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或許不是少數民族,也不一定來自同一個城市,甚至是不同國籍,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潮汕人”。
在廣東,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潮汕人。這個群體的身上被貼了太多太多的標簽,有事實,有贊譽,也有偏見······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先來了解潮汕這片特別的土地。
初識“潮汕”
潮汕位于粵東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與臺灣對望,是北回歸線與中國大陸海岸線唯一交匯的地方。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氣候宜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潮州府轄“潮州八邑”,分別為:海陽,潮陽,饒平,澄海,普寧,揭陽,惠來,豐順。如今的潮汕地區既為潮州古八邑,因此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上的潮汕地區,主要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而廣義上的潮汕地區,則還包括了汕尾市。
而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覺得潮汕人特別多的原因,3個甚至4個城市的人口加起來,戶籍人口接近1500萬,自然顯多。
潮汕原來不叫“潮汕”
潮汕在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時期),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時期)等。
當然這里的潮州并不僅僅指今天的潮州市,而是整個潮汕地區。古為閩越地,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汕一帶歸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朝置揭陽戍,隸屬南海郡。
由此可見,潮汕最早的名稱是“揭陽”。但是這個揭陽也不是今天的揭陽市,而是包括整個潮汕地區。
秦漢之后,至晉朝年間,潮汕地區郡治又歷經多次變更,分別改稱:潮陽、義安郡。
至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簽訂,增設潮州、臺南為通商口岸。也是在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汕頭正式拉開了百年商埠的序幕。
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就連遠在大洋彼岸的恩格斯也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可見汕頭埠地位已可與廣州港相提并論。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由此潮汕一詞開始傳播。
“潮汕”行政區曾短暫存在過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原汕頭市政廳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這是在潮汕歷史上,“潮汕”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名稱。但“潮汕”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名稱,僅存在了短短六七年時間。
1956年至1983年,汕尾曾劃歸汕頭地區管轄。這是汕尾與潮汕在行政區劃上唯一的交集,只存在短短的25年時間。也就是這25年的小插曲,令潮汕地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圖為汕尾白沙灣
熠熠生輝的“潮汕文化”
盡管潮汕地區的面積只有10000多平方公里,約為全國面積的1/1000,廣東的1/18,但它卻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區域。
今天的潮汕地區山與海,組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
北部,鳳凰山區,有千米以上的山峰12座,其中鳳凰烏髻,海拔1498米,是潮汕第一高峰。第二高峰烏崠山海拔1391米,這里有著“南國第一天池”的鳳凰天池。
在這片山區內,生活著廣東的少數民族畬族,同時也是粵東珍稀名茶——鳳凰單叢茶的產地。
東北面,犁頭崠山地,是福建與廣東的分界,也叫閩粵邊境山區。其中北部三饒,也就是茂芝盆地,是客家居住區,屹立著600余座客家土樓,它們大小不一、造型多樣、建筑考究,構成了饒北客家地區的一大特色。在這些土樓中,以道韻樓、潤豐樓、南陽樓、鎮福樓、新彩樓、八角樓、泰華樓最為出名。
王十朋曾贊道:“天下大旱,此處半收;天下大亂,此處無憂”。
西北面,斜臥著蓮花山脈;西南面則是南陽山——大南山區。
除了山地外,區域內還有兩片花崗巖高丘——小北山和桑浦山。東南面是中國南海。
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在韓江三角洲南端三江入海。
區域的中部,則是廣袤的平原,由于區域內的平原面積比例較高,達40%,所以人們習慣上將這片區域稱為潮汕平原。
說完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我們來說一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距今8000年前,潮汕大地就有先民再次居住。6000多年前,陳橋人就在潮汕海濱從事漁獵生活。先秦時期,閩越族在這里繁衍生息。
