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文件主要說明了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制定住房支持政策,以及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等意見。
隨著老年人口的持續增加,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對家庭、社會都帶了巨大的挑戰。因此政策根據現實情況適度調整,也是有必要的。不過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這條信息,還是引爆了社會的討論。
1
老齡化社會”已經來臨
2021年5月11日,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我國總人口數量為14億1178萬人,增長率為5.38%。受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影響,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十三五”期間,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新生兒數量小幅回升,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趨勢。與2010年相比,2020年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生育政策的調整并沒有解決我國的人口解決問題,老齡化人口在全國人口總數的占比進一步提高。
第七次人口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為2.64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8.70%,6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為1.91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3.50%,兩者比重較2010年分別上升5.44和4.63個百分點。
這表明,我國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2
我國老齡化的特征
人口老齡化的增加呈現加速態勢。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0.3%,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7.0%,我國開始邁入老齡化社會;自此以后,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僅用了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以及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別達到18.7%和13.5%,與2000年相比幾乎翻倍增長。
這種快速老齡化的趨勢還在加重,人口老齡化加速增長已經是非常鮮明的特征之一。
老齡化地區差異性明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人口差異也很明顯。其中東北地區因為工業化較早,經濟發展起步早等因素,目前看來也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重分別達24.00%和16.21%,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階段。華北地區、華東地區和華中地區呈現出相近的老齡化水平,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重分別為19.50%左右和14.00%左右;華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為老齡化程度最低的區域,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重分別為14.60%和10.40%左右;而西南地區的老齡化水平居中,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重分別為16.48%和12.40%,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由此可知,我國的老齡化的地區差異明顯,影響因素不僅僅是環境、經濟、醫療、教育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無法用數據或者模型來解釋或預測這一現象。
因此對于老齡化政策,需要因地制宜。
3
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影響
我國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以來,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的持續增加,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日韓等國家相比,我國目前老齡化程度還比較低,還有一定的空間,而這也帶來了一些機遇與挑戰。
一是催生銀發經濟。銀發經濟又稱老年產業或老齡產業,指的是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而產生的專門為老年人消費服務的產業,包括老齡儲蓄業、老齡服務業、老齡用品業和老齡房地產業等。
二是利用銀發勞力。老年人口并非絕對的消費性人口,也具有生產性特征,尤其是低齡老年人口,他們身體狀況較好,且大多具有知識、經驗和技能優勢,可以繼續為社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三是促進銀發新生態。中國的老齡群體不可一概而論,隨著時代的進展,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已經無法充分闡釋現代老年人的內涵,“老”需要重新定義,中年和老年的邊界逐漸模糊,中年的限期不斷延長,感知到變老不斷延后。
除了老齡化社會下的新機遇,我們也應該看到更為嚴峻的挑戰。
微觀層面,主要是從個體和家庭的角度來看。目前老年人的養老還是主要依托家庭代際支持,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進展和以往過低生育水平的遺留效應,未來家庭的養老負擔逐漸加重,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將負擔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養老和照料工作,導致年輕人不堪重負。
中觀層面,主要是從社區、機構等角度來看。家庭結構改變,戶均人口規模銳減,且無子女家庭比重上升,對居家社區為主的社會化養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數量和質量尚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養老需求。
宏觀層面,主要是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國家方面主要包括超前規劃頂層制度設計、合理配置養老資源和解決區域老齡化差異性問題。
4
應對老齡化的策略
老齡社會新形態下老齡化應對的主要方向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老年人口結構低齡化帶來的機遇;另一方面,堅決保障各年齡階段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和生活質量。
理念適老化。理念適老化主要針對不同層級而言,即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多元主體應將老齡化視為常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融入老齡化理念。
政策一體化。老齡公共政策要保證有效性,需要做到兩個一體化,即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是指老齡公共政策應不僅包括老年人有關的社會保障、醫療、養老等系列政策,還需要將視角橫向擴展到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政策的縱向一體化則是指老齡公共政策需要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的多層級細化政策,既需要國家級老齡化戰略的提綱挈領,也需要細化到各地的因地制宜。
區域平衡化。我國面臨著老齡化水平的區域差異問題,包括省際差異和城鄉差異。
治理多元化。人口老齡化引起社會結構、社會保障、醫療資源和福利供給等多方面的變化,如何在老齡社會新形態下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是老齡社會治理的重要議題。
5
通過閱讀和查找大量的資料,越來越發現人口問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性問題。現在的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是以前生育政策問題的順延,另一方面也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醫療、教育等問題由隱形到顯性問題的一次體現。
同時,解決人口結構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以前的少子化,“只生一個好”,到現在的全面放開二孩三孩,計劃生育政策松動,延長退休年齡等一系列操作,都是在為了應對老齡化做準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的一些意見的表明,人們以前看到的“政府來養老”,“政府幫養老”,到“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政策的轉變,我們也能感受到政府在老齡化社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以后子女養老預計將會逐步恢復正軌,這也是希望年輕人多子化的一個實驗性開端。
80后90后這一批人,在政策的調整下,也無疑會成為我國歷史上壓力最大、責任最重的一批人。這批人中獨生子女數量最多,將來會面臨至少4個老人和2個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的壓力,以目前的經濟水平來看,或許很多時候都難以平衡。
未富先老,未富已老,也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老人,在沒有社保的情況下,一旦年齡偏大無法自主勞動獲得足夠的生活物資,僅僅依靠國家發放的養老金生活,根本無法支撐起現代生活的基本生活水平,因老返貧的情況極易發生。
政策性人口政策的紅利期已過,陣痛期馬上到來,不僅僅是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要為這一問題做好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