾聲音,有了各式各樣的留言,才能讓我們一窺社會各階層的心態,有了真正的對話,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中國是一個發展極其快速的國家,各種矛盾叢生是很正常的,外國智庫其實就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匹配,經濟躥的太快了,一代人就起來了。
其實可以想象:假設一個人生于1981年,那么在他20歲的時候中國加入WTO,然后趁著東風干外貿,可能很快就有第一棟房子,那時候房子也不貴,然后第二棟第三棟也就來了,然后房價上漲,他的資產也跟著上漲。
他可能并沒有有權的爸爸或者有錢的舅舅,21世紀初中國經濟就能發展這么快,尤其是外貿行業,對于他來說,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干凈的手段得來的。
但是對于當下的年輕人就不會這么想,因為他們是房產漲價的受害者,他們自打一畢業面臨高不可攀的房價,租房也貴,買房更貴。他們會認為,上一代人現在的資產是不義的,是靠剝削后來的年輕人的。
但是對于這個已經到了40歲的中年人來說,他們會想:你們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我親手創建的基礎上的,你們小時候沒吃過我的苦,你們年輕的時候也未見的比我年輕時候更苦,你們現在好歹還能租房子,我年輕那會因為暫住證被到處趕,我奮斗20年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年輕時候一樣窮,憑什么拿我20年的奮斗和你剛出社會比?
誰有錯?當然那些利用改革開放,利用手里的權力大撈不義之財的,這些人不在討論范圍,對于他們來說,多高的稅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對于社會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這樣的。
這其實和當年香港解決房地產問題幾乎一模一樣。
香港在1997年推行過八萬五建房政策,提出每年供應不少于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其實是針對香港人普遍居住面積過小的一個解決方案,香港的住房說起來有點慘,香港所謂的“千尺豪宅”,指的是1000平方英尺,合計92平方米,看公眾號的各位,可能你們房子比這個大的多,更有很多人還住著公屋,劏房,甚至籠屋的。
所謂的“劏房”,就是房中房,業主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成不少于兩個較細小的獨立單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之用
籠屋更慘一些,真的就是住在籠子里面,香港還拍過一部電影《籠民》,還是黃家駒演的。
這些香港人不像內地人一樣,內地人城市里面實在待不下去,大不了可以去房價便宜的地方謀生,再不濟回農村老家,宅基地總是不小的。
但是如此好的一個政策,在當時被很多香港人反對,在2000年之前,八萬五建屋計劃是被香港人罵的最多的政策之一,很多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跌的元兇,希望港府修訂政策,遏制樓價下跌。
為什么明明房價下跌對買房的人有好處,那么多香港人對房價大跌持有批評意見?
因為剛好碰到97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房價一落千丈。舉幾個例子,鐘鎮濤,張衛健這些香港明星都因為房價大跌損失慘重,張衛健遇到破產危機,跑到大陸拍戲,《少年英雄方世玉》意外走紅,其實當時張衛健如果能老老實實留在大陸發展,遠比他在香港更好。
明星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要說了,樓價跌導致的負資產戶數數以十萬計,2001年,香港60萬個負資產賬面損失高達6000億港幣,50萬有房中產抗議房價下跌,要求港府救市。
而今天,香港人再回首這段往事的時候,這就是他們的留言
有人就疑惑了,不對啊,雖然八萬五建屋計劃失敗了,但是在麥理浩十年建屋計劃成功了啊。
這是不一樣的,因為麥理浩是總督,總督的權力極大,香港立法局是總統任命的,終審權屬于英國樞密院,立法司法行政權匯聚一身,且港英時期的香港土地全部歸英國王室所有,而麥理浩是王室首席代表,當然可以這么做。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香港住宅自有率為51%,有房產的人還是不少的,而且這批有房產的人還是社會的中堅,當房地產下降過快,很多房子成了負資產,背負極其沉重的壓力,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把中堅全部打倒了。
所以如何權衡,是個問題。
關于公共房屋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有人講。
這些東西之前在香港做過的,引發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后果,舉個例子:《古惑仔》
《古惑仔》這部電影很多人看過,但是很多人可能沒仔細看,古惑仔之所以是古惑仔,就是因為這批青少年生活在這些公共房屋,它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
1945年9月,英國從日軍手里接管了香港,經過兩年的恢復,香港居民大體恢復正常,戰爭期間離開香港的居民紛紛回港,內地爆發的解放戰爭又使得大批的內地人移民到香港,1947年香港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80萬人,比1945年的人口多了2倍,到1950年,人口已經達到了206萬人。
二戰對原有的香港房屋遭到了戰爭的破壞,70%的西式樓宇和20%的中式房屋已經無法居住,人口的快速的流入和工商業高速發展,對房屋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戰后初期,絕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殘存的舊樓中,有的甚至是危樓,許多新移民無法覓得房屋,只能在山坡,河岸或者天臺上搭蓋寮屋,建筑通常相當簡陋,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實際上就是貧民窟,寮屋區十分擁擠,衛生惡劣,更經常發生火災意外
1953年12月25日晚上9時25分,白田村眾安道124號一間木屋的2樓一單位,有一名制鞋住戶在點煤油燈的時候,火種不慎燒著棉胎及制鞋膠水,引起火警,由于當時北風強烈,不到10分鐘,大火波及數百戶,晚上10時,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街蔓延,到晚上11點10分,整個白田村化為灰燼,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造成3死51傷,燒毀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
災后,香港工務局在災場附近建成第一座兩層高的平房安置災民,當時的工務局長叫包寧,因此這批平房也叫包寧平房,一年后,港英政府在石硤尾興建能容納更多人的H型七層大廈,這些沒有水電接駁、沒有獨立廁所和浴室、環境擠迫的H型七層大廈群,是香港第一個大型徙置區,也是日后公共房屋的雛形
本來作公共房屋的是善事,但是打開《古惑仔》第一部,開頭就明確說了
開頭就是陳浩南在足球場踢球,因為在足球場斗毆,最后陳浩南進了黑社會,而我查閱當年石硤尾的文件的時候驚訝的發現:足球場真就是黑社會的招募地,這一點古惑仔還真沒瞎編。
電影里面有很多陳浩南在那種破舊房子生活的場景,包括見奶奶之類的,很多人看到了這些人光鮮的一面,實際上這群人都是出身貧窮的孩子。
而如果按照公共房屋的話,似乎一個人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社會分層,這并不是一個什么好現象。
當一個社會長期穩定后,社會分層便自然出現,而社會流動也放緩。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交圈子。此外,精英群體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使其他的人不得其門而入。
上下層之間處于完全不交流的階段,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到就業,是完全不和底層接觸的,香港就是典型的。
這比之我年輕時候都不如,我年輕那會,同學還有達官貴人。
很多年前,就有無數的能人志士力圖打破這種枷鎖,一百多年過去了,似乎情況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只是由于生產力提高了,底層人民活得更體面一些,不會被饑餓所困擾了。
上一個力圖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已經于30年前解體了。
而獲得冷戰勝利的歐美國家左派,現在基本上滿口的就是LGBT,種族問題。
一聲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