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foodiesfeed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無數疫情,但發生在公元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一定是最慘烈、最殘酷的一次。
從1347到1350,短短三年里,2500萬人因之喪命:當時全世界的人口不到4億、歐洲更是只有7000多萬——三年,歐洲減少1/3的人口。
但同時,黑死病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再造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今天的飲食習慣,很多都源起于黑死病的那三年。
No.1 壹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多數人并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文明程度和物產資源,才是飲食結構的決定者。
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南歐,與東亞黃河流域同樣屬于漁獵畜牧為輔,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所以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和同時代中國的飲食習慣其實十分相似。
比如,根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節律,歐洲人和中國人從前都是一天只吃兩頓的。早起勞作一會兒后,吃早午餐以補充消耗掉能量;下午勞動結束前把剩下的食物吃完,既方便耕種結束后輕裝回家,又囤積足夠多的熱量應付寒夜。
再比如,漁獵和畜牧的副產品,比如易于飼養的豬肉,易于捕獲的大雁、七鰓鰻、鯉魚,都是歐洲人改善伙食,獲取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這和中國古人逢年過節改善伙食吃肉的習慣幾乎如出一轍。
為了保存肉類,歐洲人也發明了腌制、發酵工藝。他們和中國人一樣,吃腌肉的機會比新鮮肉類更多:對比薩拉米腸與中式臘腸、伊比利亞火腿與金華火腿的工藝,就能找出其中端倪。
谷物方面,中國有黃河流域原產的黍米和長江流域原產的稻米,它們位列五谷之首,“吃飯”是最樸實最基礎的飲食;歐洲緯度較高,小麥種植更普遍,以小麥磨粉發酵烘焙占據主流,但當時的面包絕不是今天吃到的那種蓬松爽口、奶香四溢的樣子,發酵技術不達標、沒有奢侈的雞蛋和牛奶加入,更別提各類香料——應該更近似中亞和新疆的馕。
馕在波斯語里,也確實就是面包的意思。
v
總之,黑死病之前,濃郁的奶酪、葡萄酒、牛羊排、各種烘焙點心在歐洲也是稀罕物。當時歐洲人的飲食結構,與今天的中國極其相似。
但一切,被一場名為“卡法戰役”的意外打破。
?卡法城復原圖
No.2 貳
卡法城位于今天的烏克蘭境內。當時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金帳汗國與威尼斯共和國的邊境,也是黑海區域的核心港口城市。
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堂兄拔都侵略北亞和東歐時建立。遺傳了祖先們的暴戾和貪婪,金帳汗國的統治者們從未停歇對周邊富庶地區的劫掠。很不幸,當時依靠海洋貿易大發橫財的威尼斯,正是歐洲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1346年,金帳汗國的蒙古軍隊大舉進攻卡法城,久攻不下之際,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體用投石機拋入城內。這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細菌戰案例。
鼠疫這種由鼠科動物傳播的疾病原產中亞,在金帳汗國出現病例之前的歷史已不可考,大概率與蒙古人糟糕的衛生習慣和茹毛飲血的飲食特征有關。但在地廣人稀的、還經歷過蒙古人屠殺的中北亞,傳染病遇到了最大的天敵:隔離。所以只能稱為病例,而非疫情。
然而,把鼠疫患者尸體拋入繁華的港口,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卡法城內的軍民發現,陸續有人出現和拋入尸體一樣的癥狀:皮膚上出現大量黑斑,滲出血液和濃汁,高燒不退、精神錯亂,發病四十八小時內,在痛苦中死去。所以,人們將它稱為“黑死病”。
