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跟《薤露》一樣,這是曹操的另一首挽歌,也是以樂府里的古題為題。曹操在那時候有兩首詩都是以古樂府的挽歌為題,《薤露》為其一,《蒿里》緊隨其后。可見當時曹操的心情是很悲痛,心中很多對于生命的感慨。
單以題論,蒿里要比薤露更為悲戚。
蒿里,是亡魂歸處。據說本為地名,在泰山之南,古人以為,人死而靈魂將歸于蒿里,所以為挽歌之名。但這應該有更深的意思,蒿草遍地都有,亂墳崗子常為蒿草湮沒。人死之后,自然是魂魄歸乎蒿里了。
《古今注》里認為,《薤露》《蒿里》都是喪歌,但出自于田橫門人。
田橫的故事甚為傳奇,他本為齊國貴族,其兄田榮曾占據齊地為王,田橫為大將。后來與項羽大戰,他們當然打不過項羽,就散了。但項羽恨齊人反抗,于是搞屠城。齊國人又反抗,田橫便是其中的頭領。
劉邦趁項羽大戰齊國,五十六萬大軍直搗項羽老巢彭城,項羽一個回馬槍,打敗劉邦,但對齊國戰場就放松了。于是田橫扶田廣為王,自持其政。
后來韓信平定齊地,田廣被殺,田橫自立為王。但被漢高祖的大將灌嬰打得一敗涂地。田橫就逃到了一個島上,跟隨他的只有五百人。史書稱為“田橫五百壯士”。
漢高祖詔田橫,田橫不從,他認為漢高祖不講信義。當初漢高祖派韓信征齊地,同時又派酈食其去說服齊王,田廣、田橫都聽了酈食其的話,準備投降。但韓信卻不停止,趁其不備,一舉拿下齊國七十二城。田橫可恨死酈食其了,認為這是一個騙子,就把酈食其烹了。
酈食其雖死,但酈食其的弟弟可還在啊。他肯定恨田橫。田橫就以這個借口,不歸服。
漢高祖說,這事好辦,給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下旨,不許報仇,否則滅族。
然后又告訴田橫,來吧,你來了大者可王,小者為侯,不來我可滅了你。
田橫帶了兩個門客只能前往洛陽去見漢高祖,但他卻不急著見,對兩個門客說,當初老子也是南面為王,漢王(指劉邦)如今為天子,我卻成了亡國奴,還得侍奉他。太遲入了。更何況我跟酈商同朝為臣,即便他害怕劉邦不敢報仇,但我見了他面心里難受啊。
皇帝詔我,不過想看看我長得啥樣子。那就讓他看吧。面向東方故土,遙拜齊國山河,歌曰:“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
說完把自己的頭割了,三十里加急,快遞給劉邦去看,因為那么點路,容貌還沒變。
劉邦當然很佩服田橫,是個漢子。而且還為他流了淚。派兩千士卒,以諸侯之禮葬田橫。拜二門客為都尉。
結果,那兩個門客葬完田橫,在旁邊挖了個坑,跳進去自刎了。
這下劉邦更驚嘆了。更加覺得田橫是個人才,門客如此重義忠心。又派人去詔島上的那五百門客。結果那五百人聽說田橫已死,仰天長哭,高歌之后,集體自殺。
大概《古今注》認為田橫門客們死前所唱的就是《薤露》《蒿里》的挽歌。其辭猜想應該是人終有一死,人生如薤露,瞬息而死,田橫魂魄已歸于野蒿荒墳,沒于黃土,我們怕什么死?于是同死。
田橫之事為真,但《薤露》《蒿里》是否為其門客所創,便不得而知了。
田橫的故事,倒跟曹操有點關系。
南宋洪邁曾說田橫之事,并說,韓退之(韓愈)曾經過田橫之墓,作文憑吊,其中兩句是:“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陳詞而薦酒,魂仿佛其來享。(跪陳詞,意思是跪拜念祭文祭奠田橫。)”
說明唐宋之人依然仰慕田橫之生氣。這主要是因為田橫不顧王侯爵位,視死如歸。
但洪邁還說,呂布為曹操所擒,將死之際,呂布慫了,向曹操討饒說:“明公害怕的,不過是我,我現在投降,你讓我為騎兵將領,大有用處,你的步兵,不足以定天下。”
結果曹操殺了呂布。
洪邁認為,以才能而論,呂布不輸田橫,但呂布卻愿意忍受恥辱,侍奉仇敵。氣概差太遠,所以蘇東坡寫詩譏諷呂布——“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事曹瞞。”
曹操殺呂布,主要是呂布無氣節,反復易變。
但曹操其實也是反復多變的,政治人物多數如此,因形勢多變,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所以曹操的變,跟呂布的變,有很大的不同。以詩文可見,曹操在《薤露》《蒿里》二詩中所表現的那種憂國憂民,尤其為生民悲嘆的那種情懷,一定是真的。因為,那時候的曹操,位不高,名不重,處下則多知生民之苦,處上者多忘初心,自古如是。
