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但一場疫情,打破了游子們回家祭祖的計劃。我們有幸在疫情前感受了一次廣東汕尾螺溪鎮的盛大春祭。
與傳統春祭不一樣的是,這里祭祀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奇女子——李婆太。
葉氏族人共聚一堂,懷緬先祖
螺溪葉氏是客家民系很有影響的一大姓氏,曾是嶺南的名門望族,名人輩出,在螺溪的鎮樓祠供奉著一位奇女子——李婆太,在每年的春秋二祭之際,全國甚至海外的葉氏族人都會趕回來,共聚一堂,一同祭祀這位奇女子。
傳奇女子代夫押三千石糧上京
李婆太乃鎮樓祠三世祖昆山公之妻,雖是女輩,卻精明強悍,練就一身武藝。當年,京都號召繳糧資政,昆山公擬將三千石糧款(換算當代即180噸糧款)解押上京。但當時盜賊橫行路途兇險,李氏便主動提出代夫解糧。
她說:“公去不如我去。公去遇難,后繼無人。我去喪命,公可再娶”。此等見識和勇氣,放在今日仍讓人折服。
李氏女扮男裝偕數人啟程,一路披荊斬棘長途跋涉將糧錢送抵京都。明帝大喜,欲賜座加封授爵。但李氏自知女扮男裝是欺君之罪,唯推說家有老小,乞求歸田。
此時,一旁的皇后發現李氏頗具女人姿態,趕忙提醒明帝。明帝恍然大悟,李氏只好如實相告。明帝聽后很是感動,諒其有功無罪,嘉封李婆太為“一品八十三院夫人”,并欽賜身后春秋二祭,享受朝宗禮遇。
圣口一言逐漸演變為螺溪葉家鎮樓祠的春季拜祖,流傳至今。
春祭拜祖,場面盛大
春祭拜祖對葉氏族人意義非凡。祭拜當天天蒙蒙亮,祠堂外擺下二、三十桌筵席。祠堂內,葉氏族人們忙著洗菜淘米,切肉翻炒,準備飯菜。而祭祖的經費由各地葉氏宗親捐贈,從奉獻箱和芳名榜足證葉氏子孫的思祖和齊心。
祠堂外鑼鼓和禮炮震天,兩只舞獅先繞祠堂一圈,再步入堂內。隨后,幾大壯漢合力將祭祀豬羊扛上車,在禮炮車的引路下,車載著豬羊香火緩緩前行。葉氏族人肩挑著祭品緊隨其后,一路步行至李婆太墓地。
走在前頭的是拉起“巾幗英姿”橫幅的小孩,頗有傳宗接代、不可忘本之意。
走至墓前,人們搭起紅棚,擺開滿滿一桌祭品,小小的山頭擠滿了葉氏族人,香火甚至插至墓旁的草地。兩只舞獅在人群中穿梭,先行跪拜。四位身著紅衫馬褂,頭戴黑帽的耆老組織墓祭。擲問杯,誦祭文,行禮膜拜。
葉氏族人里三層外三層,神情恭敬莊重,心中懷念著百年前助政安邦的女英杰。
墓前祭拜結束后,回到鎮樓祠,葉氏族人進行堂祭。祭文誦讀聲不絕于耳,祠內香火彌漫,四名主持引導著族人一批一批上前燒香跪拜。
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所有的光環都在此刻隱去,留下的是最樸實、本質的身份——葉氏子孫。葉茂枝繁望族名聲,源于深根相連的思祖情懷。
奇勛千古在,偉績萬年正
古有木蘭代父從軍,至孝之事廣為流傳。李婆太替夫押糧,不僅是一份古老真摯的愛情,更是為葉氏后代著想的奉獻之心。
李婆太的墓碑有上下兩聯:“奇勛千古在,偉績萬年正”,贊揚的是李婆太的功績。或許對于螺溪葉家人來說,下聯“源流綿吉水,枝葉衍螺溪”更能表達他們對李婆太的感恩之情。
《發現城市之美·汕尾》
關于汕尾的故事,我們編撰成書《發現城市之美·汕尾》,以供各位游子享閱家鄉,更給全國的人一個了解廣東汕尾這座美麗城市的窗口,讓大家發現汕尾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