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弘揚與傳承偉大的革命精神,走訪紅色革命老區,是當今很多中國人正在做的事情,更是眾多革命后代一直在做的事情。比如說毛主席的后人們,每年的清明節或是重要紀念日都要回韶山祭祖,以示對毛主席的緬懷以及對毛主席思想的傳承。
他們的每一次到來,對于韶山人民來說都是驕傲與自豪,自然對他們也是相當的歡迎。然而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毛主席的小女兒李訥卻一直不敢回鄉,這也給她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直到1984年,她才第一次回韶山。睹物思情,是什么讓她跪地痛哭?
01
毛主席自年輕時代離開家鄉去長沙求學,此后回鄉的次數屈指可數。剛剛走上革命道路的時候,他雖數次返回湖南主持工農運動,但每一次都是行色匆匆,在韶山逗留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韶山的鄉親們卻對他印象深刻。因他每一次回去都是為了發動鄉親們一起干革命,呼吁他們站起來反抗剝削階級的壓迫。
1927年夏,毛主席告別故鄉的親人參與領導秋收起義,自此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回去。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與未來,他忘我的工作與付出,不計個人的犧牲與痛苦,終于帶領黨和人民軍隊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政權與武裝力量。直到建國后的第十年,毛主席才第一次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韶山。他的子女中,李敏與李訥都是在延安出生的,一直沒有機會回去。
02
李訥雖然一直生活在毛主席身邊,但是也沒有去過韶山。從延安到北京,她一直跟隨著父母,但內心深處卻知道自己的根在韶山。因為,毛主席是個非常留戀故鄉的人,他給女兒講了很多韶山的故事。建國以后,每次有從韶山過去看望毛主席的“家里人”,毛主席一家總是熱情的款待大家,走的時候還要送上禮物,甚至幫鄉親們買好車票。
毛主席對家鄉以及家鄉人民的這種深厚感情,也感染著子女們。李訥從小就體弱多病,曾有一次病情較重,恍惚中一直想要去韶山看看。得知女兒的心愿后,毛主席并沒有馬上答應,而是囑咐她要好好養病,將來有機會了再去。讓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毛主席一直沒有機會帶著兒女們一起榮歸故里。
03
李訥直到30歲才結婚,且這段婚姻存續時間較短,匆匆結束時身邊還帶著年幼的孩子。受到動亂時局的影響,她不但失去了工作,還因為母親江青的關系,始終覺得自己抬不起頭。為此,她帶著兒子艱難生活,即使有再多的苦楚也從不向組織請求幫助,一心致力于撰寫與毛主席有關的革命著作。越是了解父親,她越是渴望回到韶山。
直到1984年,她重新開始了一段新的感情,在丈夫王景清的陪伴下實現了夙愿。王景清退休前曾在云南軍區工作,是軍區的參謀長,以他的身份去韶山必然會受到當地管理部門的接待,而主角李訥則以陪同人員的身份跟在眾人身后。當一行人走進毛主席的故居,看到屋里擺放著的農具,她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雙手一一拂過它們,眼含淚光。
04
眾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前面的王景清身上,雖然對衣著樸素的李訥有些好奇,但也沒人過多的關注。毛主席是偉大的領袖,中國人民對他的敬仰之情滔滔不絕,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革命看到和毛主席有關的事物難免有些激動,都在情理當中。直到一行人來到了曬谷坪。這里是毛主席少年時期曾勞作過的地方,聽著工作人員的解說,李訥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悲戚的痛哭聲驚動了周圍人,走在前面的人轉頭看去,她就跪在這片田里,手心向下,手指深深插在了泥土中------王景清第一個走過去安撫她,隨后向當地的接待同志介紹她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兒李訥!
震驚過后,大家全都圍上來向她噓寒問暖。以寬廣的胸懷溫暖了她自責已久的心,也解開了她多年以來的心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