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平定遼東
第一節:初次交鋒
曹叡自從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接班成為魏國皇帝到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在這八年時間里,他勤奮工作,多次擊退吳蜀攻伐,為魏國做了很多事情。在曹叡看來,他已經履行了一個帝王的義務,所以他必須行使一個帝王的權利——享受奢侈的生活。
從義務與權利方面來看,曹叡這么做似乎也能說得過去。畢竟他當皇帝這些年來,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天下還沒有統一,吳蜀兩國還在虎視眈眈著魏國,曹叡卻不思進取,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來,確實是不應該的。
三十出頭的曹叡,雖然年紀不大,但他有感于“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所以他干脆不再理會身后事了。于是曹叡不再作伐蜀或圖吳之念,只想安安靜靜的過一個帝王的美好生活。但是卻有人不讓他安心享受生活,制造麻煩來打擾他。這個人就是公孫淵。
公孫淵并不是什么善茬兒,這位老兄自從篡奪了其叔父公孫恭的權位成為遼東地區的最高領導人后,就日益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公孫淵掌權后,為了擺脫魏國而自立門戶,他曾經遣使出使吳國,表示愿意向孫權稱藩,希望得到吳國的支持。于是孫權滿心歡喜同意了公孫淵的稱藩請求,遣使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出使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考慮到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結交東吳而遭到曹魏討伐,所以決定把吳國出賣了——誘斬吳使轉而向魏國稱藩。這件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個商業詐騙案——甲方(公孫淵)耍手段騙取乙方(孫權)的信任,進而卷走乙方的資產。公孫淵不僅侵占了孫權的財物,而且把吳使人頭當作投名狀向魏國示好。關于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前文已經詳細寫過了。
孫權在外交上一向圓滑變通,晚年卻被公孫淵當猴子來耍了。由此可見,公孫淵是一個善于忽悠、背信棄義、唯利是圖、見風使舵的小人。
有一句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然,公孫淵投靠魏國后,并沒有因此而改變他的本性。不久之后,公孫淵就與魏國鬧翻了。
【初次交手】
曹叡接到公孫淵的稱藩請求后,決定遣使出使遼東冊封他為樂浪公,官拜持節的大司馬。
雖然曹叡沒有敕封公孫淵為燕王,派出的外交團也沒有孫權那么高規格,但大司馬這個官位已經是魏國最高級別的官位了。在名義上來說,公孫淵可謂位極人臣。按理來說,公孫淵沒有無理取鬧的理由。可是這位老兄偏偏在冊封儀式上搞事,直接惹怒了魏國。
曹叡為了表彰公孫淵向朝廷稱臣,派遣使者傅容、聶夔前往遼東冊封他為樂浪公。傅容、聶夔奉命出使遼東,大家心里都很高興,以為這是趟美差——認為公孫淵會賞賜他們不少遼東特產(比如人參)。但誰想到這趟公差竟然差點讓他們丟了小命!
原來公孫淵派往洛陽的計吏完成公事回來后,跑去公孫淵辦公室向主人匯報自己打探來的小道消息,說道:“魏國外交團中有一位名叫左駿伯的人,他力大無窮,并不是普通人。”言外之意即是說曹叡派人來敕封是假的,實則是派大力士來擒拿公孫淵。
公孫淵聽了手下馬仔的這番話,也不動腦筋思考一下:在遼東這塊地盤上,誰敢對他不利?
于是公孫淵信以為真,大為恐懼,懷疑曹叡不安好心,派人來遼東抓他。心生疑慮的公孫淵馬上率領大批全副武裝的士兵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用武力震懾魏國特使。然后公孫淵讓穿著鎧甲的士兵擺成軍陣迎接他們,才大搖大擺出來會見使者。在見會面上,公孫淵多次找碴,不僅對魏國使者大為不敬,還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惡語相向。公孫淵這一系列騷操作,無疑是當眾向魏國使者表明——我的地盤我做主,老子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魏國外交團本以為公孫淵能夠以上賓之禮款待他們,回去還會送他們禮品,誰想到作為天朝使者的他們,竟然受到這樣的待遇!
傅容、聶夔等人受此大辱,回到洛陽后馬上面圣,詳細向曹叡說明此事。這些人作為一個大國的外交人才,個個口才了得,估計他們還會添油加醋描述公孫淵的各種不堪之處,把對方說成一個腦后有反骨的十惡不赦之徒。
自然不用多說,曹叡聽了使者們的匯報后很生氣。公孫淵當眾羞辱魏國特使,就相當于羞辱曹叡本人。作為一個大國皇帝,竟然被自己的臣子羞辱(公孫淵名義上是曹叡的臣下),天底下有這樣的事情嗎?
