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期
本文大約8227字,閱讀預計29分鐘
夕陽墜落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濺起一片血紅。
新中國第一代鴿警、袁建東看著一群白鴿倏地從上海人民廣場的上空飛過,它們迅速地穿過巍然聳立的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市人民政府大廈……他心潮起伏。
誰能想到,這些在天空飛翔的白鴿,曾作為上海警察的好伙伴、好戰友,它們曾承擔著維護新中國社會治安的重要使命。
它們被賦予了一個神圣的崗位:警鴿,而訓練它們上崗戰斗的就是袁建東他們,他們是上海首批“鴿警”。
訓練后的鴿子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通訊員隊伍”
1949年5月27日,大上海在激烈的槍聲中解放。
翌日,中共華東社會部副部長李士英、揚帆等十多名解放軍代表,身著土黃布軍衣、腿上打著繃帶,腰上別著手槍,跳下車,疾步走進上海市原福州路185號——舊上海市警察局原址,接管了原國民黨上海市警察局。
1949年6月2日,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此時,舊警察局已經人去樓空,一片狼藉。
解放前夕,剛當上上海市警察局局長、原國民黨軍統特務毛森帶人燒毀資料后,逃往臺灣。在逃亡前三天,在這里,9名中共地下黨員在此被殺害。
空蕩蕩的樓宇間,只留下了十層頂樓上數百羽訓練過的鴿子。
德國軍鴿
法國軍鴿
美國大塊頭軍鴿
余留下的“鴿子部隊”品種很多:有小巧玲瓏的日本鴿;有強健的德國鴿;“大塊頭”軍鴿……這些鴿子曾為國民黨軍統服務,立過“戰功”。
現在的人會問,怎么會用到它們?
所謂“飛鴿傳書”,其實也是“時勢造英雄”。
1870年后,上海英、法租界巡捕房之間使用先進的電話機聯絡,但使用范圍很小。1885年春天,租借巡捕房首先使用了上海第一家電話公司丹麥大北電報公司。1906年冬天,清政府開辦了南市電話局,華界警察機構也開始使用了電話。1945年,抗戰勝利后,上海市警察局與各分局的電話逐步聯網。1946年,已有17個警察分局和市警察局內線電話總機聯通,占分局總數的一半以上。至1947年,舊上海市警察局又購置了新型報話兩用機,配合水上、郊區分局和警車使用。從當時全市范圍來看,因環境、經費所限,電訊設施數量尚不到需求總量的百分之一。
鴿子們翩然而至,就是帶著彌補通訊設備不足的使命。
當時,被訓練的鴿子有約300羽,作為輔助通訊,星羅棋布于東西寬約32公里,南北長約44公里的整個上海境內,通訊空程達270公里,占當時通訊領域的半壁江山。
訓練后的鴿子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通訊員隊伍”,它們具備不受電源、環境等條件影響,效率高、保密性好(保密情報,可采用密碼)等優點,又節省了人力、經費和設備。
鴿子為何不能為新中國的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呢?
新中國成立后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會怎么處置這些曾“惡貫滿盈”的鴿子呢?
