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原生家庭完成分離了嗎?
武志紅老師曾分享過他一好哥們的故事。
在他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父親生病了,并且告訴他,「我想要一個孫子。如果你不滿足我的需求,我的病就是你惹的。」
于是,他開始相親,并和一位善良的姑娘結婚了。然而,結婚后的他并不幸福,他對這個姑娘沒有什么感覺,一張75分的俊秀臉,活生生地熬成了苦瓜臉,但是,他不敢提出「離婚」二字。
武志紅老師感慨萬千 ,「就連和我這個最好的哥兒們打電話,他也不敢提出離婚二字,只是不停問我,志紅啊志紅啊,你告訴我我該怎么辦,你要我怎樣我就怎樣」。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分離。這種分離,不僅是物理距離上的分離,更多指的是和原生家庭的意志分離,完成心理上的斷乳。
《熱鍋上的家庭》,在治療「問題女兒」、「叛逆兒子」、「沮喪母親」、「閃躲父親」問題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他們與原生家庭分離的能力。
可書中作者也警示我們,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是要帶著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進行治療,因為家庭就像一個小宇宙,一個小型社會,有其社會秩序及規則、結構、領導、語言、生活風格及精神內涵。
《熱鍋上的家庭》與我之前分享過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類似,以具體案例夾雜著心理學理論,向我們完整勾勒一個家庭在經歷家庭治療時的畫面。
家庭治療師很少說一個人有病,只是說他「被描述成一個病人」。他們也會關心,「當他被描述成病人以后,家里其他人有什么變化?誰是最不能接受的?誰相對不在乎?誰甚至可能是高興的?」
在他們看來,想要解決某個看起來特別明顯的問題,不是單純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而是要與身邊人、周遭事物進行情感和行為的聯動,不然的話,一家人也不用因為克勞迪婭的問題,相約在治療師的辦公室里了。
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為什么女兒克勞迪婭慢慢好轉時,弟弟丹開始叛逆起來?當爸爸看到媽媽開始轉變時,他怎么又退縮了呢?明明生活在一個空間里,家人卻活得如孤島一般,這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帶著這些問題,去翻閱《熱鍋上的家庭》吧。
《紐約時報》給了這本書高度評價,「如果你備受婚姻、孩子和自身問題的困擾,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療或覺得孤立無援、煩惱無處訴說,那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很有價值的參考」。
共生的三角關系,
成為你自己到底有多難?
在家人看來,克勞迪婭是家里的一個定時炸彈。她厭學逃課、行為叛逆、穿著奇怪,經常和母親大吵大鬧,還有自殺傾向,這次在她決定離家出走時,全家人才下定決心一起參加家庭式治療。
當卡爾醫生詢問她時,她回答說,我不覺得我在家里有任何地位,至少我還沒有發現。
“媽媽霸占著我的房間,她永遠頤指氣使,要我按照她的意思收拾房間。她是個無可救藥的窺視狂。”
母親反駁說,她只有在克勞迪婭的房間亂得不像話時,才會抱怨,亂得受不了時,才偶爾去整理她的空間。
克勞迪婭生氣了,“那有必要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偷看我的信嗎?”
母親開始辯解,“我是關心你呀。你從來不告訴我你的事,作為母親我當然有權關心你。”
要不是卡爾醫生喊停,她們兩個還能繼續無休止地爭吵下去,女兒覺得自己被母親掌控了,母親則認為女兒處處挑釁自己,想掌控一切。此時,沉默著的父親突然開口,“克勞迪婭,我不能忍受你那樣對你母親說話。你明明知道是你不聽她的話,她當然有權生氣。”
就在那一瞬間,克勞迪婭摔門而去。兩位家庭治療師也看出了這個家庭結構的某些問題,“你覺得你是失去了一個盟友嗎?”
