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白日夢想家宣傳圖片
北京的天空微微飄下了幾粒雪花。
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四位在視覺感知領域的杰出代表,他們分別是 Maxieye,Minieye,魔視和極目智能,歡迎他們加入“夢想家”節目。
雖然我們人很多,但盡量討論一些簡單的問題,不要太深奧,主持人講道。
1. 跨界
我了解到各位之前都是在商用車領域,做輔助駕駛,也叫商用車雙預警,為什么都紛紛跨界到乘用車市場?
Minieye:商用車市場的戰爭,2020年基本已經打完了,市場份額也比較明顯,誰是誰的客戶也比較清楚,后面要做的就是為現有的客戶服務好,由攻轉守。
Maxieye:我不這樣認為,我想說的是商用車的戰爭可能第一階段剛剛打完,但是并沒有完全結束。包括我們,和在座的幾位都還在這個市場里廝殺。
2020年我們在商用車市場的出貨量在十幾萬套,2021年的出貨量基本翻倍了,今年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極目智能:我比較認同 Maxieye 的說法,其實商用車的戰爭并沒有完全結束,只是大家去追求更大的市場,所以才會跨界到乘用車市場。
我們更多的出貨量是在后裝市場,當然也有前裝市場,只是量比較小,去年的出貨量在十幾萬套的規模。
前裝市場比較容易大規模出貨,一個客戶可能就有幾萬套的規模,后裝市場我們需要和保險公司,危化品運輸公司、物流車隊公司和公交車隊公司 ,一個一個去談。
目前我們公司,基于視覺的 DMS 產品還獨家供貨給了小馬智行 L4 車輛,圖森未來以及滴滴自動駕駛車輛,也能說明大家對我們的認可。
魔視:我們和極目智能差不多,在后裝市場出貨量比較大。主要包括公交車、渣土車以及危化品車這類存量車輛,給它們提供前視 ADAS、DSM(疲勞駕駛)和BSD(盲區監測)等產品的應用。
(魔視 APA 測試圖片)
不過我們在乘用車輔助駕駛市場,已經和中國前9的主機廠都簽有合作,主要布局的是 APA 和 AVP,我們從2018年就開始做泊車產品,到現在已經有3年多了。
我有一個疑問,主持人講道,你們既然做了好幾年商用車市場,為什么不直接還沿著商用車往上做,從 L2 一直做到 L4 ?商用車因為行駛路線和場景單一(主要在高速公路上),不是被認為最有價值,也最好落地的嗎?
魔視:商用車其實沒有大家想得那么好做。主機廠對于成本把控的非常嚴,他們對于一個安全功能產品最大的支付意愿也就1000元左右。所以你讓大家花個1000元裝個雙預警,沒有問題,但是你想讓大家花5000元裝個AEB,其實很多商用車主機廠都不是很樂意,所以國內商用車AEB市場并沒有起量。
其次,商用車線控領域的兩個老大哥,威伯科和克諾爾,始終壟斷著商用車的線控技術,雖然我們已經大量完成了和國際Tier1的對接,從線控底盤角度來講,不會成為制約量產的瓶頸。
但是總是寄人籬下,而且如果有一天這2個老大哥也發布輔助駕駛產品,對于線控的適配肯定比我們好,我們基本就沒辦法玩了。
極目智能:是的,你看國內很少有公司做商用車高級輔助駕駛,為什么?雖然說商用車行駛環境比較單一,但是無論從感知,規劃決策,線控等各個角度看,都差乘用車一大截。
做縱向控制還可以,一旦牽扯到橫向控制,你的感知距離,車輛的定位和運行軌跡預測,其實都難于乘用車,說直白點就是比較難升維,所以大家選擇換一個戰場。
乘用車領域,還有特斯拉,蔚小理等標桿企業,至少在教育市場和用戶接受度方面,大家有一點感覺;商用車領域,一個標桿企業都沒有,推廣起來太難了,用戶教育遠遠落后于乘用車市場。
法規開放得也很慢,不像美國,四十幾個州都允許無人化的商用車測試,運營。中國現在的測試道路少得可憐。
大家都知道,商用車的這波輔助駕駛熱潮,其實是法規推動的,2018年要求營運客車裝雙預警,2019年要求營運客車裝AEB,2021年要求卡車裝AEB。
法規推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快,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后遺癥,有時候反而會限制市場的發展,讓終端用戶反感這個東西。法規推動過后,可能會留下一堆爛攤子,后期可能還會拆除重新再搞。
綜合幾方面看,商用車升維太難了,或者說,根本就沒辦法從 L2 一直做到 L4,所以大家都紛紛轉向乘用車升維道路。
Maxieye:就像極目之前說的,商用車的底盤技術以及中間件都牢牢握在國際零部件巨頭手里,國產 ADAS 廠商產品與底盤適配的能力有待提高。
之前國內主機廠面對 Mobileye 時,要么接受,要么就是無產品可用,因為大供應商不會在乎買方的一些需求。這對于建立一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非常不利,所以我們紛紛投入視覺感知領域,彌補中國在這方面的不足。
2. ADAS 市場
喔,原來是這樣啊,主持人講道,那你們認為乘用車 ADAS 市場怎么樣?
