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陪著同事們聽了《減法》的拆解。
拆解內容通俗易懂,對耳朵很友好。
有人很容易就將《斷舍離》勾連過來。只是,如果單純為了減法而減法,那必然是痛苦的。
因為人們天生厭惡損失,特別是之前投入了那么多資源和感情。
似乎,減法是對過往自己的一種背叛或否定。
實際上,減法不只是減法本身,還牽連著加法、乘法、除法。
首先,減法的前提是有余可減,是以必要的存量為前提的。存量來自于之前的加法。
損有余,既是避免過猶不及,也是為了補不足,以達到整體的最優。在學生時代,老師對于偏科的學生反復交代,滿分100的情況下,語文95分已經可以了,再往上提難度太大。同樣的情況下,可以把及格線上的數學,提到80分。
另一方面,通過減法,可以釋放更多資源和空間,開拓新的領域。新的領域,就是未來的希望和成長空間。對于企業而言,需要用現金牛產品帶來的資源,撫育問題產品,轉化成明星產品,這樣才有可持續性的發展。
所以,減法的背面是加法。
其次,減法改變了線性增加的邏輯,事務得以從邊際效益不斷遞減的趨勢中跳脫出來。
通過減少單調、重復、勞動密集型崗位流程的優化,企業在數字化、自動化維度蛻變重生。對于個人而言,從996脫身出來,給自己更多空閑時間,不僅可以使自身得到休整,還可以通過掌握新技能、獲得新思維,實現生產力的倍增。
所以,減法的另一面是乘法。
再有,減法可以將不良資產、雞肋性事務剔除。就像是程序員寫代碼,層層疊疊,可能都是圍繞一個無關痛癢的小問題。小問題的解決代價是另一個問題,如此循環不斷。倒不如直接除掉這個問題。有個APP曾倡導這么這么一個思維,回答問題之前,先問是不是,再去想為什么。如此,便可以除掉很多時間浪費。
所以,減法是對負面資產的除法。
負面資產過多,容易讓人產生悲觀主義。悲觀主義者,可能比較擅長做加法,容易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則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必要的時候,為了更好生活,生活還要瘦身,做好減法、乘法和除法。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