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歲那年,朱重八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他的父親、大哥、母親先后去世,剩下朱重八和二哥。要不是鄰居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的親人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后來為了逃生,他們只能被迫分開。
在天災人禍不間斷的元末,朱重八當過乞丐、進過寺廟,在外飄蕩9年后,機緣巧合下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后改名為朱元璋。
就是這么一位農民兒子,打得元軍落荒而逃,逆襲成為明朝的第一位天子。
亂世出英雄,除了時機外,朱元璋的學習力可以稱得上學霸級別。
他與元朝開戰之前,還有兩個對手,一個是張士誠,一個是陳友諒。
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戰時,陳友諒的60萬水軍在鄱陽湖上把朱元璋打得心驚肉跳。險勝后,朱元璋立刻將陳友諒的水軍部隊進行整編,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水師。
另一個對手張士誠,非常擅長防御,而且武器十分精良,其中包括火銃與火箭,即使最后朱元璋取得了勝利,但他戒躁戒躁,馬上派工匠學習張士誠的火銃與火箭技術,并打造自己的火槍兵隊。
有了前兩個戰友的「幫助」后,朱元璋面對來勢洶洶的元軍,更加胸有成竹。首先,利用水軍力量封鎖元朝的運輸線,在黃河長江水域不斷的攻擊;之后與元朝的騎兵正面沖突時,朱元璋的火槍兵隊打得騎兵人仰馬翻,加上他隨機應變的統帥能力,元軍不害怕才怪。
朱元璋到底是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呢?又如何在統帥這個領域取得顛覆性突破?如果是翻閱網絡熱文找答案,大概率會搜到一碗碗不給勺子的心靈雞湯。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在美國作家史蒂芬·科特勒的《跨越不可能》里找到了答案。
他沒有搬運成功學,也不撒雞湯,而是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講述人體如何在最佳機能下運轉,達到一種被稱為“巔峰”的狀態,以跨越不可能,成為行業高手。
作者提到,
一個戲法不管表面看起來有多不可思議,它背后總有一套可解釋的邏輯。
比如關于「學習力」這個話題,精英們常常告訴你的是,你要細心觀察周圍環境,保持謙卑心態,活到老學到老。
但史蒂芬不會這樣,他會告訴你,8種專家看得見,但其他人看不見的知識類型,想要改善你看不到的盲區,必須要有意識地選擇挖掘特定的信息流,并且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必要的瑣事,利用成長型思維和真相過濾器,以增強我們學習的主要神經功能-模式識別、記憶鞏固、網絡構建。
2
網紅爺爺王德順,走完T臺秀后一夜爆紅,他接受采訪時說,「為了這幾天,我足足準備了60年」。
- 24歲,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 44歲,開始學英語
- 49歲,創造了造型啞劇
- 50歲,開始健身
- 57歲,再次走上舞臺,創造了世界唯一的藝術形式-活雕塑
- 70歲,開始有意識地練腹肌
- 79歲,走上T臺
- 85歲,成為一名飛行學員
他告訴年輕人,「相信我,人的潛能是可以挖掘的,當你說太晚的時候,你一定要謹慎,它可能是你的借口!」
如果說王德順爺爺給我們打了雞血,那《跨越不可能》作者史蒂芬則幫我們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旦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史蒂芬解釋說,因為大腦是一個預測引擎,意識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恐懼和目標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目標還能幫助更有效塑造大腦的認知,因此提高我們的效率和表現力。
而目標的設立,分為三種。
- 第一種是宏大變革目標,也就是你的夢想。
- 第二種是高且有難度的目標,它是通往夢想的重要步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做長期的規劃,甚至需要很多年時間才能完成。
- 第三種是明確目標,也就是對第二種目標的拆解,將「年目標」拆解到「日目標」,前提是這些目標得有挑戰性,同時你又能應付得來,再通過每天完成一個小任務來推動目標的達成。
舉個例子,作者在寫一本書的時候,會通過每天計算字數來完成目標。 一開始,在理清思路之前,每天寫500字; 寫作過程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后,目標增加到每日750字; 在快寫完時,目標會增加到1000字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大腦更集中,因為明確目標相當于「優先事項清單」,可以降低認知負荷,并告訴身體系統應該在哪里消耗能量。
不過,僅有目標還遠遠不夠。
特別是被焦慮和壓力追著跑的年輕人,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年初設立的flag。
因此,史蒂芬在書中提出了幾個建議。
第一,人的意志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從而發生決策疲勞。當你開始一天的工作時,從最困難的開始,然后按照重要性和難度降序排列,最后做最容易的工作。
第二,始于好奇終于癡迷,學會將對消極情緒的容忍當作一次次勝利,培養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復盤與總結。如果你發現面對的挑戰不夠刺激,那就加大難度,為自己設定更高的門檻;如果挑戰太難,產生過多的焦慮,就把它拆分成更小的任務,減輕負擔。
三個月前我的哪些觀點在今天看來是正確/不正確的? 為什么我當時會那樣認為? 我做了什么樣的正確/錯誤思考,才得出了那樣的正向/錯誤結論?
第三,專注與心流。要有意識地獲取技能和信息;通過專注一件事,最大限度地延長心流狀態的持續時間;學會把注意力從待解決的問題上移開,給自己放松和釋放的緩沖區,即時充電。
第四,每周的定期運動。史蒂芬強調,運動是一種既能訓練毅力,又能重置神經系統的絕佳方法,能讓我們保持在挑戰與技能的平衡點,從而為實現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身體燃料」。
我是@二狗和奶牛,一個樂于分享讀書筆記的90后姑娘,期待你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