Minieye:未來三年一定是乘用車 ADAS 的黃金發展期,從我們在座的幾位都在大力布局,就可以看出我們對乘用車 ADAS 市場的重視程度。
(Minieye 視覺感知產品)
商用車 ADAS 業務是我們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第一桶金。從今年我們拿到的乘用車項目數量,以及量產落地的時間點看,自動駕駛元年真的到了。接下來的1-3年內,乘用車 ADAS 市場將加速進入成長期。
極目智能:我并沒有那么樂觀,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我認為未來5-10年高級輔助駕駛能全部上車已經很不錯了。
從結果出發,ADAS 的落地應用遠不如行業先前預想的那么迅猛,大家低估了技術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的困難。很多人講 ADAS,但是有多少人用 ADAS,ADAS 的開啟率有多少,我相信非常低。
主要原因是用戶對 ADAS 的期望,和用戶實際體驗的矛盾,在體驗的時候,有時候真的是談不上對用戶有價值,更多的是在干擾或者說在亂報,包括一些品牌大廠做的產品也脫離不了這樣的情況。
我們2011年就和現代合作,但考慮到前裝周期很長,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去支撐,而且那個時候主機廠都不是很重視,所以我們最后決定自己單獨做。現在的話,和主機廠合作,量產的話最少也得3年。
魔視(笑著說):我持中間的態度。我們之前和主機廠都是低頭說話,地位很低。現在好了點,有主機廠主動找我們合作。我們從2018年開始搞泊車,Minieye 從2017年開始搞智能座艙,到現在都還沒有大規模地鋪開,我們對于這個時間是有心理預期的。
這種預期與現實之間出現的巨大割裂,我們都體驗過。從自動和自主泊車而言,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主機廠對于輔助駕駛的成本也在不斷地調高心理預期,之前1000元就是個頂了,現在萬元左右也可以接受。
Maxieye:確實,從成本方面來講,一套自動駕駛系統可能要數十萬,而輔助駕駛系統最多可能也就萬把塊錢,這中間的鴻溝需要慢慢的調整預期。
和商用車市場不同,乘用車并非法規推動,而是完全市場化。這決定了這個市場可能更慢,不是2-3年就可以大規模推出并能得到很好驗證的商業模式。
還有一點,之所以我們從商用車轉向乘用車,是因為之前我們可能主要做雙預警,不涉及規劃和控制模塊(加上 AEB 推行起來太難了),現在我們轉到乘用車,就是為了完善規劃控制模塊的能力。
3. L4 VS L2
主持人笑著說,其實這樣辯論挺好的,要是大家都一窩蜂地看好一個方向,反而會出問題。你們如何看待 L4 公司的降維打擊?