閩越,遠古時期的部落
但那時的住民,還不是今天的“潮汕人”。那么,潮汕人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與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移民有關。
從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及至唐末五代的戰亂,最后是宋室南遷,都引發了大規模的移民潮。
莆田是宋末抗元最慘烈的地區,明代有倭寇肆虐,曾兩度被屠城,很多莆田先民踏上逃亡之路。他們“舉室南遷”踏上潮汕大地,成批的新移民帶來了比土著更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他們遷入后具有一定的強勢,從而得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保持原來的生活習俗,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征,潮汕民俗也遺留了很多中原古俗。潮語的“時年八節”,是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這正是古代中原習俗的延續。
宗族觀念特別強
歷史上的“舉家(家族)南遷”,是造成今天潮汕地區宗族意識特別強的原因之一,在今天的潮汕鄉村,不少人還喜歡,在自家建房的門楣上,題上家族的堂號(也叫郡望)來表明其家族的根源。
在潮汕地區,祠堂更是極為常見,各大姓氏的宗祠都保存較好,有些還保存著初建時的格局。有曾設立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李厝祠,有被汕頭市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辛氏大公祠,有“忠貞”牌匾的陸氏家廟······
圖為李厝祠
特殊的海洋文化,孕育了潮汕人敢于拼搏、闖蕩天下的開拓精神。也將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人們,緊緊聯系在一起——家己人。這種同源同文化形成的團結,讓出門在外的潮汕人,擰成一股繩,互相幫扶。
發現城市之美團隊組織文字采編團隊和紀錄片攝制組,實地走讀潮汕地區,以第三者的視角,通過采訪、交流,系統收集和發掘潮汕地區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用時尚的表達風格,創作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
我們在潮州,或坐上一輛隨處可見的人力三輪車,環城漫游,或走在一坊一故事的牌坊街,看著老潮州、品著潮州工夫茶、聽著潮劇,腳步在這樣的慢時光里不自覺停駐。
或坐下來聽當地潮人講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千年古寺開元寺的故事,聽男女老少像念順口溜一樣地念“潮州八景”的名稱。用快門不斷記取著大大小小祠堂廟宇間那精美絕倫的潮州嵌瓷、富麗堂皇的金溪木雕,感受龍飛鳳舞的潮繡、麥稈畫,品嘗當地獨具特色的潮州菜、名小吃······才成書《發現城市之美·潮州》,讓我們一同走進潮州,了解潮州千年古城的風采。
我們在汕頭,感受著汕頭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和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這里有跨越溫帶和亞熱帶的北回歸線標志塔,擁有優質海灣的“東方威尼斯”南澳島,媲美荷蘭風光的果老山,代表一個時代記憶的外馬路,烙上開埠記憶的海關鐘樓,充滿異國情調的小公園······
更有至今仍代代相傳的澄海燈謎、潮陽英歌、中秋燒塔等形式多樣的民間風俗······《發現城市之美·汕頭》,我們力求展現汕頭這座內涵豐厚的城市其古今相融、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以及兼容并取的城市氣質,讓我們一同走進汕頭,感受汕頭之美。
我們在揭陽,從秋陽杲杲到寒冬臘月的兩個多月時間里,走遍了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及其所轄的鄉鎮村,524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都留下了我們探尋揭陽原生態文化的足跡。
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實地考察、拍攝,把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瑰寶——歷史建筑、老手藝、老味道、宗族祠堂等個性鮮明的文化烙印一一打撈、整理、留存,在這里我們體會到揭陽各地歷史的深邃與久遠,感受潮汕文化的厚重與樸實。
歷經五個月的伏案疾書,才得以成書《發現城市之美·揭陽》,讓我們一同感受揭陽歷史、禮俗、建筑、民藝、食物的豐富多彩,認識揭陽,了解揭陽,感受揭陽之美。
我們在汕尾,從海豐到汕尾,從陸豐到陸河,我們走過崎嶇小路,流連于尋常巷陌,足跡遍及田間和灘涂,近十個月的走讀與采訪,我們深為海陸豐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所震撼,這是海陸豐人世世代代共同創造的財富!
每個眷戀故土的人都想更多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海陸豐的每一寸山水,每一個典故、每一個風俗、每一碗美食······都是歷久彌香的陳年美酒。但愿這本《發現城市之美·汕尾》能帶給讀者更全面地發現、感受、認同汕尾之美。
這四本書都凝聚了我們的心血,當然更多地方的原生態文化內容歡迎持續關注我們,關注原生態文化,發現城市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