有人主張全部斬盡殺絕。但新中國首任上海市公安局長李士英作出了決定。他認為,鴿子只是一種為人服務的通訊工具,既然能為軍統和舊警察效勞,為何不能為新中國的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呢?何況這些鴿子都是品種精良、又經過特殊訓練的精英之鴿。
李士英下令:鴿子一只也不能殺,全部保留下來,養鴿子的舊警察也要留下來,用他們的一技之長,為國家獻技出力。
隨后,上海市公安局行政處警鴿股警鴿總站成立。包括袁建東在內的國民黨時期訓練鴿子的8人被留了下來,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鴿警”,他們負責訓練的鴿子也被稱為“警鴿”。
彼時,社會治安形勢復雜,“鴿警”們的任務并不輕松。
毛森逃逸前夕,曾安排潛伏了許多特務,他們伺機想破壞共和國誕生之初的上海安全。上海的治安形勢頗為嚴峻,當時人民警察的任務極其繁重,他們吃住在警營,日夜連軸轉。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一切百廢待興。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的通訊工具較為原始,除市區黃浦、新城、南市等公安局設搖把子電話(手搖電話)外,許多偏遠的分局和派出所,如高橋、吳淞、楊思、洋涇等,還有閔行、崇明等郊縣分局都還沒有電話。
那時,每天,上海市各地公安局都要向市局匯報治安情況和突發事件,市局每天要下發協緝、協查、會議通知等,這就需要及時聯絡。
在沒有電話的情況下,那些訓練有素的 “警鴿”上崗了。它們在湛藍的天空,帶著新的使命出發了。
那個年代,民警在重要地段巡邏時,往往身上就隨身攜帶警鴿,和現在民警巡邏時攜警犬開展治安巡邏一樣。
一旦發現警情案,民警立馬放飛警鴿。小小“通訊員”翅膀一張,就能把信息快速傳達到警局,起到了及時報警和喊人的作用。如果讓警犬來完成,絕對沒有它們飛得快。
準備放飛警鴿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行政處電訊科警鴿股警鴿總站共有8人,站長是袁建東,另外7人皆是他的學徒。
當時,警鴿總站地點不變,還是10樓的頂層。頂層上有大小鴿棚7只,留置鴿棚一只。隨著發展,原來留下的鴿子,從上百羽警鴿發展到上千羽警鴿,最多時候,達2000羽左右。
當年,上海市公安局設警鴿總站,偏遠的分局和各郊縣公安局,以及偏遠的派出所還設有警鴿分站,通過鴿子互放,傳遞信息,就跟我們現在發條微信、短信一樣。
一有案發,警鴿們也隨行前往。
袁建東是江蘇鹽城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軍侵入江蘇鹽城,袁建東家的房子被燒毀,他隨大哥逃難至上海番瓜弄滾地龍貧民窟避難。
在上海穩定下來后,大哥開了一爿小煙子店,袁建東在店里幫忙。雖然生活很苦,袁建東學著飼養了幾只鴿子,每天出去放飛,每次都能按時回家,按現在的說法,他是“鴿友”。
1947年,袁建東經人介紹,去了國民黨時期的上海市警察局,從事訓練鴿子的工作。
在那,他見識到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外國各品種鴿子,大開眼界,在他的精心飼養和訓練下,那些鴿子變成了訓練有素的警用鴿,他還寫下自己培訓警鴿的經驗,編寫了《警鴿通訊教材》,教材還是油印的。
袁建東編寫的警鴿教材
我曾隨上海市公安局博物館的林科長去拜訪袁建東,在他家里,我見到了這本已經泛黃的教材。