講《薤露》時,我們曾說過當時天下已亂,最大的禍亂在蕭墻之內,漢政府的內部亂成一鍋粥。曹操既對當時的執權者不滿意——如何進、董卓等,實在難以令人滿意,也對民生凋敝、百姓受戰禍之苦表示極大的同情。應該說,曹操在那時是很像解民倒懸的。
但做好這件事情,并非一人之力可以辦到,何況,曹操那時,還是寂寂無名的。《薤露》中,曹操和他的哥們袁紹一起,也曾努力過。但結果是天子、大臣和百姓都“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至于,曹操,只能哀傷慨嘆了。
這固然有董卓的不是,但當時的漢政府之無能,也可見一斑了。于是,一堆人又想救天下,做出一番事情來,這就是《蒿里》里要說的了。
但這事明顯沒做成,看題目——蒿里——即知。若是成功,自然是大喜之事,何來命歸黃土、委骨蒿里之嘆?
第一句——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這是接著《薤露》寫的。
所謂關東有義士,就是即袁紹逃跑后,大家一起商量,要打董卓。董卓焚燒洛陽,攜天子、大臣、百姓西遷,天下憤怨。
當時為東漢初平元年(190年),帶頭大哥是袁紹,當時為渤海太守。東漢比較看重家世,袁紹家四世三公,即四代人都出了官兒做到三公之位的人,所以叫“四世三公”。準確人數是五人,所以,也有叫“四世五公”的,《三國志》就叫“四世五公”。所以,讀了我的文章,就知道這二者是一回事兒。
因為這個淵源,大家公推袁紹為盟主,帶兵討伐董卓。
這就是曹操的第一句詩“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所說的事情。關東,在古書里,一般都指的是函谷關以東,今河南、山東等地區都包括在內,如在戰國時代,說“關東”,你知道就是除秦之外的其他六國,比如賈誼文“使山東六國……”
“義士”,當然并不僅僅指袁紹,那些響應的人都算,包括曹操自己。——當時的大人物有后將軍袁術、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河內太守王匡等,曹操是行奮武將軍(代理的,所以叫“行奮武將軍”,即行使奮武將軍的職權,但并非正式任命的奮武將軍)。這是史載的人,但《三國演義》中加了劉備、公孫瓚等人。
“群兇”,當然指的是董卓這幫壞蛋。
每個人的部下大約數萬,人數當然不少。
這情形看似我眾敵寡,何況占據政治高度,按理說形勢一片大好。
但情形卻直轉而下。
因為——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最初期望的會盟的地點是在孟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原是黃河古渡口,在河南。據《史記》的說法(按:《史記》根據《尚書》記載而言),周武王第一次試探諸侯,說要討伐紂王,就是在孟津大會八百諸侯的。
所以,盟軍把會盟地點選在孟津,也是一種比喻,說明這次討伐具有正義性,曹操這樣寫,當然他也這樣認為的。
但這只是一種愿望而已。憑心而論,選在孟津確實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為這樣的話,可以表示這幫人的用意——乃心在咸陽。
這也是《尚書》里的話,“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乃心王室”,即為國事盡心。《史記》里寫漢高祖劉邦時,講到楚懷王與劉邦、項羽等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后來劉邦先進了關中,關中,主指咸陽,當時是秦國都。曹操此句應該不是諷刺這些人有稱王天下的意思,應當是說他們的初心,都是為了漢江山,因為漢獻帝王室在關中長安。但當時的情形卻不如這想法,當時袁紹屯兵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等屯兵南陽,豫州刺史孔伷(zhòu)屯兵潁川,韓馥屯兵于鄴。
重兵相聚,本該一鼓作氣向前。但這一堆人都是慫包,害怕董卓,躊躇不前。
但真正的原因并非害怕,而是曹操所說——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hang)。
