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1-12-24 15:16·江淮之聲【翰墨潁淮】第5期作者:張華東(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編者按:生活在乾隆年間的亳州梁巘,其書法對阜陽影響很大。他曾出任巴東知縣,辭官后到壽春循禮書院以書法授徒,后歸田回亳州老家,被稱為“鄉先生”。時有“無梁不成家”和“無梁不為富”之說,與梁同書并稱“南北二梁”,與山東的孔繼涑并稱“南梁北孔”,書法名氣很大,為我們潁淮區域書風的標桿。〗梁巘,是亳州人。他辭官后,主講壽春學堂(今壽縣),專工書法。其文風、書風直接影響著淮潁書壇。明代,潁州、亳州等屬鳳陽府,到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分壽州地置鳳臺縣仍屬鳳陽府,雍正十三年(1735)分鳳陽府升潁州為潁州府。而潁州府又轄亳州。潁州屬淮河流域,受到淮河文化的影響很深,而梁巘長期生活于這個區域內,書法名氣很大,時有“無梁不成家”和“無梁不為富”的說法。并與當時浙江梁同書(1723—1815)并稱為“南北二梁”,與梁同書、梁國治(1723—1786)并稱“三梁”。與山東孔繼涑(1727—1791)并稱為“南梁北孔”。但是由于梁巘只是乾隆年間的一個舉人,雖短時間出任小小的巴東知縣,不久便辭官到壽春循理書院開始以書法授徒。書名雖大,卻在野不在朝,只是一個“憔悴老儒”。因此,在史書典籍中對其記載較少,故其生卒一直是個懸而未解之謎。寧文芝同志從他們《寧氏族譜》八卷附刊《詩文集》中發現與梁巘同時代的人寧問禮所撰《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公家傳》一文,對梁巘的家族及其人品書品有較詳細的記述。這一重要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史學價值,它揭開了書法史學界對梁巘生卒一直不清的謎團。《寧氏族譜》八卷附刊《詩文集》中《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公家傳》一文載:“乾隆四十九年公卒,年五十九歲。”公,即指梁巘。由此可以推算出梁巘生于1725年,卒于1784年。 梁在任巴東知縣時,為官清正,恥于逢迎,得罪了一些權貴,便辭官受聘于壽春循理書院主講。后又辭去而回到故鄉亳州,潛心研究書法,并致力于書法理論的研究,他把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撰有“古今法帖論”、“名人書法論”、“執筆論”、“學書論”、“硯論”、“印章論”等并結集為《承晉齋積聞錄》,還著有《論書帖》。其中《論書帖》在當時影響較大,特別是在執筆方面的研究頗深。《論書帖》中首載《執筆歌》,其言曰:“學者欲問學書法,執筆功能十居八,未聞執筆之真傳,鐘、王學盡徒茫然。一管分為上下中,其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著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內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堅而實,個半精務悟通玄……”由此,可見他對執筆極為重視,他說:“書學大原在得執筆法,得法雖更臨無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鐘、王無益也。”同時,他很自負地說自己已得筆法之真傳,其法直接由董其昌、張照等一脈相傳。在當時康熙、乾隆時期,學書者都崇尚董其昌、趙孟書法,于是天下學書法多以董趙為模式。在乾嘉年間,人們已逐漸對書法的板滯而厭倦,書壇出現了求變的趨勢,而梁積極打破舊觀念,率先變革,則致力于學習和研究李邕,然后再上溯二王之法。我們看梁巘的書法,精妍端雅、瀟散虛和,行云流水,碑中求骨,帖中得氣,虛實相生,參差錯落,既飄逸雋永,又凝重自然。實為一代書法大家。成為書法大家,卻不擺架子,而是謙遜待人,樂于助人。他在亳州生活期間,人們都把他當作最理想的“鄉先生”,爭相拜他為師。在壽州講學時,依然從者如流,如當時壽州的蕭景云,就是梁巘的弟子。其人是清代貢生,工詩善書,道光元年(1821)舉孝兼,并著有《招鶴堂詩文集》,清末,阜陽著名書法家邢璞,其書學梁巘,由于他家境窘迫,靠賣字為生,其作品多用梁糜的名字。二百多年來,梁巘的書法一直影響著潁州書壇,對淮潁書風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梁巘當是“淮潁書風”的一面旗幟。“淮潁書風”的形成,是由于古老潁州大地,一直受淮河文化的薰染,并自清代乾隆年間出現以梁巘為代表的書法大家,直接影響著潁州書壇,而逐漸形成既具有黃河文化的特點,又具有長江文化氣質的書壇格局。特別在這塊土地上,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推動書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都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翰墨潁淮】第5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生活在乾隆年間的亳州梁巘,其書法對阜陽影響很大。他曾出任巴東知縣,辭官后到壽春循禮書院以書法授徒,后歸田回亳州老家,被稱為“鄉先生”。時有“無梁不成家”和“無梁不為富”之說,與梁同書并稱“南北二梁”,與山東的孔繼涑并稱“南梁北孔”,書法名氣很大,為我們潁淮區域書風的標桿。〗
