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叻嶼呷”這個詞匯,不少人聞所未聞,乍一看讓人發蒙,莫非是新發現的神秘國度?非也。其實它是指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英國在馬六甲海域的勢力范圍,其中“叻”指“叻埠”,即新加坡,“嶼”指檳榔嶼, “呷”指馬六甲,它們共同組成了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的主體部分。
海峽殖民地旗幟
檳榔嶼,又稱“檳城”,如今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1786年,英國侵占檳榔嶼,從各國引進了大量勞工,將這里開發成為遠東最早的商業中心。
世界各地的勞工共同建設了檳城,他們在這里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傳統。這其中,華人居功至偉,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
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曾在檳城創辦《光華日報》,大力宣傳革命,“黃花崗起義”也是在這里燃起的火花。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弗士開始在新加坡設立貿易站。1824年,英國正式占領新加坡,這里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重要貿易基地和軍事基地。
英國侵占新加坡之后,又于1824年與荷蘭簽訂了《英荷條約》,互換勢力范圍。荷蘭將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轉讓給英國,英國將蘇門答臘島上的明古連地區贈予荷蘭。
50年間,英國先后占領了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等地區,叻、嶼、呷三個地區統一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
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三個地區合并為“海峽殖民地”,由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馬德拉斯省管理。
1867年4月1日,英國政府正式接管海峽殖民地,并將其劃入英國皇家殖民地的行列,同時,將印度洋上的圣誕島和科科斯群島也劃歸海峽殖民地管理。1906年,北婆羅洲沙巴的納閩港也劃歸海峽殖民地管轄。
1898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開始發行紙幣,其主幣單位為元(dollar),輔幣為分(cent),1元=100分。
1898年到1906年間,海峽殖民地發行的第一套紙幣共有1、5、10、50、100元5種面值。
1901年海峽殖民地50大元紙幣
從上圖紙幣上兩處紅圈位置我們可以看到的漢字分別為“叻嶼呷國庫銀票”、“五十大圓”。之所以紙幣上出現漢字,概因這里華人人數多,錢幣使用者眾。
1916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開始發行50、100元面值的紙幣各一種,這兩種面值的紙幣均為單面印刷,英王喬治五世的肖像登上了紙幣票面。
1917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開始發行10分和25分兩種輔幣券,并在兩年后的1919年,增發了另一種票面的10分輔幣券。
1917年版海峽殖民地10分輔幣券
1919年版海峽殖民地10分輔幣券
這兩種版本的輔幣券上都有漢字標注的面值“X角”。
1925年到1930年間,海峽殖民地政府發行了一套新的紙幣,共有1、5、10、50、100、1000、10000元7種面值。
1925年海峽殖民地50元紙幣
如上圖,這套紙幣中的50元和100元兩種面值沿用了1916年版的票面,只是日期不同,而10000元巨額面值的紙幣則僅用于銀行之間的交易,不在社會上流通。
1931年,海峽殖民地開始發行1、5、10元三種面值的紙幣。
1935年海峽殖民地1元紙幣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在二戰期間,除了科科斯群島外,英屬海峽殖民地的其他地區都被日軍占領。
日本所到之處,必然跟隨著無恥又瘋狂的掠奪,而日軍搶劫財富的最常用手段之一就是在占領地發行“軍票”。日軍在海峽殖民地發行的軍票如下圖:
1942年日本發行的1元面值軍票
二戰過后,海峽殖民地重歸英國的統治之下。1946年4月1日,英國宣布解散海峽殖民地,組成英屬海峽殖民地的各個地區從此星飛云散,各有自己的歸宿。
以上就是有關英國海峽殖民地“叻嶼呷”紙幣的一些文字,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請各位朋友關注我,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