主要是人心不齊,大家都猶豫不前。就像大雁排成一行飛翔,誰也不爭先向前。
為啥人心不齊呢?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這些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首先,兗州刺史劉岱跟東郡太守橋瑁先干了起來,冀州牧韓馥跟渤海太守袁紹(還是盟主)也打了起來。
曹操看得頭都大了,只能感嘆一句嗣還自相戕,嗣還(xuan),是隨后不久的意思,還(xuan),通旋,旋即的意思。相戕,就是相互殘殺。
當時曹操是最不滿意的,這涉及到他的一篇文章,記載在《三國志·魏書》中,曹操說: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定天下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意思是,現在我們有理,大軍集結,還有啥擔心的,不能給董卓喘息機會,如果他趁機做了安排,占據地利,那就難辦了。現在他干了那么多荒唐事,大失人心,正忙不過來,我們打過去,一戰定天下,機不可失。
但這些人都不聽,曹操自己帶了兵去打,只有張邈分了點兵給曹操,結果在滎陽一場大戰,曹操自己都受傷了。
這又跑回去,盟軍在酸棗。曹操到時,盟主袁紹帶著大家每天喝酒聊天蹦迪,玩得不亦樂乎。曹操很生氣,批評他們——“今義兵不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占據天時、人和,打著“義兵”的旗號,卻不干人事,曹操當然替他們臉紅了。
但這些人都當做耳旁風。
他們只做一件事,你打我,我打你,搶地盤,搶人。
首先,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淮南,就是安徽壽縣。淮南帝稱號,就是袁紹的弟弟袁術割據淮南,后來還稱帝了。
刻璽的是袁紹,他跟韓馥兩個密謀,要把漢獻帝廢了,立幽州牧劉虞為弟。
這就是所謂的“義兵”,呵呵。
這種就是完全的各為私利斗爭了,別人不統一就打,結果雞飛狗跳,導致——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打仗打到什么程度了?
天天打,夜夜打,士兵們一直在打仗,鎧甲脫不下來,穿久了就生虱子了。可見戰事紛亂。古代戰衣,金屬所制為“鎧”,皮革所制部分為“甲”,合成鎧甲。
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戰爭不斷,人死了都沒法埋,白骨遍地,千里之地,連打鳴的雞都沒有了,沒雞叫,說明沒老百姓了,死得差不多了。
曹操看見這種景象,只能慨嘆一句——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老百姓一百個里面活下來一個,誰看見這凄慘的景象,不斷腸呢。曹操當然是時時掛念這艱難的時局。
當然,他的著眼點仍然是在老百姓身上。
這哪里是詩?這是史,而且是實錄。就像一組無言的慘怖空鏡頭,讓人從心底里震撼哀傷。蒿里,蒿里,埋人之地,而最多暴拋荒草之中的,多是老百姓。
所以有人說,這首詩是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當然,說到這些事,也應當讀讀《三國演義》怎么寫,前面我們正史解史,現在看看演義如何演法。
在《三國演義》里,呼吁聚盟討伐董卓的是曹操,人都說《三國演義》貶低曹操,我認為那是沒讀懂,或者讀書只用眼睛不用腦子。《三國演義》很多地方都不貶低曹操。
討伐董卓,是曹操矯詔呼吁。矯詔,就是假借皇帝的名義做事情,三國演義中很多人都愛這樣玩。曹操在陳留,找到他爸爸,準備散盡家財,招募義兵。后來他們拉到了一個叫衛弘的首富的投資,曹操有了錢,于是發矯詔,馳報各道,招募義兵。還弄了一個白旗,上書“忠義”二字。一堆人投靠曹操,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等虎將,都是那時候投靠曹操的。
袁紹得到曹操的矯詔,率領麾下文武,引兵三萬,前來與曹操會盟。曹操還做了一篇檄文,昭告天下,以曹操的文采,寫個檄文很簡單了,內容大致是罵董卓罪大惡極,該殺。
但終極目標有兩個:
第一,報私仇,大家都恨董卓,所以檄文稱“望興義師,共泄公憤”。