袁建東掰著手指介紹說,警鴿按工作性質分為:單程通訊鴿、往返通訊鴿、夜間通訊鴿三種。其中單程通訊鴿最為普通。
每天清晨,各分局的鴿警們將鴿子放在竹子和線繩做的八角折疊籠內,騎著摩托車帶到市局警鴿總站,放入留置棚內;又將市局的警鴿帶回各自分局或派出所警鴿分站,平時每2小時對放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隨時放飛。
往返通訊鴿,主要是用于路程較遠、隔山隔水,人員返回不便之地,而這些小小通訊員們卻能自來自去。比如吳淞、楊思、高橋、洋涇等分局和偏遠的縣局,以及金橋、榆林等派出所。
1962年,崇明島也設立了“警鴿”分站,袁建東被安排到崇明培訓它們,他和大家為了節省下時間多訓練,每星期回家一次。
那時,從崇明島到市區,路途遙遠,還要坐船,往返要七八個小時,而訓練后的通訊鴿一小時就可往返。
往返通訊鴿的訓練方法比較有趣,先是將鴿子放在市局福州路大樓頂層的總站留宿和喂食,但不給其喝水,然后把它們帶到各自的分站喝水,訓練三次以上,警鴿們就能迅速往返了。所以每次放飛后,這些鴿子渴得直往各自的分站飛速覓水,喝足水,放罷信,鴿子又餓得直飛總站覓食,速去速回。
還有一種是比較特殊的夜間通訊鴿,這些鴿子主要是在夜間的環境下放飛。其目的是為了夜間突發事件聯絡之需。
夜間通訊鴿是經過特殊訓練而成,主要訓練方法是:白天關在遮黑的鴿棚內,不讓其見陽光,晚上八九點鐘放飛一次。
警鴿總站設立了4只燈,鴿子圍繞著燈光盤旋飛翔,再逐步拉長飛行距離。因為鴿子有特殊的地磁感,很快就適應了夜間環境。
警察夜間出門巡邏時,帶上警鴿,發現情況,就放飛鴿子,它們能迅速飛回來報警。
上世紀50年代警鴿標本
警鴿的任務可不僅僅是這些,它還協助破案呢。一有案發,警鴿們也隨行前往。
有次,上海莘莊郊區發生一起命案。當時,命案比較罕見,法醫、技術人員迅即趕到現場。技術員勘查時,發現忘帶了取指紋的工具,立即在信息條上寫上信息,放飛攜帶的警鴿,警鴿飛回總站,總站知道后,馬上派人送去。就這樣,技術員及時取下指紋,最后經過縝密偵查,比對指紋,很快偵破命案。
警鴿還幫助抓潛伏的特務。
有次,一位民警發現了一名可疑人員,一時還不能確定,于是悄悄把嫌疑人的照片卷起來交給警鴿,讓它帶回總站,進行比對。偵查人員將警鴿送來的照片與老檔案里的照片一比對:就是他!
警鴿為抓獲這一潛伏的特務立下戰功。
它的標配是腳環、色環,還有“工具箱”。
“警鴿”界,一般,用于作為警鴿的有雨點、灰殼、醬色鴿三類鴿種,其中,“雨點”是最精良的。
判斷是否是天生的“種子選手”,主要是看鴿子的眼睛、翅膀和站立角度等。
鴿子眼睛分為黃沙眼、桃花眼、紅眼,以黃沙眼為最好;同時看眼睛內在的眼珠,要明亮,收縮頻率越快越好,說明它天生反應敏捷;鴿子的翅膀要看大毛,一般11根以上較好。而且,鴿子的姿態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鴿子站立的角度越直越好,要挺胸收肚,這樣,它們飛行時身體的阻力小,飛行速度則越快。
訓練上崗的“警鴿”出門,可是有裝備的。它的標配是腳環、色環,還有“工具箱”。
先來說腳環。我采訪時,袁建東從一只盒子里找出不少當年“警鴿”的裝備。
他回憶說,那時,上海市公安局警鴿總站約有警鴿600羽左右,與各分縣局的警鴿加起來約2000羽,每羽警鴿都配有腳環和色環。腳環的材質為鋁質,色環的材質有鋁制和珊珞兩種;鋁制為帶形,珊珞制為帶形和螺旋形兩種。警鴿的腳環上列有警鴿號碼、出生年月,腳環的不同顏色用來區別警鴿各自的用途。
警鴿出門,帶著的工具箱里又有什么呢?
