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人對白鹿原的感情無人能及。
原上的櫻桃最紅,原上的草莓最大,原上的溫泉最舒服。
1988年,46歲的陳忠實回到原上的祖屋。
四年時間,他寫出了獲茅盾文學獎的著作——《白鹿原》。
自此,白鹿原再也不僅是西安東南的一個小“土坡”。
關中人的生冷蹭倔,原上人的日?,嵥?,麥浪翻滾的豐饒,滄海桑田的變遷,都變得具象化,隨著浐灞河水,汩汩地流淌進了人們的生活。
過去幾年,生活在渭河平原的關中人的“名聲”兩極分化得嚴重。
外地人覺得他們土,懶,倔。
也有人覺得,他們夠實在,講義氣,是條漢子。
陳忠實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蔣村,年少時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
身邊人什么樣子,他再熟悉不過,下筆如有神。
他們倔——不管咋樣,腰不能彎。
白嘉軒,白鹿村大家族白家族長,寧折不彎,跪了別人也挺直腰板。
他們傲——皺紋再深,臉再黎黑,大都會隱約著一股誰都不服的傲氣。
從黑娃到田小娥,不管什么境遇,都傲然求生過。土窯如何,地位如何,總不能服輸。
他們懶——懶的參與斗爭,卻不得不卷進時代的洪流。
軍閥混戰,白鹿村普通村民根本不在乎政治紛爭鹿死誰手,只想好好過日子。
哪怕多交稅,只要白面條里要有鹽、有醋、有油潑辣子,便得大滿足。
就像月亮有陰晴,關中人是這樣,也不只是這樣。
明強干,爭強好勝,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鹿子霖;
為人耿直,堅韌,恪守做人的本分卻手刃兒媳的鹿三;
奮勇殺敵,卻也曾落草為寇的黑娃;
都無法用純粹的“好壞”定義。
飛眉瞪眼、赤面暴筋,透著一股子楞氣;
閑散保守,少帶著幾分歷史煙塵浸出的苦澀感;
誰身邊沒幾個這樣操著一口鄉音的朋友,親戚?
本地人為啥都喜歡看《白鹿原》?
大概就是因為故事里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自然就帶入進去了。
身邊朋友看《白鹿原》,不由得感嘆:
“這種小說就是得本地人才看得懂啊 !“
”你看這每句話,都得用關中話讀才‘有內味兒’!”
《白鹿原》翻拍很多,電影、電視劇,話劇也有各種版本。
但真實看過之后,我覺得只有陜西人藝的話劇版本最得其意。
“干大”、“撩騷”、“麻達”。
這些鄉音,除了在陜西人藝版的話劇里,再難找到。
淳樸、倔強、沖動和原始生命力,是只有喝著那一方水長大的人才懂的情懷。
演員們天生的生冷蹭倔,滲透在每個字的口音、每個肢體的角度,每個細微的神態里。
排練中,陳忠實到劇團探班說:“不必用明星,讓娃們演,亮出老陜風采”。
6年74城430場,陜西人藝的話劇《白鹿原》把老陜的白鹿原演活了。
觀眾達到60余萬,巡演仍生生不息。
多少沒看過話劇的人,因此走進了劇院,多少不了解關中的人,因此懂得了老陜。
作為業內公認的中國話劇巔峰第一代表作,陜西人藝話劇《白鹿原》在第六屆國際戲劇學院獎中斬獲:優秀劇目獎、最佳主角獎、最佳配角獎、最佳新人獎。人民日報、光明晚報等等媒體都給予了劇目七星好評。“可以多給一星,給到六星,獎勵這部劇敢于挑戰中國經典文學的扛鼎之作”。
甚至提到陜西人藝,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白鹿原》。
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在的豆瓣上被評價為“值得尊敬的經典”。
評分穩定在8.7。
主持人馬東、《武林外傳》編劇俞白眉、演員徐崢、都在劇院被震撼。
油畫般的場景;鏗鏘有力的方言;
繁復精美的宗廟建筑;自然原生的山坡窯洞;
克制蒼涼的老腔、歌隊;
50萬字原著,三個小時話劇,就能夢回那個紛亂動蕩的年代。
從家長里短到家國情仇,看盡原上人的笑與淚,走完白鹿兩家的一生。
陜西人藝“矛盾三部曲”作品——《白鹿原》,回家了。
這一路,它歷經了134800公里的風雨兼程,100位演職人員的風雨無阻,900多個晝夜的奔赴與堅守,430次向觀眾深情目送的堅持,近千次對觀眾90度彎腰鞠躬的真誠致謝,終于回來了。
熟悉的鄉音,熟悉的故土。
只有故鄉人最懂故鄉人。
3月11-13日
陜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
鄉黨陜西大劇院見!
《白鹿原》是有生命力的,是關中人的根。
看陜西人藝話劇《白鹿原》,三個小時時間就像涓涓細流淌過,留下些痕跡,又似乎什么也沒有改變。
坡,還是那片坡;原,還是那座白鹿原。
而幾經枯榮的原上人們,依舊生生不息著。
-END-
西安,下一個“美食荒漠”?
肉夾饃之王,根本不是老潼關!
西安,不能沒有舊書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