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幾乎天天都在聊俄烏沖突,文學界有個看法是“要了解俄國和俄國人民,陀氏的書被認為是這方面最好的材料”。
要談陀氏的作品,必須先談談他的一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1821年,父親是醫生,有6個子女,他是次子。父親喪妻之后就從醫院退職,肆意縱情酒色,殘暴虐待農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部隊待了四年,以中尉軍銜退役,1845年發表第一部小說《窮人》,獲得好評。
1849年是他的轉折點,他參與激進革命青年小組活動,被捕并宣判死刑,執行槍決的前夕突然接到沙皇的赦令,改為四年苦役并貶為士兵。劇變造成兩名囚犯從此精神錯亂,而他在四年苦役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積累了很多素材。
▲ 苦役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病逝后,他與速記員安娜結婚。安娜崇拜他,對他無限忠誠,給了他一個真正的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妻子安娜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嗜賭如命、對妻子不忠、很難相處,屠格涅夫說他是“我生平遇到的基督徒中最邪惡的一個”,終年不足六十周歲。
他的人生復雜而矛盾,他的作品亦如是。他筆下的重要人物基本都有分裂人格,“革命者”基本都是虛無主義者;他擁戴沙皇,是君主主義者;他信仰基督教,卻惡習難除。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氏的最后一部作品,本來打算寫兩部分,為阿遼沙立傳:第一部分寫他的青年時代,第二部分寫他如何歷練、實現理想。可惜,陀氏寫完第一部分就病逝了。
“作品展示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體現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藝術成就。”
宮崎駿說陀氏的文字太殘酷,看不下去;村上春樹卻推崇備至:“身為作家的目標就是寫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作品。”村上春樹甚至說:“世界上其實只有兩類人,一類是通讀過《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人,還有一類就是尚未通讀過這部作品的人。”
我覺得陀氏的小說很“易讀”,文字流暢、情節跌宕,擅長刻畫人物心理。我并不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很不輕松”,但確實需要耐性。
《卡拉馬佐夫兄弟》從弒父案帶出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事件,人物輪番登場,表情動作對白都充滿戲劇化。
全書都在叩問一個主題: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世界就是魔鬼的鬧劇。善與惡的斗爭,就是上帝與魔鬼的惡斗,最終勝利是誰?
▲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并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
卡拉馬佐夫一家
卡拉馬佐夫一家挺“奇葩”的,我慢慢說。
父親老卡拉馬佐夫毫無責任心,是“人渣”之中的戰斗機。他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聰明漂亮、嫁妝豐厚,生下兒子米嘉(俄國名字又長又難記,這是呢稱,下同)。第二任妻子是將軍夫人的女仆,他貪圖少女的美色而迎娶,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伊萬和阿遼沙。
他貪財、好色,只顧自己夜夜笙歌,把兒子拋到九霄云外,可想而知三個兒子的成長有多坎坷。
▲ 芭蕾舞《卡拉馬佐夫兄弟》
