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
年少時讀三國,愛的是江湖氣勢,追的是英雄主義
年長時聊三國,追的是信念,信的是品格
在《聊出來的三國》這本書里,作者鋒云帶著我們親臨三國聊天現場,觀布局縱橫,聽奇計良謀,贊忠心赤膽,笑癡心妄想…很難想象,一場聊天竟然改變了當下,定格了歷史。
作者獨特的歷史解讀視角,能讓我們跳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加真實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并與我們自身產生聯系,從這些大人物身上汲取可學習的品格行為。
好比被羅貫中帶偏、被誤解最深的周瑜。
他在《三國演義》里是一位長得不錯、但小肚雞腸的人,不僅賠了夫人又折兵,小說里還安排諸葛亮氣他三次,把他活活氣死,還誕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現實中,周瑜是官二代官三代,典型高富帥,與孫策親近得如一對孿生兄弟,擔任中護軍,領江夏太守,承擔了防御和進攻荊州等重任。
孫策遇刺時,周瑜遠在荊、吳邊界,孫策只能托孤張昭,但周瑜與孫權的聊天中,完整地勾勒了周瑜的形象,也在提醒我們,小說雖有趣,不要忘了正視正史。
第一件事,建安七年九月,曹操要求孫權把兒子送到朝廷當人質。
群臣議論紛錯,一時拿不定主意的孫權,和周瑜、孫權母親開了個小灶會議。會議上,周瑜分析了目前吳國的優勢,堅決反對送子入質曹府,最后他還給孫權吃了顆定心丸,「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第二件事,建安十三年十月,曹操派人送來一封信,要孫權投降。
惹得「抗曹派」周瑜非常不爽,但是孫權問他意見時,他也很會揣度君王的心思。先夸一夸孫權的神武雄才,再分析曹軍的弊端,最后總結一句,「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又給孫權吃了顆定心丸。
據記載,在孫權面前,周瑜還夸下海口,「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面對曹軍的十萬軍馬,周瑜和黃蓋聯手,一個詐降,一個主攻,將曹軍打得落花流水,逼得曹操只能從華容道撤退。
這次「赤壁之戰」讓曹操見識到了周瑜的厲害,他評價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第三件事,曹操派蔣干勸降周瑜,劉備不顧反對踏上求“荊”之路
赤壁之戰后不久,曹操派出明示蔣干,去會會周瑜,看能不能將他拉攏到曹府。周瑜調侃他,「我雖然沒有樂師孽、曠那樣的本事,能夠聽出弦外之音,但對于曲中的意思還是明白的」,就這樣把這位舊時好友打發了。
面對劉備這抄近道的行為,主戰派周瑜沒有「賠了夫人又折兵」。其一,他建議孫權借劉備來京的機會,把劉備軟禁起來,給他備幾個美人,讓他玩物喪志;其二,他建議孫權派自己和孫瑜去「取蜀而并魯」。
然而,周瑜在打仗時留下的病根,已經深深摧殘著他的身體,在回駐地江陵的途中,周瑜突然發病,不久后逝世。宏圖還未施展手腳,「人生有死,修命短矣,成不足惜,但恨徽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臨終前還向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
緊接著,我們聊一聊被魯肅看不起,周瑜「主戰派」后繼者—武將呂蒙。
他從小就不愛讀書,莽夫一個,但驍勇善戰,在魯肅單刀會關羽時,他帶領二萬人馬強奪荊南三部,打得劉備措手不及。
《聊出來的三國》里提到,有一天,孫權把呂蒙、蔣欽叫到身邊,讓他們多讀讀書,學學文。一開始呂蒙還很抗拒,回了句,“在軍中長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
孫權聽了后,沒有生氣,以自己為鑒,現身說法,還親自給他們指定了閱讀書目。
其實,作為一名武將,如果呂蒙執意不讀書,表示對讀書不感興趣,孫權也不會強人所難。但是他愿意試一試,也敢正視自己的短板,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品格。
也正因為多讀書,多思考,才有后來呂蒙魯肅相見的「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呂蒙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把郝普忽悠得團團轉。且在占據了關羽的江陵后的一系列安撫人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撫慰將士家屬、不搶百姓一針一線、不拿府庫中財寶等等,都可以看出他的深思熟慮與大局觀。