據袁建東介紹,警鴿飛行時攜帶的“工具箱”有布袋、長筒、腳筒三種。
布袋放在警鴿的肚子下,用一根細繩掛在它脖子上,放較大的紙質材料;長筒放在警鴿的脊背上,用松緊帶扣住它的兩側翅膀;短筒則套在它們的腳上,放簡單的便條用。當然,不可能是讓警鴿們背著本大部頭書飛來飛去,它們傳遞的相當于是我們現在的短信之類,所以,當時用來作“警鴿通訊紙”的尺寸也有規格,通訊紙為11cm×14cm大小。
戴在警鴿腳上的長筒、短筒
警鴿執行任務途中不幸受傷,仍然忍痛堅持完成任務飛回鴿巢。
警鴿執行任務途中最怕遇到敵人。
它的敵人是老鷹。
那時,蒼茫的天穹上,時不時出現兇猛的老鷹,老鷹雖然沒有鴿子飛得高、下滑得快,但強在它總躲在低處,趁鴿子飛行下滑時,瞅準時機猛地飛撲過去,速戰速決,叼走一羽鴿子就逃走。在警鴿總站對面的冶金局樓頂上,常常能看到老鷹吃剩的鴿子骨頭和羽毛。
為了讓警鴿安全飛行,執行任務有保障,鴿警們一見到老鷹,就用槍瞄準射擊,曾幫助小伙伴消滅過不少敵人。
有時,看到帶著傷堅持飛回來的鴿子,鴿警們心痛不已:那是一些打鳥的不法分子干的,他們用氣槍射擊警鴿,警鴿不幸被擊中受傷后,仍然忍痛堅持完成任務飛回鴿巢。
鴿警們先用碘酒給它們清洗傷口,涂上紫藥水,最后將受傷的鴿子單獨護養,增加營養,等它慢慢自愈后再重返崗位。有時,警鴿因傷勢過重,瞪著悲傷的眼睛悄然死去,鴿警們找個角落把它悄悄地掩埋……
警鴿
做一名鴿警,需要責任心,需要愛心、細心,袁建東是真心熱愛這些小動物,他在崗時,每天觀察每一只警鴿,一發現有拉稀的,他就用小刀刮一點點黃連素下來,然后拌在水里讓警鴿喝下去,一天后這只警鴿就不拉稀了。有時發現警鴿病殃殃的,他就把它隔離,單獨觀察,讓它休息幾天,用小刀刮一點點四環素喂它,幾天后就病愈了。當時,不像現在這樣各類寵物醫院、動物醫院遍地開花,所以他只能用最通俗簡單的“土方子”給這些警鴿治病。
新中國發展日新月異,隨著通訊工具的發展,偏遠的區、縣公安局局漸漸都有了電話。
但警鴿們依然奮戰在一線,當時,常常停電,電訊系統有時也受到破壞,所以一有突發事件,需要民警迅即趕到現場,警鴿依然在天空中飛來飛去傳遞著重要突發警情。
他會跟它們說說悄悄話,像契訶夫筆下的馬夫對著老馬傾訴一般
1950年11月,在華沙召開世界和平大會,為了紀念,繪畫大師畢加索畫了一只銜著橄欖枝飛翔的白鴿。當時智利的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叫做“和平鴿”,由此,鴿子被正式公認為和平的象征。也因此,畢加索又被稱為“和平鴿之父”。
畢加索1950年所畫和平鴿
和平鴿的理念被傳入中國,那時,警鴿還作為國慶節、勞動節等節日的重要表演嘉賓出場。
當年,“十·一”國慶節、“五·一”勞動節,袁建東帶隊將警鴿放入一只只鴿籠里,集中到人民廣場,警鴿們與上海鴿子協會的鴿子們一起待命。
一接到放飛的指令,成千上萬只鴿子展翅,飛向遼闊的藍天,情景壯觀美麗,激動人心,其中就有袁建東他們培訓的警鴿們。
警鴿是鴿警們的戰友,也是他們的知心朋友。
袁建東遇到挫折或不順心時,會獨自來到大樓的頂層,雙手圍著嘴巴,熟練地打一個唿哨,小伙伴們聞聽到后,在空曠的藍天上心領神會地一個瀟灑翻滾,迅速展翅下滑至袁建東的肩頭和掌上,善解人意地“咕咕”叫個不停。
袁建東又似喃喃自語,又似跟它們說些悄悄話,像契訶夫筆下的馬夫對著老馬傾訴一般,傾訴畢,他心中也順暢許多,頗通人性的小鴿子,在那些時期,給他帶來了精神寄托。
但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在造反派一聲令下后,這些鴿警們培養了20多年的精良警鴿們全部命歸黃泉。
那天中午,當時已調至廚房做飯的袁建東看到自己辛苦訓練的警鴿最后變成了被人吃剩下的骨頭,禁不住潸然淚下……
自此,警鴿在上海的上空消失了。
如今,先進的通訊設備、各種黑科技讓上海警方如虎添翼。
