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不少村民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只有出外打工,才是掙錢的最好出路,不過,在皖西南山區(qū)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可不這樣想,大山里的村子,在家的村民不多,不少田地無人耕種,他們卻從中發(fā)現(xiàn)了“商機”,夫妻倆隱居深山,并且一干就是數(shù)年,稱比外出打工強。
有人說,商機無處不在,即使是在大山里,也是這樣。這位大哥姓劉,前些年,劉大哥看到不少城里人特別喜歡農(nóng)村種植的蔬菜,認為吃著健康,尤其是高山蔬菜,即使價格貴也絲毫不在乎,于是萌生了種植蔬菜的念頭,決定做別人需求的生意。
說干就干,他和妻子商量后,在大山里租了15畝田地,搭建起大棚。剛開始,有村民勸大哥,附近村民很少有賣蔬菜的,即使有,收入也不高,干這一行會不會虧本?讓大哥謹慎一點,三思而后行,別虧了,不值得。然而,大哥有自己的想法,他決定“試一把”,他堅信,只是掙錢多少的問題,絕對不會虧本。
大哥是這樣想的,15畝田地看起來是不少,不過,租金一年只要幾千元錢,做工全部是自己和妻子兩個人,除了大棚和種子等成本外,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其它開支,不管怎么算也不會虧本。大哥以前也在外地打過工,但早已厭倦了那樣的生活,所以下定了種菜的決心。
大哥出生在山區(qū),有過種植莊稼的經(jīng)歷,他自己耕地,然后種植不同季節(jié)的蔬菜,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常年有活干,也滿足城里顧客對不同季節(jié)蔬菜的需求,另外,不需要請任何幫工。對于大哥在山里種植蔬菜,村里一些老年人不理解,都說他是敢吃螃蟹的人。
大棚內的溫度較高,搭建大棚的目的是為了讓蔬菜長得更快,他常年栽種“早季蔬菜”,譬如,別人家種植的黃瓜、辣椒苗還沒長多高,而他種植的黃瓜、辣椒就能采摘了,很多人稱大哥做的是新鮮事,種植的菜是“新鮮蔬菜”。正是因為這一點,給他增加了不少收入。
原來,等村民種植的黃瓜、辣椒采摘時,價格就便宜了,而大哥采摘蔬菜時由于時間較早,那個時候別的人家沒有,價格自然高,是平常價格的3倍,甚至5倍以上,關鍵是,還有不少人搶著買。
為了賣蔬菜,大哥購買了雙排座小貨車,每天下午采摘蔬菜,第二天早上送進城,有固定的銷售地點,基本上10點前就回來了。而妻子則天天打理菜園,兩人分工明確,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收入當然比打工強,關鍵是有了自己的客戶和資源。”大哥這樣說。
只不過,在蔬菜采摘的旺季,夫妻二人天天都要為采收和銷售而忙碌,沒有一天休息時間。他們在菜園搭建了板房,吃在菜園,住在菜園,不過,這個時候也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天天都有不錯的收入,還有,都是現(xiàn)錢,從來沒有人購買蔬菜賒賬的。
大山里的年輕夫妻,干村里同齡人不干的活兒,不少人看到后,都說夫妻倆能吃苦,有干勁,其實,在他們勤勞干活的背后,有不錯的收入在支撐著。“能掙錢,能不努力干嗎?!”大哥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