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意思是世人對美味的食物、好聽的聲音和嬌雋的容顏,都有相同的喜好。
川味豆豉名店“口同嗜”得名即源于此,字明義彰,斯文得體,而“嗜”字古時又有豆豉之義——劉熙《釋名》:豉,嗜也——更顯言之有理,實至名歸。光看招牌,成都這家曾經主營豆豉的傳統(tǒng)醬園就頂值得稱道。
提督街口舊照
口同嗜的前身是一家小作坊,1913年由成都人廖大五創(chuàng)辦,后由周厚甫繼業(yè)于提督街,專門制售豆豉。周氏豆豉做工精良,出品油潤發(fā)亮,散籽成粒,入口綿軟化渣,鮮香回甜,深受街坊鄰里歡迎。周氏原為官宦,頗有舊學底蘊,自為其店取名口同嗜,請當時成都奇人書家廖灼親書,并于四十年代在西大街38號增設分號。
廖父為清末秀才,廖灼在父歿后無力為生,“加入”丐幫,憑一手好魏碑討口飯吃。提督街名藥店肖集翰、阿魏丸、存名眼鏡店招牌及川菜名店竟成園之堂屏均出其手。盡管筆墨功力深厚,但因身份卑微而被雇主要求不能落款,竟成園老板陳伯勛就因那副對聯(lián)偶署其名,只好蔽之深閣羞于示人。未曾想七十年后,該堂屏竟賣出百萬之巨,可見廖氏造詣之深,這自是題外話。
抗戰(zhàn)時期的口同嗜店鋪
口同嗜豆豉的主料選用優(yōu)質綿竹黑豆,由綿竹城南門糧食行商廖茂生、黃尊之在當?shù)卮鸀槭召?,每年為口同嗜代購黑豆一千石以上(約10萬斤),用人力板車運往成都,一板車最多可拉豆子二十多石,天氣晴好時,快者三四天就能送達成都。
關于口同嗜豆豉的制作工藝源流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廖大五承自另一款著名豆豉——潼川豆豉的技法,一說是由廖氏自研自創(chuàng)。不管如何,它都是先期川味豆豉的杰出代表。制作前,先挑出體大均勻,豆粒飽滿,表皮光滑無破損的新鮮黑豆,經淘洗、浸泡、瀝干、蒸熟、堆涼、入室裝簸等工序后再進行制曲發(fā)酵。
早年的口同嗜一直采用四川傳統(tǒng)的毛霉型豆豉生產工藝,自然接種,低溫生產,盡管釀造周期長,但口感好,品位高,風味醇正。每年農歷十月至次年二月投料生產,又經翻曲、出曲、成曲、搓曲,加入川鹽、白酒、大小茴香、花椒、胡椒等料拌合后,才裝壇密封發(fā)酵半年,方出上品豆豉。
川味豆豉
五十年代以后,成都開始引入米曲霉型豆豉制法并廣泛運用,該法生產周期短,不受季節(jié)限制,但口味上較傳統(tǒng)制法相去甚遠,故八十年代初,成都釀造業(yè)又開始采用老法制豉,不過后來還是由于“效率不高,不適應發(fā)展需要”,漸被“先進理念、技術和設備”代替,如此,老傳統(tǒng)風味當然也就被代替了。
成熟的口同嗜豆豉比當時其它豆豉顆子更大,色澤更黑更亮,咸淡適中且略回甜,更有股獨特清香,滋味厚重深長。出售時用荷葉包裝亦是一大特色,不僅成為蓉城市民喜愛的調味料和下飯菜,常用于烹制回鍋肉、麻婆豆腐、蒸臘肉等菜肴,還是許多川菜餐館及川味小吃店的首選,像李劼人小雅飯店的豆豉蔥燒魚、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更非口同嗜豆豉不能出味。
川菜豆豉鯽魚
五十年代初,口同嗜與太和號、宏發(fā)長、老同興、生生醬園、大通醬園、茂生源等七家醬園被確定為成都釀造業(yè)重點戶,1956年公私合營后改為口同嗜釀造廠。1966年,口同嗜釀造廠并入太和釀造廠,更名成都市蔬菜公司第二釀造廠,在隨后的十多年里,口同嗜豆豉生產一度中斷。
1980年,第二釀造廠復名為國營成都市太和釀造廠,同時口同嗜豆豉作為旗下品種也恢復了批量生產,老字號重新煥發(fā)容光,數(shù)年內暢銷川內外,1987年還曾遠銷日本,1988年被評為四川省優(yōu)質產品。九十年代之后,隨著廠制變更等各種原因,口同嗜再度惜別百姓餐桌,又一次消失了。
關于川醬巨擘——“正府街太和號”的龍門陣,另文再敘,敬請關注。
川菜回鍋肉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tǒng),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