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都現場】《何處惹塵埃——小樓畫隱》在北京錦都藝術中心開幕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是著名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先生在為袁小樓老師藝術所作的評論文章中引用的一首溫庭筠的《菩薩蠻》,精辟地描繪了袁老師藝術的境界和魅力。
2022年4月16日下午15:00,《何處惹塵埃——小樓畫隱》展在北京錦都藝術中心正式拉開帷幕,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臨時取消了展覽開幕活動,但作為展覽開幕的重頭戲,“袁小樓藝術學術研討會”如期閉門舉行。此次展覽由北京錦都藝術中心主辦,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榮劍先生策展,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先生任學術主持,著名藝術批評家楊衛先生、夏可君先生和高嶺先生出任學術支持團隊,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支持,北京億森圣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贊助。本展覽是袁老師今年六月在澳門的個人大展前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學術性展覽,展出其近五年創作的16件代表畫作。
袁小樓又名孔治超,20 世紀 70 年代生人,祖籍山東省曲阜市,孔子第75代傳人,現居北京,任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文史研究員、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理事長/藝術創新實驗室主任。
袁小樓出生于寧夏,對于賀蘭山巖畫的童年記憶一直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應,無論游學于法國斯特拉斯堡還是生活在北京,他記憶中的那層底色,就是被時間的風沙都無法抹去的巖畫印痕。那遠古的人性面對生死的不確定性,而把永恒的幻象銘記下來的銘記,也塑造了袁小樓的繪畫記憶與文化夢想,他自覺承擔了來自于文化的召喚與使命,似乎自己就是被古老的文明選中,來傳承那輝煌的過往,并且走向世界傳遞給世界。
袁小樓的創作過程,近似于一個新材料的實驗發明過程。他從西域洞窟壁畫獲得重大啟示——古代畫匠運用自然礦物質繪出的畫卷,歷經千年而依然光彩奪目。繪畫的生命力是由材料構造的,這不僅是藝術方法,何嘗不是藝術觀念?!正是基于材料革新對于繪畫的意義,袁小樓通過長時間的摸索,發明了一種水融性油彩、巖彩和墨的混合顏料,并以此為基礎顏料,根據作品創作需要加入珍珠粉、各色瑪瑙(紅碧玉,紫瑪瑙等)、綠松石、朱砂、沉香、青金石、桃花石、昆侖玉、意大利紫銅、銀和赤金、紫金、泥金、云母等不同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后而成為他獨有的繪畫顏料,這種新顏料在保留蒼茫底色時,模擬時間積淀的包漿質感,但又具有當代繪畫材質肌理的獨特表現力,礦物質粉的細膩與金銀粉顆粒完好融合起來,帶給繪畫從未有過的精神色調與深度觸感,走進了繪畫藝術創作的“物質化與化物質”境界。他發明的這種新繪畫顏料完全可能成為一個在材料和工藝性上申請專利的新顏料和新畫種,為中國當代繪畫藝術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創造一片新的視覺天地!
袁小樓老師的畫不拘題材,各種人物、佛像、風景和具象、意向、抽象都有,路子很廣,看他的人物畫有種奇怪的感覺,又高古又現代,又具體又朦朧,既非抽象又非具象,好像不停地在消解,時時會隱于無形,又好像不斷地在生成,時時會從畫布上凸顯出來。他發明和使用的新顏料使得畫面一直帶有一種黃土地的微茫色調,似乎就是塵埃的顆粒之凝結,保持土黃與虛薄的氣息,這是尊重時間的哲學,尊重神性的退場,尊重大地的記憶,而在他發明的基礎顏料中加入的各種金銀色等閃光材料的視覺效果,在畫面上形成了迷人的對比張力,古老的佛像與仕女,似乎重新發出灼熱的光芒,熠熠生輝。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藝術委員會主任徐里先生在為袁小樓藝術撰文中評價道:他的繪畫看似在似與不似之間,將自然直觀生動、色彩豐富細膩和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他不拘于傳統繪畫秩序,打破習慣,摒棄技術,把東西方不同的藝術語境、不同類型的繪畫形式、不同的材質互相碰撞。觀其作品,色彩張揚,畫風粗獷厚重,直接或間接地重現了藝術的純粹性,朦朧或強勁的創造沖動背后,包含著他對傳統繪畫秩序的挑戰。袁小樓的繪畫不僅有遠古巖畫的拙樸線條,更有上古文明的內核且以巖彩為創作元素。其繪畫既顯古代痕跡,又具現代張力,有很明確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向往。這些都讓小樓的繪畫充滿神秘的力量感、生活的味道和流暢的氣息。不斷顛覆、否定自己,這種藝術形態包含的正是袁小樓整個人生狀態,也就形成了他特定的藝術語言!
