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雜談之一
香港日餐林立,尤以壽司店為盛,既有日本名店分號,亦有不少本地品牌。雖則琳瑯滿目,卻是良莠不齊。壽司是極簡的食物,第一口不對,整餐都難下咽。因此我甚少冒險,只去相熟店鋪,以解疫情期間對壽司的渴求。
狹義“日本料理”僅指懷石、會席和割烹等和食;壽司、天婦羅等庶民出身的美食屬于獨立門類。但在中文世界里,日本料理可泛指一切來自日本的料理門類,甚至本屬中華料理的拉面也被認為是日料的一種。此乃題外話,今日只談壽司。
すし(su-shi)得名于其酸味(酸し),常對應漢字“鮨”或“鮓”;漢語中,鮨原指魚醬;鲊則為一種鹽和紅麴腌漬的魚。兩者與壽司相去甚遠,但不能說毫無關聯。壽司的歷史可追溯到先民通過發酵保存魚肉的做法。
《詩經·爾雅·釋器》中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這些文本讓我們了解到先民的飲食習慣。隨著物質的豐富,食物保存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部分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鹽令魚脫水,再用米飯發酵保存魚肉的做法。
此習俗如今僅在少數地區得到保留,如貴州的侗族腌魚,用的是秋收后的稻花魚(泛指水田里的各種淡水魚,如鯽魚、草魚等),先用鹽腌漬,后用煮熟的糯米覆蓋和填塞魚肚,同時加入白酒、酒糟和辣椒等一起發酵。腌制完成后,以油煎魚肉食用,糯米棄之。
侗族腌魚,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在日本類似做法的食物叫熟壽司或馴壽司(熟/馴れ鮨),主要流行于和歌山和滋賀一帶。發酵后的米飯棄之,魚肉則直接食用,不做二次烹飪。滋賀名店比良山莊提供的前菜中,一般都會有這道。
左上即是比良山莊的香魚熟壽司
與現代握壽司較為接近的是押壽司(押し壽司),早期壽司攤(屋臺)賣的多是這種壽司以及后來出現的豆皮壽司(稲荷壽司)。與攤位不同,有固定店址的稱為“內店”,如著名的江戶三鮨——毛抜鮓、與兵衛壽司(與兵衛壽司)及松壽司(松ヶ鮨)。
一個稻荷壽司攤模型,圖片來自江戶東京博物館
毛抜鮓早在元祿15年(1702年,現已第十二代)便創業,但此店做的是竹葉卷押壽司(笹巻押し鮓),與現代握壽司不同。真正開啟握壽司歷史的是與兵衛壽司及松壽司。與兵衛壽司由華屋與兵衛(華屋與兵衛,1799-1858)創辦于1824年,是第一家使用山葵的壽司店。據說與兵衛用手捏壽司是為了加快速度來應對客流。
華屋與兵衛,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此店的壽司已非常接近現在的握壽司,食材種類亦較多。但日本學者喜多村信節(喜多村信節,1783-1856)在《嬉游笑覽》(嬉遊笑覧)中認為松壽司創始人堺屋松五郎(?-?)才是握壽司的發明者。
明治20年(1887)版《嬉游笑覽》,圖片來自日本的古本屋網站
提倡古樸民風的天保改革(1841-1843)期間,與兵衛和松五郎等壽司職人還因違反儉約令鋃鐺入獄。據說前者的罪狀是提供星鰻(穴子)壽司。可見在特殊時期,享受美食也有風險。
香港壽し雲隠的穴子壽司可謂本港最佳之一
在此基礎上,握壽司經過了百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手法。在這個過程中亦演變出不同風格和制作流派。其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江戶前了。
歌川廣重繪制的壽司(江戶后期)
2021年11月27-28日 于深圳
本篇最初發表于2021年12月3日《大公報》副刊
《大公報》原文書影
餐廳信息1
名稱:比良山荘(Hirasansou)
地址:日本滋賀県大津市葛川坊村町94 比良山荘
電話:81-77-599-2058
類別:日本料理/鄉土料理/京料理
人均:松茸菜單40,000 JPY+/冬季月鍋菜單25,000JPY+/一般菜單20,000JPY+
餐廳信息2
名稱:壽し雲隠(Sushi Kumogaku)
地址:香港中環砵典乍街45號TheSteps?H Code8樓
網站:www.sushikumogaku.com
類別:壽司/日本料理
人均:午餐880HKD+/晚餐2500HKD+
吃吃君完全自費試吃
更多內容亦可訪問走走吃吃網站
www.eatravelife.com
日常更新:IG mrchichi1988或微博 吃吃君喲
讀者群:請加服務號woshichichijun(我是吃吃君 拼音)群規嚴格,請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