?手指末端壞死和出血,壞疽
篤信天主教的民眾們崩潰了,認為這是“神罰”。很快城門失守,經歷了蒙古人的第二輪洗劫和屠殺。
最可怕的是,威尼斯商人們看到“神罰”后,慌慌張張地攜帶金銀細軟,逃回意大利本土。當時,他們并不知道“潛伏期”這個醫學名詞。
恐怖的黑死病,就此在整個歐洲鋪開。
疾病流傳范圍越廣,就越與人口的流動和世界的溝通相關:所有的疫情,莫不如此。
No.3 叁
和中國人面對疫情會慌不擇路,找一些平時少見、不吃的東西,比如雙黃連、板藍根來應急一樣,還沒有誕生現代醫學的歐洲,也有這樣的習慣。
1348年,黑死病途經西西里、熱那亞,到達當時教皇國的首都,也是整個天主教區的中心城市:羅馬。這讓整個歐洲騷亂起來。
?十五世紀木刻版畫:
一名外科醫生用刺血針切開鼠疫患者的腋下淋巴結
人們開始尋找治病方法,想出了大便涂抹腫塊、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前等等方法。當時的歐洲,最少見、最難得吃到的奢侈品是蔗糖。
這種由阿拉伯人發明的調味品,進入歐洲時間并不長,人們的制作技術尚不成熟。且生產蔗糖的需要用到甘蔗,在緯度較高的歐洲,很少有適宜種植的地區。
對于一般人而言,就算沒有理論支撐,蔗糖也可以用來治病,因為蔗糖是如此的潔白、甘甜和昂貴。為此,醫學家們追溯阿拉伯的醫學理論來提供佐證,當時意大利醫學中心薩萊諾醫學院在醫書中這樣寫:“蔗糖對于熱病、咳嗽、胸悶、嘴唇干裂、胃病具有療效?!?/p>
在可怕的黑死病面前,終于出現了救命稻草。歐洲人像玩命一樣地囤積蔗糖,并加入到各種食物中,以花式吃法來進食。后來,意大利語中,形容人們陷入手足無措的絕望境地時,還會說這樣的歇后語:“就像一家沒有砂糖的藥店?!?/strong>
今天在歐洲能吃到各種甜到發齁的馬卡龍、松餅、杏仁糖和布丁,其實都是黑死病推動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歐洲人來說,其中還包含了“養生”的含義,這與很多中國人吃蛇膽、狗鞭、蝙蝠是一樣的。哪怕現代醫學誕生后,這種飲食慣性依然存在。
歐美今天努力推崇的“低糖飲食”,本質上就是與民族的飲食慣性對抗。
No.4 肆
1349年,黑死病經由巴黎,傳到了倫敦。
正經歷百年戰爭的英法兩國,因為暴虐的疫情不得不暫時休戰。但英格蘭北方的世仇蘇格蘭王國,卻盯上了黑死病陰影下虛弱的英格蘭。他們大舉入侵,要“一口氣殺光遭受上帝懲罰的英格蘭人”。
蘇格蘭人的美夢沒做多久,就被英格蘭反戈一擊,而且因為入侵,蘇格蘭的士兵們也染上了黑死病毒。
蘇格蘭人不知道的是,蔓延了兩年多的疫情,已經在英格蘭的小部分地區得到了控制。法王斐利六世死于黑死病,但英王愛德華三世和大部分王室成員卻幸免于難。顯然,當時的人們,還不懂得傳染病毒毒性的迭代消減效應。
人們開始相信,英國王室少吃、多餐,崇尚下午茶的習慣有利于身體健康;而熱愛美食的法國王室追捧高脂肪含量的肉類,對防病沒有好處。
其實,同時代的中國貴族,也是一天吃多頓的,并不是為了健康,只是食物多到吃不完的而已。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人類文明社會一天吃三頓飯,加一頓下午茶的開端。五百年后,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東方大門的時候,明治維新中的日本和北洋運動中的中國,也先后拋棄了一天兩頓飯的習慣,開始全民日常三餐。
?《新京報》明治維新150周年“對視”周刊
同時,多吃蔬菜,以輕油低脂高纖作為健康飲食標準的西方飲食觀,也從此時開始醞釀流變。今天歐美人動輒大嚼生鮮蔬菜,連高熱量的漢堡都要加一片生菜葉的“習慣動作”,與之不無關系。
No.5 伍
1349年底到1350年初,黑死病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傳到了東歐的盡頭:俄羅斯北部。
整個歐洲全面淪陷。到這年為止,已經有2500萬人因之喪生。
農耕時代大量人口死亡,就意味著大量耕地變成荒地。很多女人和小孩被迫參加勞動,社會物資極度匱乏,物價開始飆升,勞工工資也大幅度上漲。很多封建主因雇不起勞工而破產,被迫出租土地,由勞工自主耕種,并大幅度降低租稅,并要求只用繳納固定的貨幣地租。
這種背景下,大量耕地被改為需要人力較少的牧場:活下來的人處在了有利地位,生產出更多可供家畜食用的飼料,而非人食用的谷物。
由此,肉類、奶類、蛋類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不再是貴族的專享。正是從黑死病開始,歐洲人的蛋白質攝入量開始大幅領先以谷類為主食的東方,這對于體格的增長,或許和智力的進化,都是有影響的。