Maxieye:其實我們并不懼與 L4 公司競爭。L4 的公司是通過持續的融資,在未來五到十年,用投資人的錢去搞研發;我們是邊落地邊賺錢,邊成長。
我認為有幾個本質的問題,導致我們和 L4 公司不可能存在競爭。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主機廠,而 L4 公司服務的對象是出行公司,我們和主機廠是綁定的,而 L4 公司和出行公司是綁定的。
所以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國外 Tier 1 公司,不是 L4 公司。L4 的競爭對手包括出行公司,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和 Tier 1 公司也和主機廠存在競爭關系。像博世一樣,他全球40萬員工,比中國任何一個主機廠規模都大,而且汽車的每個零部件他都可以做,包括汽車生產線,但是他就是不做最后的集成,而是做 Tier 1 商。
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博世,大陸;而 L4 公司的競爭對手除了出行公司,也包括主機廠。因為 L4 公司最終也是做集成的,你可以理解為自動駕駛公司最核心不是算法,而是多線程,多進程的通信和計算資源調度,是工程化問題。
主機廠和 L4 公司最后可能都變成系統集成商。
所以競爭關系得分清。L4 公司最終的出路一定是出行服務,而我們最終的服務一定是幫助車企更好的賣車。所以我認為,無論從自身的定位,還是從大家最終的目標,根本不存在競爭關系。
另一方面,L4 的成本和 L2 的成本觀根本不同。對于 L4 公司而言,他們是必須要加激光雷達的,但是一個半固態激光雷達最便宜也得2000美金,主機廠和消費者目前階段根本就承受不了。
對于主機廠而言,一個安全功能他們能接受的價格也就是千把塊錢。做出行可能對量產和成本的要求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對于主機廠而言,如果價格太貴,根本賣不出去,所以他們更多的考慮,量產,安全和成本。
最終 L4 公司只能通過運營的方式,把硬件的成本收回來;如果是面向 C 端,更多的是體驗,或者直白點,就是賣車,成本還是一個很關鍵的購車因素。
(Maxieye 高級輔助駕駛架構圖)
特別是一些 L4 的公司也開始搞輔助駕駛,我覺得是定位和戰略不清,很多人都認為從 L4 到 L2 是一馬平川,但其實這個領域的門檻很高,不是高在技術,更多的是考驗工程化能力、渠道反應能力、碎片化需求的解決能力。
魔視:確實,我們知道如何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時去滿足用戶需求,幫他做更細節的提升。但 L4 公司下探很難做到這一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5R1V 這種方案,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因為數據架構完全不同。
L4 下探到高級輔助駕駛通常會采用比較豪華的傳感器陣容,考慮到主機廠對于成本的接受度,這樣的配置往往只能搭載在中高端車型之上,量其實很小。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巨額的人力成本以及算力成本。作為定點合作企業,我們必須專門駐場,和主機廠人員一起調試,因為很多本地化的細微場景,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算法和架構也必須不斷的裁減和調整,并在十幾 TOPS 的算力上跑的很安全,這其實很考驗我們的耐心和能力。
當然如果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做到這些,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和像博世一樣的國際 Tier 1競爭。
主持人接著問道,那你們認為和博世相比,你們憑什么能成為新的 Tier 1 供應商。
Minieye:博世一方面掌握著汽車底層的核心技術,一方面他們也自己做 ADAS 產品,但是我們并不怕他們,就像 Mobileye 一樣。
博世擅長的是做批量化的產品,但是一旦遇見瑣粹的事情需要處理,就會顯得捉襟見肘,這些正好是我們擅長的。
魔視:對,國外零部件供應商的駕駛輔助系統產品,在國內市場往往“水土不服”。行業內已有共識,ADAS 系統需要進行深度的本地化適應開發,才能在感知-決策-執行等環節更為貼近中國路況。這成為諸多國內汽車零部件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加上目前國際 Tier 1 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合資品牌,對于國內自主品牌車投入精力并不大。
極目智能:我也比較認同。估計過個1-2年,我們和他們在主機廠的地位就能平起平坐。雖然像博世也有很多的軟件開發團隊,對軟件的投入量雖然很大,但實際上在單點的能力上稍顯不足,會受到整個市場和機制的掣肘。
我們會跟主機廠進行技術上和軟件上的深度合作,攻克一些工程化的挑戰項目,短期內博世還沒有這個能力。
主持人點點頭,剛才的問題有點嚴肅,我們找點輕松的話題,我知道幾位在創業之前,都是視覺領域的專家,能講一下你們的產業經歷嗎?
Minieye:我們的前身是6個小伙伴在新加坡政府做的一個 ADAS 項目,后來發現了這個創業機會。特別說一下,到目前為止(從2013年開始),我們6個小伙伴依然在一起。
最近我看到朋友圈的一條創業總結很經典。視覺專家都沿著 Mobileye 的步伐走;做光電研究的都沿著 Velodyne 的步伐,去做激光雷達。
視覺感知和激光雷達感知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當然了,像禾賽和速騰,無論融資還是估值都比我們高很多,只能說他們選擇了一個好的市場。
我們也是爭議最大的兩大幫派,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為主的感知方案和以 Waymo 為代表的激光雷達為主的感知方案。
在構成上我們也一樣,都是選擇了在 FPGA 芯片上嵌入深度學習算法,做芯片化的處理。我們可能因為成本和算力的原因,需要把底層的操作系統,算法和模型進行適度的裁減,讓它足夠輕量化,在有限的車規級的計算平臺上跑得安全。
一顆 AI 芯片幾百美金,一個半固態激光雷達幾千美金,沒有哪個主機廠敢輕易上車,成本太貴了。
魔視:是的。FPGA 對于我們初期確實幫助很大,我們為此專門組建了一個 FPGA 團隊,在座的各位公司也是一樣,有專門的團隊負責 FPGA 軟硬件協同的研發,把算法工程化地落地。
不是有一個玩笑這樣講,我們以“深度學習+ FPGA”抗衡了 Mobileye 在中國的發展。其實把算法做到 FPGA 里面不好做,很多公司都沒有做通,但我們都做通了。
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完全可以把 X86 架構在電腦端的計算能力,復制到嵌入式芯片中。
Maxieye:對,認同。雖然 FPGA 芯片雖然沒有 ASIC 芯片穩定,安全,但是得比較著來,未來在域控計算單元上布置 FPGA 芯片是大勢所趨。雖然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也加速了我們的計算速度。
很多人好奇我們為什么不用雙目攝像頭,其實是成本不允許。雙目攝像頭加上算力,成本可能是單目的2倍多,主機廠根本不會接受這樣的成本;而且雙目攝像頭體積太大,太占前視空間,用戶會感覺到壓抑,也不好安裝。
我們堅持平權時代,讓每個用戶都能感受到智能駕駛的魅力,畢竟高端車型畢竟還屬于小部分。
時間也不早了,我再問最后一個問題,你們認為 L2 和 L4 最終的結局會怎樣,或者說,誰在未來更有優勢?
