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真相、尋求真實,應當是一種精神以及不懈地實踐,而不是局限于某種影像類型。
在今天(4月1日)這個考驗智商的日子,我們一起認證一個簡單的真相:并不是所有的紀錄片都等于真實。
撰稿|鮮 于
編輯|許 靜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行為經 濟學中有個名詞——「旅鼠效應」:每當旅鼠族群數量增加到環境容許的上限時,旅鼠們就會以集體跳海自殺的迷惑行為,達到削減族群數量的目的。經濟學家就借此來形容股市中盲從、失智,陷入集體無意識,最終茁壯成長為韭菜的現象。
股神巴菲特曾經引用這個「旅鼠效應」來比喻股市的跟風效應: 當投資者突然增多,投資機會就會減少。 而當市場出現暴跌時,撤離市場的通道變得非常狹窄,集體的恐慌會導致投資者的自殺性拋售。
但事實上,「旅鼠效應」的研究卻是建立在謬誤和謊言的基礎上。 1958年迪士尼出品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中,一群可愛旅鼠們跳海自殺的行徑引起了人類的極大「興趣」,這部紀錄片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出人意料的是,「旅鼠跳海」是否真的存在從來沒有被科學界記錄并認可。 很有可能這只是人類編造出來的,因為旅鼠大部分都會游泳。
編造這個謊言的竟然是一群紀錄片人。 《白色荒野》攝制組買了幾十只旅鼠,通過拍攝、剪輯,制造出成千上萬只旅鼠遷徙的樣子,并人為把它們趕下了偽造的「懸崖」……
自紀錄片誕生一日起,「真實」就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 理想主義者認為,紀錄片應該以對真相的絕對信仰和追求,帶給觀眾黑暗里的光明。 但現實中,紀錄片更貼近于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遜的定義,是「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是某些人對于某些事情的觀察,對于世界的觀點。
紀錄片本無所謂真假,制作者多了,各自立場不同,就會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作品。 可以預見,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的時代,紀錄片領域被大量無腦反智作品充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對于觀者而言,獨立的欣賞和思考能力,是一項必備的技能。
否則的話,一年365天,每天都是愚人節。
《200個證據:地球不是旋轉的球》
自洽度:三星
傳播度:五星
娛樂度:五星
你能想象么?據美國民意調查公司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Public Policy Polling)的調查顯示,約1%的美國人(人數約為一百萬左右)認為地球是平的。
如果不是NBA球星凱里·歐文,很難說有多少人關注「地平說」信仰者這個小群體——盡管不久之后,歐神仙表示自己只是開玩笑,并公開道歉,但是他和「地平說」卻深深綁定在了一起,成為了籃球迷之間的陳年老梗。
人類用將近2000年的時間,才逐漸認可「地圓說」替代「天圓地方」,然而在19世紀中期,塞繆爾·羅博瑟姆,一位英國醫生和發明家,幾乎是憑一己之力高舉起了「地平說」大旗。
1849年,他出版了16頁的小冊子《天文學探究:地球不是球形》,公開與「地圓說」宣戰。他宣稱自己做了實驗:在英格蘭東部一條運河上眺望遠處的船,船航行了6英里之后他還能看到,所以地球根本沒有曲線——要不是知道水面空氣存在折射,我真的就信了。
總之,羅博瑟姆奠定了地平說的基本觀點:地球是一個盤子,北極是圓盤中心,南極是圓盤的邊緣,高高聳起,形成一道冰墻,將地面上的東西比如海水等漏出去;太陽和月亮像兩個大燈泡,輪番運轉。
1956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和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塞繆爾·申頓,創立「國際地平說協會」,并將支持「地平說」行為脫離與科學家互噴口水的低級趣味,升級到與強權對抗的新高度:「地平說」是人類反抗政府謊言、反抗思想壓迫的武器。
他和他的會員們認為,「地圓說」的所謂證據,都是美蘇偽造的,背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具體是什么陰謀?「地平說」支持者表示:都說是「不可告人」了,我們怎么可能知道——總之,太空中拍攝下的地球照片是假的,載人航天計劃是假的,登月是假的,都是「欺騙公眾的政治陰謀」。
「地平說」支持者還結合歷史,推導出世界各國領導人集體隱瞞了「地球是平的」這一真相,理由就是各國政府簽訂的《南極條約》。在「地平說」模型中,南極可是世界的邊界,于是各國利益集團狼狽為奸,「為了防止地球的邊界被發現,他們心虛了,把地球封鎖起來了」!