?意大利托斯卡納,大片良田用于牧草和葡萄種植
今天到歐洲,各種奶酪制品、肉制品鋪滿超市柜臺,讓東方人常常懷疑他們是不是“奶酪當飯吃”。事實上,這與牧業的興盛、乳制品的供大于求有直接關系。
與此同時,葡萄這種原產自西亞,耐干旱、不需要過多人力栽培的植物也被大量種植。這讓原本主要作為宗教儀式用品的葡萄酒,變成了平民百姓日常飲料。歐美國家號稱源遠流長的葡萄酒文化,到此時才真正成為主流。
事實上,如果當時歐洲的進程和中國歷史一樣,反復經歷戰爭災荒-重建的過程,也許黑死病幾十年后,農業人口又將溢出,回到谷食為主的社會環境。
但幸運的是,幾十年后,大航海時代來了。
No.6 陸
也是在1349年到1350年期間,黑死病傳播到了西歐盡頭的西班牙。全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因之斃命。
薄伽丘在《十日談》里這樣描述過當時的慘狀:“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習俗,要求葬在祖塋里面,情形更加嚴重。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起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后來的尸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就像堆積在船艙里的貨物一樣,這些尸體,給層層疊疊地放在坑里,只蓋著一層薄薄的泥土,直到整個坑都裝滿了,方才用土封起來。”
?《十日談》插圖
歐洲人千年來賴以為生的信仰崩塌了,原本救世度民的教堂,連死人都埋不下,平時頭戴圣光的神職人員也陸續病倒。人們開始反思,上帝怎能救人?后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這種批判教皇,重拾古希臘、古羅馬先哲光輝的主導思想下誕生。
這讓神職人員深感壓力——人口本來就減少了,又有很多人放棄了信仰,那么傳教,去更遠、更廣大的地方傳教,成了剛需。
與此同時,東方香料在熏蒸封閉環境、消毒的作用被凸顯出來。馬可波羅筆下“黃金滿地,香料成噸”的神秘東方天堂已經變成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不得不去探索的區域。但當時強大的、看似不可戰勝阿拉伯人和蒙古人霸占了歐洲通往東方的道路。大海,成為歐洲人前往東方的唯一希望。
?中世紀鼠疫流行時的醫生裝束:鐵嘴載著香草,以凈化空氣
黑死病疫情歸于平淡的一百年后,一個名叫哥倫布的人出生在當年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熱那亞。他成年后,又從西班牙出海,最終到達了一個名叫美洲的地方。
原產于美洲的花生、玉米、向日葵,是種植最廣的油料作物。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動物油脂成本高,大豆、油菜、芝麻等舊大陸植物油脂產量低的狀況。歐美人能放肆地炸雞,中國人能暢快地爆炒肉絲,都是拜植物油成本直線下降所賜。
原產于美洲的土豆、番薯,則作為畝產最高的主食,讓水稻和小麥等植物種子難望其項背。中國康乾年間人口大增長,與它們的傳入息息相關。
原產于美洲的辣椒,則開拓了調味品的新時代。它經由歐洲傳到東非和印度,然后又通過泰國傳到中國的四川和云南,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西南的口味和飲食習慣,最終成為中餐的底色之一。
歸根結底,飲食發展的契機大航海,與黑死病有著不可忽視的因果關系。
-END-
瘟疫是與整個人類歷史相伴共生的災難,但換個角度理解,它其實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推手。
面對代代更新的細菌病毒,人的認知當然是有限的。鼠疫過去后,梅毒、天花會出現,戰勝了梅毒、天花,又有艾滋和冠狀病毒。
但它們對于社會的正面作用,卻能從過往的歷史中窺見脈絡。固步自封,以老祖宗的瑰寶為榮,終將被時代淘汰;而擁抱瘟疫帶來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迭代,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成長的階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