但新中國成立之初,警鴿們為人民警察及時傳遞信息,維護社會治安,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公安的功勞簿上,應為這些頗通人性的警鴿,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
1987年,袁建東退休。賦閑后,老人經常賦詩一首抒發心情。雖然他讀書不多,只有小學文化,但他從小喜歡唐詩,時不時地涂鴉幾句,不乏激情。
我采訪時,他給我看他寫的《警鴿頌》。寫下這首詩的那天,他站在上海市公安局博物館前的平臺上,望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鴿群,想起往事,想起曾經的好伙伴在天空掠過的身影,他急匆匆地返回家,情思如春潮般噴涌,激動中賦詩一首:
警鴿頌
自從上海初解放,通訊工具跟不上。
收發報機經常壞,手搖電話常故障。
賴有警鴿通信網,上下聯系不失常。
路遠用的“返往鴿”.自來自去送信忙。
“單程”有事隨時放,“夜間信鴿”不失盲。
破案沒有大哥大,攜帶信鴿到現場。
今日送進博物館,歷史功勛不能忘。
寫這首詩的那年,袁建東已逾古稀。
2020年7月4日,老人溘然辭世,享年93歲。
老人生前最欣慰的是,在有生之年,獲得了公安部的大紅證書,上書:向解放初期的安保功臣致敬!
作者采訪鴿警袁建東
小編手記:警察的好戰友——動物警察們
動畫片《瘋狂動物城》里,兔子朱迪成了女警長,帶著狐貍尼克去破案;《黑貓警長》里,警察是只小黑貓,帶著手下破了一起又一起大案。
現實生活中,動物警察們也憑自己的一技之長為人類、為社會做著貢獻。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警犬。
現代警犬是由軍事搜索犬發展而來。1890年比利時警察機構首先在刑事偵查中試用警犬,收到極佳效果。隨之,英、德、法、美等各國相繼引入警犬技術。我國的現代警犬技術的建立始自民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警犬技術進一步在打擊犯罪、維護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在役的警犬們擔任著巡邏、搜毒搜爆、追蹤氣味(或血跡)、城市追蹤、山地搜捕、高原反恐、搜救等職責。
現役的警犬中,常見的犬種有德國牧羊犬、拉布拉多犬、思賓格犬、比利時牧羊犬(馬里努阿犬)、昆明犬、羅威納等。不過,現在的警犬隊伍中,又新添了“家人”——尋血獵犬、杰克羅素梗犬。
尋血獵犬,是世界上品種最老、血統最純正、體型最大的嗅覺獵犬之一。原產自比利時,和馬里努阿犬是老鄉。它性格溫順和善,在嗅覺上具有極佳的氣味追蹤本能,具有超強的追蹤耐力和專注力,找不出目標就不會放棄,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最佳追蹤犬中之一。
杰克羅素梗犬
杰克羅素梗犬,產自英國,與史賓犬是同鄉。杰克羅素長相很有特色,眼睛小,兩眼長得很開。
杰克羅素梗是典型的小個子,一般身高不會超過40厘米,不到30厘米高的也很常見,8千克則是它們體重的標準值。動畫片《愛寵大機密》,里面的小狗主角就是以杰克羅素梗為原型的。
杰克羅素梗屬于“小身材大能量”的典范,吃的少、身子小,膽子大,能在一些狹窄矮小的空間執行任務,比如柯橋警方訓練的“木蘭”的主要任務是在快遞網點搜查違禁品。但因為天性太過活潑,杰克羅素梗犬并不好馴服,表現沒有它的前輩們好。
杰克羅素梗警犬木蘭在檢查快遞
正是因為有警犬們的辛勤工作,所以社會才會更加穩定和諧。
現在,干哪一行都是競爭激烈,警犬也是。每年,那些在訓練、工作中被淘汰或者受傷的警犬就只能退居二線。每年,都有一些功勛犬在工作中犧牲和提前退役。它們有的在搜捕現場中暑犧牲,有的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時從山上跳下落下骨折,還有的是參加過高強度的工作后落下傷病,只能提前退役。