在展覽現場舉行的“袁小樓藝術學術研討會”,聚集了一批中國著名的藝術批評大咖與會。研討會由本展覽的學術主持人王魯湘先生主持,參加研討會的嘉賓有:本展覽策展人、著名藝術批評家榮劍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賈方舟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鄧平祥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藝術批評家王端廷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徐虹女士,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中央美術院教授王春辰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國藝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著名藝術批評家高嶺先生,著名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國龍先生,著名電影評論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先生。與會嘉賓們圍繞著袁小樓藝術創作的藝術特點和精神內涵、人生經歷和創作歷程、新發明的顏料及其藝術價值、創作技法和表現形式、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和點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尤其是對袁小樓發明的新顏料及其在當代繪畫領域的應用推廣前景,嘉賓們各敘己見,進行了熱烈的探討甚至爭論,提出了成為一種新繪畫顏料和新畫種的可能性。
其中展覽的學術主持人王魯湘評價道:我個人認為小樓的畫游走在巖彩和馬賽克之間,是一種在材料和工藝性上可以申請專利的新畫種。小樓的畫吸引人們的地方,絕不止于材料的新奇與畫風的新穎,它有一種五代花間詞的香艷,李商隱詩的夢幻迷離,還有就是我前面說的,成住消解之后的壞空,那種殘損的頹廢的末世的情調,像黑洞一樣吸引人們去往幽暗的深淵窺視。
展覽的策展人榮劍先生評價道:袁小樓的繪畫因為引入了其獨創的材質而具有觀念與方法的雙重創新,這是現代藝術材料革命的意義所在。新材料構成的新的繪畫元素塑造出獨特的繪畫效果,這是藝術語言革新的指向所在。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和批評家們之所以對袁小樓的繪畫形成了一個共識:畫隱,就在于獨特的繪畫材質所形成的小樓風格的美學境界,是獨一無二的!
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國藝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先生評價道:袁小樓的繪畫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形式創新;一個是材料拓展。而這兩個因素又相互促進,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從前后左右兩個方面不斷向前延伸,促成了袁小樓繪畫的探索軌跡,也形成了他的風格特征。袁小樓執著于語言的探索與材料的拓展,與觀念藝術的呈現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屬于觀念藝術的范疇,抑或可以說是他將歷史的滄桑感與人間的煙火氣,引向了某種觀念性的表達。
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評價道:我們在他的繪畫上總是看到一層被時間打上昏黃蒼茫的色調,一種深入時間肌理的雕塑感,宛若沙雕一般,這是小樓自覺承擔了來自于文化的召喚與使命,似乎自己就是被古老的文明選中,來傳承那輝煌的過往,并且傳遞給世界。小樓的繪畫,一方面看起來色彩如此低調,幾乎是退回到那世界的微茫之中,畫面到處是斑駁的顆粒,似乎隨時會剝落下來,會分解;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形象上的神圣佛像還是節氣的美麗花卉,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堅定,閃爍出耀眼的熒光,小樓以自己的方式把錦灰堆的現代性審美發揮到了極致。
著名藝術批評家高嶺先生評價道:這是一批以信仰、仁愛等個人心性以及圍繞著它們的傳說為主題的作品。這批作品,把我們從那些奉行藝術再現現實社會和自我情感宣泄或者杜撰出抽象空洞的形式符號的創作定勢中,拉回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回歸到支撐我們內心世界的情感之愛和信仰之神。這些作品在提醒我們,面對時代的挑戰和困境,我們在殫精竭慮、傾盡全力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像古人圣賢所告誡的那樣,超出三界之外,從思維和精神的源頭出發來反思和檢視自我,是否應該在異常中保持平常,在浪濤中尋找潛流,于有常中見無常,于凡塵里著大隱。
錦都藝術將擇期在公眾號上專文發表此次“袁小樓藝術學術研討會”全部與會批評家精彩的發言摘要,以供大家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袁小樓老師獨創的繪畫材料和技法、作品精神內涵和價值、作品的藝術鑒賞和意義等方面的藝術情況。
本次展覽將展至2022年5月12日(周二至周日10:00--17:00),歡迎大家到場觀賞,觀賞感受袁小樓老師用其獨創的新顏料所營造的一方視覺新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