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結束后,人們對于生習慣和工作態度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的上海是我同學夢寐以求的地方,家在哈爾濱的她。不顧家人的勸阻,也不在乎男朋友跟她分手,她都毅然決然等大學畢業,一人孤身來到上海。因為這是她夢想開始的時候。
為了來到上海,她四處投遞簡歷,就是希望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可是繁華的世界,外表看似美好,但是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1個月的時間她投遞上百家的簡歷,最終被一家企業錄取,當運營助理。每個月8000元的工資。
8000元的工資,對于剛畢業的我們,實際上已經是非常高的了??墒?,那個地方卻是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方。上海的物價,不是每一個光有夢想的人,就可以支付起的。
上海周邊租一間房子大約給2000元左右,要是離公司近一點最起碼也要3000元以上。一個女生人生地不熟,在上海郊區租了一間小房子,房租2000元。每天5點30起床,趕地鐵上班,一切的辛苦就為了自己可以留在上海。
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萬家燈火,有一盞燈是為自己而亮。
但是天不隨人愿,一場疫情,徹底擊敗了我的同學。
公司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流,沒有辦法在開展下去。我同學就這樣被迫離職,且每個月還需要負擔高昂的房租。這次她真的挺不住了,決定離開這里,換一個地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外地人員離開上海,換一個地方尋找自己的夢想
上海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地方,只要你足夠能力,足夠能發現商機,那么你在上海一定能賺到錢。但是上海也是一個高消費的地方,同樣的東西在上海都會比其他地方貴上2~3倍。
很多外地人,來到上海就是為了來賺錢的,希望辛苦一年,等過年的時候可以往家里面多拿一點錢。能讓家人穿上新衣服,孩子能上得起學,老人能看得起病。
但是這次疫情,導致長時間的停產停工,大家的積蓄都沒有了,沒有辦法支撐以后的生活了。外地人突然發現自己打拼不動了。對這個陌生的城市,感到前所未有的疏離感,也就是人們逃離上海的開始。
因為心中懷有夢想,那么,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也可以去追尋光芒。但是光芒散盡,家才是自己的歸屬。
本地人會養成囤糧食、囤菜的習慣
網上曾經有一段調侃上海的話。
孫子:爺爺你為什么這么愛囤菜呢?
爺爺:孫子,你不知道,爺爺年輕的時候,在咱們國家GDP最高的城市,差一點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
這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但也從側面說明,經歷過疫情的人,會對食物特別的敏感。
對于很多人而言,囤積糧食就代表沒有安全感,足夠的食物,會讓自己感覺更加安全。上海過去因為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幾乎沒有人會特意囤積糧食的,但是疫情過后,人們都會條件反射的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囤積食物了。
點外賣的人越來越少,自己做飯的人也越來越多。
長時間的疫情,也鍛煉了大家的廚藝。畢竟特殊時期,也不能點外賣。只能自己做點東西吃,從一開始堅持吃速食產品,到后來自己嘗試做面包糕點等。
大家也慢慢發現做飯的樂趣,原來做飯沒有自己想的那么難,原來柴米油鹽才是生活。
每個人好像都按下暫停鍵,慢慢感受現在的生活,發現原來慢下來也有慢下來的感受。每個人也通過不斷跟視頻學習做菜,飯做得也不錯。
大家都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等疫情結束點外賣的人也會變少啦。
改變購物模式,社區團購成為主流
社區團購買菜,解決了很多人買菜難的問題。不僅日常蔬菜水果可以團購,生活用品也可以團購。小到抽紙大到電視冰箱,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渠道,有穩定的供應商也有完善的供應鏈,最主要的是客源也非常穩定,而且消費水平也比較高。
團長完全可以等疫情結束,多找一些供應商,然后自己賺中間差價,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對金錢的概念發生轉變
疫情對公司的影響也非常大,很多公司沒有辦法發薪水,很多人在疫情期間都是吃老本的。這個時候過得好不好,完全要看過去賺多少錢。
所以疫情結束,大家會降低消費欲望,開始瘋狂地攢錢。除了食物可以帶給自己安全感,實際上錢也可以帶給自己很大的安全感。
最后,希望疫情趕快結束,每個人的生活,可以回歸正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