對功勛犬及其他在崗警犬退休生活的安置,國內各地警方也想了些辦法。在浙江,對功勛犬,伙食標準也設得相對較高,但退役的警犬更需要親情般的照顧,浙江警方對退役的警犬提倡讓社會人士等認領,還設有警犬公墓基地和紀念碑。
漫長的告別
在國內,因為地區特點,還有“警馬”。
比如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草原,有一支騎警大隊,每天清晨,草原上會出現十多名騎警騎著高頭大馬出現。
大連女騎警
比如成立于1994年的大連女子騎警大隊,是世界第一支成編制的女子騎警隊。騎警們負責治安、巡邏、安全保衛、城市管理、體育運動等。
讓我們再看看世界各地的動物警察們吧。
貓頭鷹“巡警隊”
在奧地利,警察局為了加強對罪犯的打擊力度,成立了一支貓頭鷹巡警隊。每只貓頭鷹身上都安裝有微型無線電指向器,一旦有人在夜幕下進行盜竊、搶劫、強奸等犯罪時,無線電指向器會立即報警,警察便會尋蹤而至,擒獲罪犯。
肥鵝“獄警”
在瑞典南部的波加監獄,有10只肥鵝被“聘請”當獄警。這些不穿制服的“鵝警”十分機靈。從不打磕睡。它們每天兢兢業業地在獄中巡視,如有異常情況,它們會立刻大叫起來。自從有了“鵝警”后,囚犯們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警蛇
印尼首都雅加達的一個警察局培訓蛇當警察,目前已培訓出7個體格健壯的警蛇。只要訓蛇師一發出指令,這些蛇便會向目標發起攻擊。
警鼠
在美國哈里森有所警鼠學校,專門訓練老鼠當警察,然后“分配”到各地警察局和海關。在校期間,這些老鼠要學鉆的技術,以代替警犬鉆汽車、輪船、火車等警犬鉆不進的地方。這些老鼠嗅覺靈敏,一旦發現炸藥等危險物品,就會產生激烈反應,發病似的亂蹦亂竄,使違禁者無法得逞。
哥倫比亞首都圣菲波哥大市的警察培訓出了全球第一批“排雷鼠”
毛驢“保安”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些生物實驗部門與警方聯合馴養驢子當保安。毛驢看守大門的能力比狗還強,原因是毛驢安分守己,總是原地不動,毛驢一叫起來,聲如警笛,同時又不會隨便拉響警笛,“工作”效率極高。
小豬“緝毒員”
德國下薩克森州警犬學校訓練小豬當緝毒員,兩個月就能讓它準確地從一個冰柜中找到曾經讓它在別處嗅過的一瓶牛奶,9個月后就能隔著皮箱嗅出毒品,以后不久便具有嗅出深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毒品和作案工具的功夫。
美國警方也有一支新軍——豬警察。它們十分機靈,會用鼻子加上蹄腳,把發現的毒品挖出來。
警豬上崗
森林警鴿
芬蘭消防部門專門訓練了一大批鴿子充當森林警察。每天,這些訓練有素的鴿子都要認真巡視林區。每群“負責”巡視方圓100公里的面積。一旦發現火情,它們就立即飛回地面報警。
“鸚鵡”交警
美洲一些城市的警察部門,為節省人手,專門訓練一批鸚鵡到繁忙的路段維持秩序,尤其是對付那些違章者。當“鸚鵡交警”發現有人亂過馬路或不走斑馬線,它們馬上飛上前,對著那些行人叫嚷,直至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為止。
綿羊“交警”
荷蘭的屈倫博赫市,警方則讓綿羊到繁忙的街道充當交通警察。面對溫馴的綿羊,再瘋狂的高速駕駛者也不得不減速。
荷蘭交警綿羊
人物簡介:
新中國第一代上海鴿警袁建東
袁建東:(1927年-2020年),原上海市公安局行政處警鴿股警鴿總站站長,新中國第一代上海鴿警。
注:本文相關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作者 :李動
排版 :細辛
編輯 :胡冰
【近期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