由于「地平說」太過荒唐且愚昧,到本世紀初,巔峰時期注冊達到3500人的「國際地平說協會」及其理論已經漸漸銷聲匿跡。但新千年帶來的另一個巨變是:社交網絡崛起了。
2015年起,Youtube上開始出現大量宣傳地平說的視頻,除了《200個證明:地球不是旋轉的球》,還有《地平線索:穹頂之下》《牧師宣講<圣經>中的地平真相》等等等等。這些視頻用無可辯駁的「證據」「推理」密集轟炸,顛覆著人們的認知:道路看上去是水平的,所以地球是平的;水平面是水平的,所以地球是平的;鳥兒能從太陽的背后飛過去,所以太陽離地很遠是騙局……
并不是誰都有機會能到大氣層之外去看眼地球的,那么你都沒親眼見過,怎么能證明「地圓說」是真的呢?邏輯縝密,無懈可擊。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如果信這些,初中物理老師會跳起來打我膝蓋的。
愛因斯坦有個流傳已久的名言:如果我的理論錯了,那么只需要一個人指出事實就足夠了,何必要一百個人那么多呢?
證明地球是平的,真不需要200個證據,如果能有一個靠譜的就夠了,真的。
《全球變暖的大騙局》
自洽度:三星
傳播度:四星
娛樂度:三星
這是一個邏輯論證非常清晰、直接的紀錄片,采訪了多位科學家,用大量的數字、證據,就為論證四個字,科學組織、政府機構「別有用心」。
按照本片邏輯,所謂「全球變暖」,其實是一個由狂熱的反工業化環保分子創造出來的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全球產業。科學家通過支持恐慌故事來爭取研究基金,政客和媒體通過大肆渲染,來攫取選票與流量。
要不是看到科學家、政客和媒體處心積慮搞這么大騙局,只是為了「數百億美元」,我又真的信了——數額是不小,但全球經濟真沒這么窮。
人類在16世紀就發明了氣溫計,但是到19世紀晚期,全球性質的物候觀測網才正式建立,氣溫的變遷得以開始系統性統計。到了上世紀中期,通過對50多年氣候統計材料的分析,科學家發現相較世紀初,地球氣溫升高了大約2℃,這是全球變暖話題提出的背景:全球確實(至少是曾經)出現過變暖的現象。
在科學界內部,關于氣候變暖問題爭議不大,即:20世紀以來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有爭議的點,是「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話題之間的聯系,因為基本上都來自于對未來的數據模擬推導分析,以百年為基準,是否準確無法驗證。
這也就造成一個問題:我無法從根本上證明,《全球變暖的大騙局》是錯的……
但在制作手法上,《全球變暖的大騙局》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與大部分陰謀論文章、視頻類似,《全球變暖的大騙局》首先用了「魚目混珠」,片中看似有多名科學家出鏡,但多位「博士」頭銜的被采訪者,后來被證明專業并不對口,并且并未從事氣候變化的專門研究。
其次,《全球變暖的大騙局》熟練使用了「斷章取義」,片中真正的氣候變化專家,他們的出鏡發言被錯誤引用。而且節目組在美國找到了幾位反對氣候變化的學者,卻「忽視」了幾萬名贊同氣候變化的專家。
第三,片中引用的圖表數據,多次出現錯誤。比如一組證明1930年溫度比「現在」高的數據,這個「現在」被刻意模糊掉了——其實是1995年,而非距當下更近的年份。
最后,還有個片子內容之外的小「錯誤」。這部2007年播出的紀錄片,是由英國一家免費公共服務電視網第四臺(Channel 4)制作的,但在某些自媒體引述時被說成了BBC出品,是BBC「搞假新聞專業戶」罪證之一。就很有趣……
《疫苗黑幕:從隱瞞到災難》
自洽度:四星
傳播度:三星
娛樂度:三星
這是一部導演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制作出來的獨立紀錄片。
有自媒體稱導演因為揭露疫苗產業的黑幕而遭到「打壓」,在醫學界身敗名裂,片子也被限制傳播。
但事實上,導演安德魯·韋克菲爾德,這位英國前醫師和學者,早在片子2016年4月1日上映前6年,因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涉嫌不當行為,于2010年就離開英國醫學界跑到美國了。