第二,為公。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即便是《三國演義》里,看曹操寫檄文,也以拯救黎民百姓為先。
于是除了上面講到那些史書里寫了的人,其他的如孔融、馬騰、公孫瓚、孫堅等都到了。劉備當然也去了,因為北平(指漢時右北平,在今河北唐山)太守公孫瓚去了,劉備當時沒地方去,投靠了公孫瓚,所以劉備也去了,這才有了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各路人馬到了之后,是會盟,推袁紹為盟主,因為他家四世五公,漢朝名相之裔。會盟當然有誓詞,袁紹的誓詞,很冠冕堂皇,什么“并赴國難”,什么“齊心戮力”,什么“心無二志”。
最后發誓很有趣,他說,有渝此盟,裨墜其命,無克遺育。
意思是,如果違背盟誓,立馬死了,連后代都絕種。
然后歃血為盟。
大家因為袁紹的盟誓辭氣慷慨,都覺得說到了自己心里,都涕泗橫流。
然后,就是打 。袁術是總督糧草。
孫堅為先鋒,先去挑戰。孫堅是江東虎將,贏了。
結果,袁術不給孫堅糧草,因為殺了董卓這個狼,留下孫堅這個虎太可怕了,最好兩敗俱傷,借董卓之手殺了孫堅。
孫堅沒糧,被華雄殺得大敗。
袁紹可太有意思了,作為盟主,竟然大驚失色,實在太差。當然,小說嘛,為了熱鬧好看,要對比表現。因為要表現關羽,才如此寫。但袁紹確實就這樣子,也沒寫錯。
后來是關公溫酒斬華雄,接著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四個人打架,八路人馬當吃瓜群眾觀看。
呂布敗了。董卓在宮里倒行逆施,做了很多壞事。結果孫堅進去,拿了玉璽,自己藏起來,跑了。這就是違背了盟約。袁紹又不滿意公孫瓚,要殺公孫瓚。孫堅又返回來打劉表。
這一回書叫《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三國演義》第七回)。真是熱鬧非凡。
當初的盟誓,豪言壯語,都不算數了。這就是曹操說的“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但打來打去,他們是爭利,受苦的還是老百姓,也是曹操說的“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即便是《三國演義》中,曹操這段時間對這些相互殘殺游戲,都沒參加。
附:
關于曹操,歷來說者不斷,奸雄王霸,是非褒貶,各執其辭。而對于他的詩文,其實所說者不多,無非“老驥伏櫪”、“對酒當歌”寥寥數句而已。實際上,我們所見的曹操實在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即便沒《三國演義》,純史書也未必見得全部的曹操。
中國歷史是頗為奇怪的,我們所知的歷史,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事件而見人,二十四史無不如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其他的方面,了解一個人,比如詩文。李白、杜甫、蘇軾,史書對于他們的記載實在少得可憐,但他們的大名橫亙千古,仿佛人人都了解他們。那主要是得了他們宏博詩文的好處。
杜甫有“三吏”、“三別”,我們以此知史書之外的當時情況,杜甫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于是我們知道杜甫的生活、胸襟、氣度等。李白、蘇軾依然如此。
李、杜、蘇,我們憑他們的詩文了解他們,但對于曹操,我們甚至未必依靠史書,甚至只憑著《三國演義》去了解。 這未免是有失偏頗的。
實際上曹操的詩文極好,詩豁達、直接、深刻,文簡截了當,很有斬釘截鐵的氣概。雖然文未必全如其人,但通過詩文去了解曹操的本真,或者部分本真,還是可以有所得的。
近來讀《曹操集》,很有一些感想。忽發閑想,欲把曹操的詩文好好地講一講。但是講法須得講究。我的設想是,盡量將他的詩文以故事講出來,揉雜古今,或有所發。至少把曹操當時的心境能窺見一二,也是不錯的。講法既然別開生面,相信讀者也一定會有所得。期諸將來,李白杜甫蘇軾的詩文,或許也可以如此寫出來。
是為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