克勞迪婭點頭回答,“是的,我原先以為可以依靠爸爸。”
通過幾次的談話,治療師總結道,在這個三角關系中,克勞迪婭只要親近父親就能幫上大忙,他可以借此填補他生活中的某些空隙,但父女之間的親密同時引起了母親的嫉妒。
而母親可以借著和克勞迪婭爭吵,表達對父親的不滿,這樣的話,不會危及彼此間那層薄弱的安全感,也不會冒著失去對方的危險。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在TED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提出,
親子沖突往往來源于父母的虛假自我和他們自身對世界的恐懼,她解釋說,我們指責孩子、挑剔孩子,不是他們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內在的缺乏感(存在感、完整性、和諧感、自我意識和滿足感),使我們生活在嚴酷的自我批判中。
這對父母像兩個受傷的孩子,面對克勞迪婭這么棘手的狀況,他們表示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改善,該試過的試過了。
而奧古斯都治療師給出了中肯的建議,你們只提到了「為人父母」的角色,但卻不談自己,不談你們的感受。如果你想和長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關系,就該開始嘗試將自我充分地表露出來,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著有正確答案的訓導員。
但是,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父母對待小孩的談話方式,以及他們面對棘手問題時的處理方法,還隱隱約約可看到上一輩留下的影響力 。
克勞迪婭的母親卡洛琳,在女兒貶低她打擊她挑剔她時,使卡羅林有了面對母親時的挫敗感,無意識地把那份挫折轉移到家庭里;
克勞迪婭的父親大衛,他一輩子都在討好父親,想贏得父親的認可,但另一方面,他又想逃離原生家庭的掌控。大衛極力想擺脫父親的陰影,和兒子丹建立朋友一樣的關系,可他卻用力過度,導致他覺得大衛沒有什么父親威嚴,不把他放在眼里……
《熱鍋上的家庭》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們夫妻之間既孤獨又厭煩,且彼此牽絆,為對方犧牲更多的矛盾關系,來自于原生家庭的親密關系模式。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允許充分活出自我,所以學會將自己「情感溫度計」調到最低,每當婚姻產生壓力時,原生家庭的親密關系模式會按時他們選擇疏離來處理調節這些激烈的情緒。
而他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成為一個人。
想要斷乳,得學會課題分離
婚姻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給我們人生帶來極大安定感,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的圖騰式的安全感。
一開始向對方提出小的要求,當小小幫助很受用時,為什么不要求大的呢?于是,夫妻雙方向對方的索求也越來越多,不久后,雙方也將更重的壓力帶到婚姻之中,甚至喚醒了對原生家庭的許多記憶,這可能嚴重影響婚姻。
40多年前,斯萊特就提出警告,
社會文化強求婚姻成為個體生命中最親密、最深厚、最重要和最持久的關系,自然就要求夫妻們做情人、朋友和相互之間的治療師。然而矛盾的是,婚姻卻可能日益缺乏必需的情感需求,以致解體。
卡爾醫生補充說,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則是孩子,而彼此都覺得是對方不忠。他安撫眼前這對岌岌可危的夫妻,外遇就像許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樣,是配偶共同直覺「安排」出來的。
因為他們當中至少有一方能夠去適應外在的現實世界,而另一方則專門接觸兩人共有的情緒困擾。而制造外遇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為了向外尋求幫助,錯把外遇第三者當作家庭的治療師了。
那么,怎么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取得平衡呢?
那我們就要重溫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了。
- 首先,辨別這是誰的課題,只需要思考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是要誰來承擔?」
- 其次,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學會劃清界限,如何分開「你」和「我」。
- 再者,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 最后,明確一個道理,八面玲瓏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某位九型人格講師曾說起,中國婦女很多都是2號模式,沒有自我、控制欲強、賢妻,治療前期的卡羅林也是如此。她覺得她為這個家付出了所有,但沒有人看到她的犧牲,而為人母為人妻的角色,又迫使她壓抑自己的情緒,導致這根弦,時刻處于緊繃狀態,隨時爆發。
“如果你能放棄從他(大衛)那兒獲得支持的想法,你的世界將會以你為中心,不再是他”,卡爾和納皮爾教授試著支持卡羅林。
看到卡羅林緊緊抓住靠墊的雙手,卡爾建議她拋開墊子,抱住自己的身體,感覺自己的存在,「其實你不孤單,你還有自己。」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捆綁在情緒的牢籠里,但出路其實就在那兒,只要我們愿意去看到它。關于《熱鍋上的家庭》,還有非常多有趣的觀點等待你去挖掘。
我是@二狗和奶牛,愛讀書的90后姑娘,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