Minieye:我感覺是 L2+ 輔助駕駛肯定會大規模先落地,目前主機廠對于這塊很重視,而且每家都在做定點。
L4 的話,因為成本和法規的問題,可能未來幾年內都不會落地。
極目智能:我個人感覺是不確定。目前雖然有很多的主機廠在做定點,但都是拿一些新車型做定點,真正出量的車型其實都還沒開始做定點。
其實 L4 公司現在也在享受 L2+ 高配置的紅利,現在很多車型無論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還是激光雷達都已經上車了,這其實是在減輕 L4 的硬件成本。
(極目全國產化 L2 智能駕駛方案)
包括我們的L2+ 輔助駕駛方案,都在嘗試將攝像頭與其他傳感器進行融合,比如激光雷達,研究怎么把多種傳感器的組合內耗降到最低,打造更加適合自動駕駛的感知系統。
而且根據 L4 公司的披露,大概在2023年,或者2024年就會推出新一代的感知硬件方案,目前看,整體的成本基本都能到40-50萬左右,這是包括車的價格。
所以我在想,現在的高級輔助駕駛基本也得到2023年,2024年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 L2+ 量產車,到時候誰是主流,還是未知數。
Maxieye:我對 L2+ 還是很有信心的。2016~2018年那段時間,可以說是忽如一夜春風來,一下子資金都涌入自動駕駛賽道。但到2019年,迅速降溫。
2020年下半年,高級別輔助駕駛又開始火熱,我覺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20年到2023年輔助駕駛會很火,L2 和 L4 的碰撞會在2024年開始。
到底到時候誰占上風,還得具體看。
之前我們講,如果跟不上特斯拉的步伐,那么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挑戰。特斯拉現在是全視覺,我們是否也應該跟上?我覺得馬斯克思考的,一方面是自己的視覺感知確實很超前,另一方面還是成本問題,所以把其它傳感器都去掉了。
成本太貴,消費者最終其實并不是很買賬。
其實每個路線都有每個路線的優勢,我們因為技術落地比較快,能夠更快形成現金流,如果未來2到3年能實現IPO,則能夠撬動更多資源。
魔視:我認為不是很好判斷。我們從2018年開始做 APA,到2022年了,這個功能還不能大規模的量產上車;Minieye 從2017年開始做乘用車 DMS,做智能座艙,到現在其實裝載量很低。
為什么,我覺得DMS需要保證兩點:第一是可用的,第二是好用的,原則是寧可漏掉一點也不要誤報,有時候用戶會很反感不停的誤報,最后直接關掉。
所以,我認為乘用車 ADAS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1-2年就能快速提升的。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公司的規劃,只是都沒有說出來而已。
之前有人說 L3 是炮灰,因為與 L4 相比,他還是人機共駕模式,出了責任,司機還得背,不如 L2+ 責任分的清楚。但我冥冥之中有種感覺,L2+ 有可能也會成為炮灰,我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做這個,最后可能得不償失。
這個真不好判斷,我還是少講點,免得得罪了整個輔助駕駛的人。
當然我們 ADAS 廠商也在力爭業務升維,但不會像 L4 公司一樣激進,會慢慢來,先在工程機械,港口的無人駕駛等場景陸續切入。
主持人笑著說,我能明白你講的邏輯,不過確實有點道理。我也覺得高級輔助駕駛可能沒有大家預期的發展那么快,L4 也沒有預期的那么慢。
大家都點點頭,露出無法言表的笑容。
謝謝各位抽出寶貴的時間,參加這次節目。好的,今天的節目到此結束。
四位好哥們邊走,邊討論著離開了演播室。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