梁巘,是亳州人。他辭官后,主講壽春學堂(今壽縣),專工書法。其文風、書風直接影響著淮潁書壇。明代,潁州、亳州等屬鳳陽府,到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分壽州地置鳳臺縣仍屬鳳陽府,雍正十三年(1735)分鳳陽府升潁州為潁州府。而潁州府又轄亳州。潁州屬淮河流域,受到淮河文化的影響很深,而梁巘長期生活于這個區域內,書法名氣很大,時有“無梁不成家”和“無梁不為富”的說法。并與當時浙江梁同書(1723—1815)并稱為“南北二梁”,與梁同書、梁國治(1723—1786)并稱“三梁”。與山東孔繼涑(1727—1791)并稱為“南梁北孔”。但是由于梁巘只是乾隆年間的一個舉人,雖短時間出任小小的巴東知縣,不久便辭官到壽春循理書院開始以書法授徒。書名雖大,卻在野不在朝,只是一個“憔悴老儒”。因此,在史書典籍中對其記載較少,故其生卒一直是個懸而未解之謎。
寧文芝同志從他們《寧氏族譜》八卷附刊《詩文集》中發現與梁巘同時代的人寧問禮所撰《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公家傳》一文,對梁巘的家族及其人品書品有較詳細的記述。這一重要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史學價值,它揭開了書法史學界對梁巘生卒一直不清的謎團。
《寧氏族譜》八卷附刊《詩文集》中《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公家傳》一文載:“乾隆四十九年公卒,年五十九歲。”公,即指梁巘。由此可以推算出梁巘生于1725年,卒于1784年。 梁在任巴東知縣時,為官清正,恥于逢迎,得罪了一些權貴,便辭官受聘于壽春循理書院主講。后又辭去而回到故鄉亳州,潛心研究書法,并致力于書法理論的研究,他把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撰有“古今法帖論”、“名人書法論”、“執筆論”、“學書論”、“硯論”、“印章論”等并結集為《承晉齋積聞錄》,還著有《論書帖》。
其中《論書帖》在當時影響較大,特別是在執筆方面的研究頗深。《論書帖》中首載《執筆歌》,其言曰:“學者欲問學書法,執筆功能十居八,未聞執筆之真傳,鐘、王學盡徒茫然。一管分為上下中,其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著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內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堅而實,個半精務悟通玄……”由此,可見他對執筆極為重視,他說:“書學大原在得執筆法,得法雖更臨無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鐘、王無益也。”同時,他很自負地說自己已得筆法之真傳,其法直接由董其昌、張照等一脈相傳。在當時康熙、乾隆時期,學書者都崇尚董其昌、趙孟書法,于是天下學書法多以董趙為模式。在乾嘉年間,人們已逐漸對書法的板滯而厭倦,書壇出現了求變的趨勢,而梁積極打破舊觀念,率先變革,則致力于學習和研究李邕,然后再上溯二王之法。我們看梁巘的書法,精妍端雅、瀟散虛和,行云流水,碑中求骨,帖中得氣,虛實相生,參差錯落,既飄逸雋永,又凝重自然。實為一代書法大家。成為書法大家,卻不擺架子,而是謙遜待人,樂于助人。他在亳州生活期間,人們都把他當作最理想的“鄉先生”,爭相拜他為師。在壽州講學時,依然從者如流,如當時壽州的蕭景云,就是梁巘的弟子。其人是清代貢生,工詩善書,道光元年(1821)舉孝兼,并著有《招鶴堂詩文集》,清末,阜陽著名書法家邢璞,其書學梁巘,由于他家境窘迫,靠賣字為生,其作品多用梁糜的名字。二百多年來,梁巘的書法一直影響著潁州書壇,對淮潁書風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梁巘當是“淮潁書風”的一面旗幟。
“淮潁書風”的形成,是由于古老潁州大地,一直受淮河文化的薰染,并自清代乾隆年間出現以梁巘為代表的書法大家,直接影響著潁州書壇,而逐漸形成既具有黃河文化的特點,又具有長江文化氣質的書壇格局。特別在這塊土地上,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推動書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都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