米嘉先由仆人照料,再到堂舅,輾轉不同的人照料。他在中學沒讀完就進了軍校,大肆吃喝玩樂,是個浪蕩子。
伊萬和阿遼沙比較幸運,母親死后,將軍夫人接走了他們,得到較好的照顧。
伊萬學習很好,是崇尚科學的無神論者。父親與大兒子勢成水火,和二兒子反而合得來。
阿遼沙早早就有一顆仁愛之心,二十歲去了修道院,是佐西馬長老的入室弟子。
老卡拉馬佐夫還有個私生子叫斯乜爾加科夫,和仆人住在一起。老卡拉馬佐夫送他去莫斯科學藝,回來做了廚子,做的飯菜很對胃口。
老卡拉馬佐夫認為任何女人都有“妙不可言的東西”,“只要善于發現”。他決心把放蕩生活進行到底,活得越久,越需要錢。他曾向阿遼沙坦白,他不會留錢給兒子。
眼下我畢竟還算個男子,才五十五歲,但我還想再充當二十年男子。要知道,我老了以后,模樣兒就會變得討厭;將來她們不會自愿上我這兒來,那時我就用得著錢了。所以現在我要盡量攢錢,越多越好,完全是為我自己。
▲ 《卡拉馬佐夫兄弟》電影(1969年)
一堆“三角關系”
小說里面一堆“三角關系”,我繼續說。
- 父親、大兒子、女人
老卡拉馬佐夫和米嘉都迷戀上同一個女人:格露莘卡。父子為了格露莘卡爭風吃醋,矛盾逐漸激發。
▲ 芭蕾舞《卡拉馬佐夫兄弟》
- 大哥與未婚妻、二哥
米嘉的未婚妻叫卡捷琳娜,是上校的女兒、又美又有錢。然而,米嘉卻迷上了格露莘卡。他知道伊萬喜歡卡捷琳娜,覺得自己配不上卡捷琳娜,想把未婚妻讓給伊萬。
伊萬其實深愛卡捷琳娜,他卻認為卡捷琳娜把他留在身邊是為了報復米嘉。
卡捷琳娜宣稱絕不離開米嘉,直到伊萬在法庭上發瘋,她才知道伊萬對她有多寶貴,以致她轉為指證米嘉來拯救伊萬,此乃后話。
▲ 《卡拉馬佐夫兄弟》插圖,作者伊利亞·格拉祖諾夫。
- 大哥、女人與舊情人
格露莘卡十七歲愛上了一個波蘭軍官,軍官拋棄她去結婚成家了。格露莘卡痛不欲生,企圖輕生,被老商人薩姆索諾夫救了,也就是人盡皆知的老相好。老商人教她理財、做生意,她攢下不少資產。
五年來,她一直難忘舊情。后來,軍官寫信給她,說妻子死了,想見她。原來,軍官丟了飯碗,他聽說格露莘卡有錢就回來找她了。
此時,格露莘卡才看清波蘭人的真面目,她悔不當初。她本來把卡拉馬佐夫父子當猴耍,最后卻愛上了米嘉。
▲ 《卡拉馬佐夫兄弟》電視劇(2009年)
撲朔迷離的兇殺案
說完一堆“三角關系”,再來看轟動全俄國的“弒父案”。
一個月前,米嘉把父親揍了。伊萬對這場鬧劇深惡痛絕,“一條爬蟲吃掉另一條爬蟲,兩個惡棍都該下地獄!”
米嘉到處說父親侵吞母親留給他的遺產,揚言要殺了父親。當父親橫死在家,很多證據指向米嘉行兇。米嘉說那晚見到父親探頭到窗外,他殺心起了,但一瞬間心底的惡魔被打敗了。
“不是我干的!這命案不是我干的!我沒有殺我的父親!……我想殺他,但是沒有下手!不是我干的!”
米嘉最終被陪審團認定有罪。
▲ 芭蕾舞《卡拉馬佐夫兄弟》
小說圍繞血案的發生、審訊、庭審開展,最后也揭曉了真正的兇手:斯乜爾加科夫。
斯乜爾加科夫是惡魔的化身,他生性孤僻,性格陰沉,從小就虐貓,還教唆小孩去虐狗。他有癲癇癥,不定時發作。他很想有一筆錢,去莫斯科開一家餐廳兼咖啡館。他精心策劃了這一切:殺死老爺、取走三千盧布、把罪名推到大少爺身上,自己假裝癲癇發作。
伊萬一直以為米嘉是兇手,開庭前一晚從斯乜爾加科夫口中得知真相,大受震撼。
斯乜爾加科夫說這是遵照伊萬的指示,“您是主謀,我不過是您的一名走卒、您的忠實仆人”。他強調“盡管人是我殺的。您才是貨真價實的兇手!”,還把三千盧布交給伊萬。
“這錢我完全不需要了,”斯乜爾加科夫一甩手說,他的聲音發顫。“原先有過這樣的想法,以為有了這些錢可以去莫斯科,甚至去國外開始新的生活,這種夢想確實有過,主要是受了‘無所不可’的影響。您教我的這個道理完全正確,當時您對我說過許多這樣的話:既然沒有永恒的上帝,也就沒有任何道德可言,那還要道德做什么?我就是這樣想的。”
當晚,斯乜爾加科夫上吊自殺了。
后來,伊萬在法庭上發瘋了,九個月后死于肺癆。
▲ 《卡拉馬佐夫兄弟》插圖,作者伊利亞·格拉祖諾夫。
“卡拉馬佐夫力量”
卡拉馬佐夫幾乎成為一個形容詞,代表一股原始狂暴的力量:放縱不羈、無所不可。
父親心術不正,玩世不恭。他不僅不管兒子,還算計兒子,只要自己活得瀟灑自在,哪管死后洪水泛濫。
米嘉喜歡享樂但不貪婪,他的性格大起大落,“有著貨真價實的高尚,也有著貨真價實的卑鄙”。
伊萬和阿遼沙都想逃脫“卡拉馬佐夫的家族詛咒”,他們走上了不同的路。
伊萬有著耀眼的學歷和出眾的智慧,但他沒有信仰,也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不信有上帝、不信靈魂不滅、他認為基督的博愛是不可能實現的。