與《全球變暖的大騙局》類似,《疫苗黑幕:從隱瞞到災難》同樣使用了大量人物采訪來加強可信性,醫藥業內人士、醫生、官員、疫苗受害兒童的父母等等。
片子最勁爆的點在:美國疾控中心一直都知道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會導致兒童自閉癥的風險,但他們還是選擇刪除關鍵數據,銷毀文件和誤導國會。該中心科學家威廉·湯普森親口承認自己參與大量科學造假。
駭人聽聞,卻毫無新意。
疫苗作為人類抗衡病魔的常用手段,自18世紀誕生以來就處于爭議焦點,不乏擁躉和抵制——圍繞新冠疫苗的爭議也一樣。
反疫苗運動,其實反映的是現代公共衛生所面臨的困境之一。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烈性傳染病比如天花、脊髓灰質炎等,逐漸變得不再可怕甚至是消失于公眾目光中,這些「傳說」中的疾病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必然會遭到低估。與此同時,疫苗作為醫療技術的自身缺陷,比如副作用,就會格外凸顯——換句話說就是,脫開劑量談毒性,都是emmm……
對公共衛生決策者來說,推行某種疫苗,考慮的是利弊孰大,但對于副作用受害者個體及其家庭來說,一點點弊處都是災難。
任何公共政策問題,都應該擁有公開討論的機會,這不算錯。但最終,考量的還是決策者的立場、智慧與良心。
《時代精神》
自洽度:四星
傳播度:二星
娛樂度:三星
「xxx下了一盤大棋」,這就是《時代精神》三集的核心思想。
第一部里,彼得·約瑟夫從基督教的歷史講起,認為人類從古至今生活在少數人的統治之下,他們通過宗教、戰爭、恐怖等手段奴役大眾;第二部《附錄》里,導演懷疑美聯儲,懷疑全球化,懷疑媒體,懷疑一切;到第三部《邁步向前》,導演否定「當前國際社會的經濟社會舊范式」,直接布局未來。
「把所有一切都往陰謀推,得出的就是這個。」某豆瓣網友評論。
相比一些著名的陰謀論紀錄片,比如《保羅·麥卡特尼已經死了》《光照派》《登月秘辛》等,《時代精神》顯得沒那么荒誕,如果以辯證法來看這套片子,一方面確實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重構和解讀信息,探究偶然背后的必然;另一方面,又太容易將人帶入無限懷疑的黑洞,患上被害妄想癥。最終結果是,哪怕鐵證如山,憑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總有刁民想害朕」。
幾乎所有的陰謀論,通常都伴隨著對制度和權威的不信任——當然,他們經常不值得信任——許多人在接觸到某種陰謀論之后,會獲取某種超脫感,誤以為自己從主流媒體和專家意見中解放了出來,甚至,可能會將這些新信念視為通向更積極、更有希望的未來的道路。
醒醒,個體評估事實、數據和論點的能力很容易被高估,保持獨立思考是必要的,但毫無根據地懷疑一切就是你的不對了。
今天羅列的幾部影片,僅僅是荒謬紀錄片的一小部分,所涉及多為科技、人文領域。事實上,還有更多充斥著偏見、謊言,以及「洗腦」陰謀的政治、社會類紀錄片,是不方便展開討論的。
反智主義盛行是當下全球化的困境,滲入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前文所說,紀錄片不是一片理想主義的凈土,而僅是一種創作載體。但正因為大多數紀錄片創作者秉持著真誠的、人道主義的創作態度和方法,讓紀錄片與真實、人性之間,建立了某種關聯。
故而,假紀錄片之名,行反智、欺詐之實的作品,我們還是會見一部,罵一部。
即使在今天,也不要做那個愚人,但不妨多笑一笑。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今年的奧斯卡,認證了一位日本電影大師
一位紀錄片導演死于俄烏戰火 戰地報道的殘酷令人絕望
致敬,「吃人血饅頭」的印度女人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