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勝
假如讓合肥市民評選合肥最具煙火氣的小街小巷,拱辰街一定榜上有名。
我們從廬陽文旅集團獲悉,拱辰街的改造引起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市、區領導十分重視,多次組織專家和相關職能部門現場調研,總體目標是既要留住煙火氣,也要實現街巷品質的提升。秉承著這一理念,廬陽區開啟了一條充滿“煙火氣”的改造提升探索之路。
如今,改造后的拱辰街即將與大家見面。那么,讓我們仔細梳理一下它的煙火氣息。
一、曾經是廬州城的郊區
拱辰街,位于合肥市阜南路與環城北路之間,因為昔日緊臨著的拱辰門也叫北門,老百姓習慣叫北門大街。
拱辰街北端為昔日合肥古城門,俗稱北門
最早的合肥城稱為“漢城”,后屢遭兵燹,數次淪為廢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重建“合肥空城”。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為防御吳兵圍攻,魏將滿寵曾放棄舊城,另筑“合肥新城”。至西晉統一,廢三國新城,遷回舊址。到了唐代,大將尉遲敬德在舊城東南高地重筑新城,稱金斗城。一直到那時,合肥城的北面也僅限于今天的宿州路鼓樓一帶,當時的拱辰街周圍阡陌縱橫,是名副其實的合肥郊區。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元帥郭振采納部下的建議,把金斗城北面擴建到今天的環城北路一線,史稱斗梁城。《輿地紀勝》記載:斗梁城“橫截舊城之半”,將舊城南半部劃出,北半部開拓,比金斗城擴大數倍。也就是說,從那時起,今天的拱辰街一帶才被擴進城里,此后五百余年未變,直至1952年城墻拆毀,上面修建了環城馬路。從現今流傳下來的“合肥縣古城郭圖”上,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拱辰門以及護城河上的拱辰橋橫亙于合肥城北,而那條從拱辰門進城后直通城內的街巷,就是拱辰街。
二、最具商業氣息的小街巷
拱辰街的煙火氣是合肥小街小巷里最濃的,留在一代代合肥人的味蕾和記憶里。
以前這里有許多老式的青磚房,年代最少都是清朝時期的。后來經過多次翻修房屋、改造路面,老房子都拆的差不多了。聽老輩人說,拱辰街解放前就是一條繁華的街巷,兩邊有許多賣香火的店鋪,還有當鋪。
當鋪的大門前都掛有一個方形黑底金字的招牌,上棱向天,下棱向地,從老遠的地方就望到一個“押”字。那時的合肥,由于社會經濟的畸形發展而產生兩極分化。富有者穿著綾羅綢緞,擁有黃金白銀和深宅大院,貧困者一無所有,衣衫襤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些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的人家,就把家里僅有的東西拿來典當度日。還有一些是家境衰落了,也會經常出入當鋪。當鋪老板的心非常黑,再值錢的東西,只要進了當鋪,頂多能夠當個2成左右,即使是貂皮大衣,他也會唱票喊道:蟲吃鼠咬,光板沒毛,破皮爛襖!
現在僅存的一排老房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上世紀60年代做過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的干部培訓學校,后面很大,還有一棟大禮堂。如今,早就人去屋空,成了賣肉的、修鞋的鋪面了。
改造前的拱辰街(資料圖片)
拱辰街后來成為宿州路的一部分,后來宿州路裁彎取直,才于1982改叫拱辰街的。
三、董家大院的歷史淵源
拱辰街的董家大院曾是一代名將武探花(進士第三甲)董金鳳后人的府邸,也是一處附著了晚清、民國市井元素,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自皖北行署至安徽建省以后的金融發展史的深宅大院。
董金鳳,由于建有戰功,乾隆皇帝追封其曾祖董子上“太學生,封武義大夫晉贈武功將軍”;祖父董玉為“太學生,封武義大夫晉贈武功將軍”;父舉人董起朝,“封武義大夫晉贈武功將軍”,其叔董林也被封贈為武義大夫。這一家在當時的合肥可謂聲名赫赫,董金鳳就在前大街府學云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榮耀非常。
董家大院已被列入下一步保護利用名單
拱辰街曾經居住過兩個名人的后代,一戶便是清初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后代董季平,另一戶是清初禮部尚書龔鼎孳的后代龔積炳。董季平后來迎娶龔家四小姐龔維云為妻,在拱辰街置有九進大宅,29間,500多平方米。在拱辰街南段,有一處晚清老宅,為董季平、龔維云夫婦所有。
1951年8月,這處老宅曾出租給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后來世事滄桑,房屋產權不明,屋主的后人也在國外發展。29間房,一大半都拆除建了紅磚樓房。大門的門枕石,已經看不出原先的模樣,那口古井也被封存起來不用了。
四、拱辰橋頭的慘案
拱辰街最震撼心靈的是那座屹立在盡頭環城公園里的“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蒼松翠柏之中,莊重、肅穆紀念碑的正面是一組寫實的浮雕,雕刻著當年日軍屠殺合肥市民的暴行,畫面上的殘垣斷壁與血肉橫飛的慘烈場景,仿佛把人們帶到了那狼煙四起的過去。
1938年5月14日,2000多名日本侵華步兵在12架飛機掩護下,由合肥南門入城,燒殺淫掠,屠殺百姓,血洗全城。向北逃難的居民蜂擁至北門拱辰橋,橋上被擠得水泄不通。殘暴的日軍竟用機槍向平民掃射。一時間橋上血肉橫飛,橋下尸體枕藉,河水為之斷流。據史料記載,合肥淪陷前城內僅有居民約萬人,而后來幾天中經紅萬字會出面掩埋的尸體竟達5000具。
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
2005年5月9日,《合肥晚報》發表了題為《拱辰橋畔應豎一座死難者紀念碑》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合肥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立即向全市發出“為拱辰橋紀念碑募捐”的倡議,并帶頭捐款。振臂一呼,應者云集,4個多月捐款人數近萬。
《合肥晚報》記者與合肥的一批愛國青年4次自發走上街頭募捐,一時間愛國熱潮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涌動。2005年09月18日,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成功奠基。2006年08月15日,牽動了上百萬合肥市民目光,傾注了近萬名合肥市民愛國熱情的“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終于落成。
五、拱辰街名字的釋義
拱辰是個極吉利的詞,拱即拱衛,辰是指北極星。《論語·為政》里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封建社會的君王總是愛把自己比喻成可以指引道路的北極星,希望四裔歸附,所以,中國的古老城市里才有那么多街巷或街道至今還叫拱辰的,這大概也是歷史的遺留吧。
改造后的拱辰街北入口效果圖
比如北京房山區的拱辰街道,福建莆田荔城區的拱辰街道,杭州的拱辰橋,以及河南商丘的拱辰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