呂蒙的死,三國志記載,「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三國演義》里把呂蒙的死,描繪得繪聲繪色,被關羽附身、被孫權毒死…要是這樣的話,那郭嘉、周瑜的死也可以陰謀論化,小說的情節,我們笑一笑即可。
《聊出來的三國》把第二篇給了司馬家族,我也想跟你們聊一聊我喜歡的司馬懿。
其一,司馬懿的情緒管理
曹操在位時,將司馬懿壓得死死的,好不容易送走了曹操,沒想到曹丕也是個狠角色,依舊被壓得死死的,如書中總結,「曹家最信任的還是曹家人,軍事大權始終掌握在曹家人手中,曹真重點應對蜀漢,曹休重點應對東吳,以此確保曹魏江山社稷安穩」。
司馬懿打了勝仗,不居功不自傲,甚至被貶回家鄉后,還教導自己孩子忍辱負重方成大器。
當他加入對蜀作戰,歷史性與諸葛亮相遇時,很快做出論斷,“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諸葛亮被司馬懿看穿了作戰攻略,面對司馬懿的「欲擒故縱」策略,他也不慌,想了一個激將法,給司馬懿送來一套女人的服裝首飾,言下之意,說他扭扭捏捏,像個女人一樣。
皇上不急太監急,曹軍眾將覺得臉上無光,司馬懿倒是看得開,怎么罵都無所謂。只是為了做做樣子,立刻上表向魏明帝請戰,兩人按照之前談好的作戰策略,下了死命令,「堅決不出戰」。這不,原本想著速戰速決的諸葛亮,因為糧食儲存問題,只能退兵了。
其二,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魏明帝去世后,司馬懿再次被托孤,這次托孤的對象是8歲的太子曹方。一開始是曹爽和司馬懿兩人聯手合作,后來為了削弱司馬懿的力量,給他升職,升他為太傅,其他職務也沒有免,典型的明升暗降。
正始二年夏,孫權攻魏,被朝廷邊緣化的司馬懿,以絕不能「邊城受敵而安坐廟堂」的理由,請求率軍迎戰,不僅打了漂亮的仗,還開發了農田水利工程建筑,贏得了軍心民心。
深謀遠慮的他,沒有沾沾自喜,后來又借著愛妻的離世,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說自己生病了,不適合參與政事。
一向多疑的曹家人-曹爽,自然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特地派親信李勝去探病。沒想到,司馬懿這次把戲做得特別足,假裝中風且半身不遂,記憶衰退且神智不清,暗地里卻仍掌握軍事指揮權,聚齊了魏國人才,并州刺史孫禮、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仆王觀、陳群之子陳泰、荀彧之子荀顗等高門子弟…
曾國藩曾說:“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可以至大。”人生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遇逆境時要學會等待,同時不忘增值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后發制人,好比司馬懿一般,后面殺得曹爽措手不及。
其三,司馬懿的長壽
在曹操、曹丕、曹睿,以及和他實力相當的魏國功臣,如王朗、華歆、陳群,曹真、曹休等都一個個死去的時候,司馬懿還相當硬朗,直至后來,在魏國朝堂上,元老級的重臣就只剩下他一個了。
除了魏國將領外,吳國經過孫權的洗禮,沒有能戰之兵,諸葛亮也走在司馬懿前頭。對比三國時期「天妒英才」的才子將十,司馬懿享年73歲,已經是非常長壽的了。總而言之,比他活得長壽的沒他厲害,比他厲害的沒他活得久。
平日里注重強身健體,被貶時不灰心喪氣,復出后很快進入狀態征戰沙場,也不會因為挫敗、被穿小鞋、被排擠等負面情緒影響,情緒穩定值非常高,即使在高強大的工作氛圍中,仍精神氣爽,越挫越勇,老當益壯。
誅殺曹爽三族后,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獨享朝政。在司馬懿逝世13年后,他的孫子司馬炎正式代魏建立晉朝,一統天下,合并三家。
總結
在《聊出來的三國》這本書里,作者通過聊天的方式,幫我們梳理了三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以獨創的歷史視角,降低讀者的閱讀門檻,深入淺出,讀來酣暢淋漓。除此之外,還給了我們不少與人溝通的錦囊,「如果不知道怎么聊天,或者聊了半天也聊不出一片天,不妨讀讀這套書,聽聽高手們都是怎么聊天的」。
我是@二狗和奶牛,愛讀書的90后姑娘,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