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中國中鋒低頭對比盧普斯重復著那句口頭禪。開拓者主帥直接打斷了他:“永遠別再道歉!你需要的是相信自己。”
這段被場邊記者記錄下來的對話,在中美社交媒體引發熱議,過度謙遜在NBA竟可能被解讀為缺乏自信。
波特蘭管理層突然叫停楊瀚森的最后一場夏聯時,球迷論壇投票帖瞬間涌入上千條爭議評論。
這個決定讓期待“Klutch德比”的觀眾大失所望,尤其是楊瀚森剛在火箭戰中砍下12分8籃板5助攻的全能數據。
但翻開技術統計:場均24.4分鐘出現3.8次失誤,對陣爵士甚至15分鐘犯滿畢業,體能師每節休息時都要給他測血氧的細節觸目驚心。
開拓者隨隊記者在專欄中透露端倪:第四場比賽結束,楊瀚森是帶著8公斤冰袋蹣跚離開球館的。
匿名教練組成員在電臺訪談中證實:“第三場提前五分鐘抽筋時,保護計劃就已啟動”。
球隊總經理克羅寧在通道拍著他肩膀叮囑三分鐘的畫面,成為保護性決策的最佳注腳。
美媒調侃退賽決定時,用球迷痛哭的表情包配上“現場卻看不到楊”的扎心文案。
但更深層的原因指向Klutch經紀公司的利益布局:太陽隊10號秀馬盧阿奇與楊瀚森同屬里奇·保羅旗下。
當馬盧阿奇前三場命中率僅35.7%,而楊瀚森三分命中率33.3%且罰球87.5%時,直接對決可能引發同門相殘的尷尬。
“平安哥”馬盧阿奇通過經紀人發來中文問候:“兄弟,謝謝,一路平安”。
這句芝加哥聯合試訓時期的玩笑話,此刻成為江湖規則的溫柔注解。
開拓者隨隊記者意味深長地寫道:“驗貨成功的明珠,不該消耗在無關緊要的排位賽”,所謂邊緣球員廝殺的戰場,本就不是樂透秀的舞臺。
比盧普斯對楊瀚森的評價耐人尋味:“他高位策應的天賦,是教練教不出來的”。
球探報告備注欄的標注更直白:需要12-18個月身體改造,但籃球智商無法訓練獲得。
這正是管理層果斷收手的底層邏輯:四戰場均干擾投籃10.5次位列中鋒前三,連續封蓋探花秀薩爾的鏡頭登上NBA官媒,這些閃光點比失誤更值得珍視。
對陣鵜鶘雙塔米西和奎因時,楊瀚森三分6中3拿下15分的表現,證明他在進化。
當他在火箭戰后主動調整籃板卡位方式,單場抓下8籃板含3個進攻籃板時,場邊教練豎起的大拇指說明一切。
學習能力超越預期的評估,讓開拓者甘愿放棄最后一場驗貨機會。
籃協新政要求國手72小時內報到,否則面臨3-12場聯賽禁賽。
而楊瀚森回國備戰亞洲杯的行程,恰與新規實施后國手所在球隊場均票房下降18%的節點重合。
某北方俱樂部老板“培養國手虧800萬”的抱怨,與南方賽區球迷滿意度提升27%的數據形成尖銳對比。
耐人尋味的是,開拓者官方聲明采用“配合球員離隊”的措辭。
這種外交辭令背后,俱樂部利益與國家榮譽的博弈暗流涌動。
當周琦等曾多次婉拒征召的球員在新規下全員到崗,聯賽與國家隊的天平正在傾斜。
姚明時代推動的國家隊邀請制,曾在2019年遭遇杜鋒事件沖擊,俱樂部與國家隊的職務抉擇損耗23天黃金備戰期。
如今征召條例的強制回歸,恰似當年管辦分離改革的倒轉。
資深記者直言:“俱樂部再重視球員,也抵不過行政命令”,這句剖白撕開了職業化進程中的陳舊傷疤。
楊瀚森在混合采訪區的自嘲引人深思:“在CBA我算傳統中鋒,到這才知道低位根本吃不開”。
38.7%的低位成功率與87.5%的罰球命中率形成荒誕對比,如同中國籃球發展路徑的隱喻,在CBA建立的自信,放到NBA體系里不堪一擊。
而提前中斷的夏聯征程,恰似去行政化改革半途而廢的縮影。
波特蘭論壇關于“該不該讓楊繼續打”的投票仍在更新。
當球迷為錯過平安哥對決嘆息時,楊瀚森正低頭在筆記本記錄球場動態,那些未竟的較量與未盡的身體改造計劃,都成了撕裂之城留給中國籃球的思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