談到人的殘暴時往往稱之為‘獸行’,但這對于獸類是極不公平和帶侮辱性的:獸類絕對不可能像人那樣殘忍,獸類的殘忍不可能那樣高明,那樣藝術……我想,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么是人創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樣造出了魔鬼。
伊萬認為,世上僅有三種力量可以征服人的良心:奇跡、秘密和權威。
既然是秘密,我們也有權利宣講秘密,教導他們說,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心作出的自由判斷,也不是愛,而是他們必須盲目服從甚至違心地服從的秘密。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糾正你的作為,把它們建立在奇跡、秘密和權威之上。人們大為高興,因為他們又被當作羊群領著走了。
伊萬向斯乜爾加科夫灌輸“無所不可”的思想,也說過卡拉馬佐夫式的下流力量就是沉湎酒色,把靈魂扼殺在腐化墮落之中。
某種程度來說,斯乜爾加科夫的“榜樣”有兩個:老卡拉馬佐夫的實際行動、伊萬的思想影響,為此造成“弒父”悲劇。
沒有信仰的伊萬和斯乜爾加科夫,不約而同走向了毀滅。與此相反的是,阿遼沙虔誠、溫順,天資聰穎、心地善良,他堅定不移地信仰上帝,“信者得救”。
小說設置巧妙,通過阿遼沙在修道院的見聞、伊萬的觀點、長老的教導,穿插大量的宗教思想。尤其是阿遼沙整理的佐西馬長老的談話內容,猶如在宣講福音。
▲ Georgy Pozhedaev 為《卡拉馬佐夫兄弟》繪制的插圖。
信者得救?
小說有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佐西馬長老晚上離世,死訊迅速傳開,第二天很多人前往修道院吊唁,畢竟長老在大家心中是個大圣人。沒想到,長老的遺體很快發出腐臭,這件事像丑聞一樣傳開了。
于是這個消息迅速傳遍整個隱修所和來訪的朝拜者;馬上又滲入修道院,令所有的修士大惑不解;最后在極短時間內到達城里,在所有的城里人——包括信神的和不信神的市民——中間掀起軒然大波。不信者興高采烈,而信者中間居然有人比不信者更加高興,因為“人們愛看正人君子墮落和出丑”——這是已故的長老本人在一次訓示中說的。
阿遼沙很愛長老,這件事對他沖擊很大。
他滿心指望應該被尊奉為全世界最高表率的那個人,非但沒有獲得他當之無愧的榮耀,反而一下子被推倒,出了丑。為什么?是誰判定的?誰能作出這樣的裁決?——這問題深深刺傷了他缺乏經驗的童貞之心。一位至圣至賢的圣賢竟遭到無法與他相比的一群淺薄、糊涂的庸人這般惡意嘲弄,他怎能不感到侮辱,怎能不激起他一腔怨憤?
▲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手稿。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心的奧秘”,設置不同生存困境來考驗人性,他似乎找到了一條出路:用愛來洗滌罪名,用信仰來救贖人生。這就是出路嗎?
魯迅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是幸福的,醒來之后找不到出路是痛苦的。卡拉馬佐夫三兄弟,象征著人的肉體、理性和精神,上帝和魔鬼為爭奪他們的靈魂而廝殺。這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所有人都卷入這起兇殺案。
弗洛伊德認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豐富的人格中,可分出四個方面: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神經癥者、道德家和罪人。從文學上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擁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哲學性。
他挖掘復雜的人性,逼視人性的陰暗面。
他洞見人類的罪惡,也深知人性的脆弱。
人的內心,就像永不止息的戰場。每人心中都藏著魔鬼,上帝和魔鬼就在那里搏斗。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