通過這次外交風波后,曹叡下定決心,乘公孫淵羽翼未豐之時除掉他,免得以后發生大禍亂。于是曹叡下詔給荊州刺史毌丘儉,將他的職務調任為幽州刺史,加封度遼將軍,并讓他持有朝廷符節,兼任護烏桓校尉。
從這番人事調動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曹叡已經對公孫淵動真格了。幽州是魏國最靠近遼東地區的一個大州,而護烏桓校尉則是專門管理幽燕一帶蠻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武官。曹叡讓毌丘儉擔任幽州刺史,兼任護烏桓校尉,等于是說把北方的軍政事務交給他來處理了。其用意不言而喻。
當然,公孫淵并不是一個傻子,這個帶著強烈政治意味的人事任命,他還是看得出來曹叡的用意。于是公孫淵做好開戰的準備,下令部隊緊密注意魏國邊界軍隊的動態。
毌丘儉接到曹叡的調任書后,揣摩圣意,知道皇帝是要對遼東用兵了。于是他果斷上疏伐遼,提出詳細的伐遼方案,并且說道:“陛下繼位以來,沒有做出什么值得史書記載的業績。目前吳蜀兩國憑借天險抗衡大魏,短時間內是不能平定它們的。不如我們姑且用國中閑置的兵力,前去征伐公孫淵,解決掉遼東割據問題。”
毌丘儉有一定的謀略和才干,他初次參與邊疆事務,信心很足,認為自己有能力干掉公孫淵。
光祿大夫衛臻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對皇帝說道:“毌丘儉所說的都是戰國時代使用的瑣屑的計謀,并非成王業者應該做的大事。吳國連年興兵進犯邊境,而我國仍舊按兵不動,休養將士,沒有尋找機會討伐他們,實在是因為老百姓疲憊勞累的緣故。況且公孫淵從小生長在海上,其家族對遼東的統治已歷三代,他們對外安撫少數民族部落,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而毌丘儉卻想率領一支偏軍長驅直入遼東,一蹴而就解決掉割據已久的公孫淵,這是不現實的的事情。毌丘儉的設想太狂妄了,希望陛下不要批準他的方案。”
衛臻認為公孫家族三代經營遼東,根深蒂固,公孫淵實力雄厚,而毌丘儉率領一支偏軍深入敵境不是一個好策略,其計劃太過冒險,故堅決反對。
但是曹叡并沒有認為毌丘儉的想法有什么不好。想當年,他的祖父曹操也是率領一支軍隊就敢深入敵境征伐烏桓,斬首單于大勝而歸!但曹叡忽視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毌丘儉并不是曹操,曹操能做到的事情毌丘儉不一定能做得到的。
就這樣,曹叡同意毌丘儉伐遼方案,允許他可以對公孫淵用兵。
毌丘儉得到皇帝的批準后,馬上率領幽州諸軍到達襄平(今遼寧遼陽),駐扎在遼隧伺機伐遼。幽燕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的頭頭腦腦們看見魏軍到來,自忖公孫淵不是魏國的對手,便紛紛望風而降。右北平烏桓單于寇婁敦、遼西烏桓都督率領眾王護留等人歸順毌丘儉,以前追隨袁尚逃奔遼東的五千多人殘余部隊,也在其頭領的率領歸降魏國政府軍。為了表示誠意,寇婁敦派遣弟弟阿羅槃等人趕赴洛陽,上朝進貢。當然,對于這樣識時務者,曹叡還是很大方的,下詔加封二十多名歸順的首領為侯、王等爵位,又賞賜給他們車馬錦緞等物作為慰勞品。曹叡此舉無疑向他們表明——只要跟著政府的政策走,政府是不會虧待你們的!
毌丘儉看見自己剛都督幽州,就有這么大的震懾力,其自信心爆棚,認為公孫淵也不過是一個紙老虎,一戰就可以干掉他的!
于是毌丘儉帶著皇帝的印信詔書,派人前去征召公孫淵,美其名曰是叫他回京述職。當然,這個沒有技術含量的詭計被公孫淵識破了。
你毌丘儉都帶兵在我的家門口揚武耀威了,還想叫我去自投羅網,你想得美啊!
公孫淵得知魏國準備對他動手的消息后,馬上下令部隊在遼隧攔截毌丘儉,阻止魏軍進入遼東。
就這樣,雙方發生交戰。
雖然毌丘儉以后成長為一個名將,但他的軍事能力相比較于曹操,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的。這一次毌丘儉草率出兵,過分看低公孫淵的實力,果然不出衛臻所料,魏軍作戰失利。
這時候又恰逢老天下雨,大雨連綿十日不停,遼水大漲,魏軍前進不能,只能撤退了。于是毌丘儉在作戰失利后,率軍退回右北平郡。
【公孫淵稱王】
毌丘儉討伐受阻撤軍后,公孫淵更加得意了,認為魏軍的戰斗力也不過是如此。此時的雙方已經撕破了臉皮,公孫淵不必再遮掩自己的野心了。于是公孫淵宣布脫離魏國的管治,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設置文武百官。公孫淵模仿魏國的官制與機構,幾乎全部照抄魏廷的配置。當然,公孫淵知道他這么做會招來魏國的報復的。所以他得趕時間擴大自己的實力,做好各項防備工作,防御魏國再次討伐他。
公孫淵稱王建國后,遣使持符節去拜訪鄰居——鮮卑單于,要求雙方建立外交關系。在公孫淵使者的一番忽悠之下,鮮卑單于同意公孫淵的請求。于是公孫淵授予鮮卑單于印綬,給邊疆少數民族的酋長渠帥們加封晉爵,誘導鮮卑部族侵擾魏國北方邊境。公孫淵是一個玩弄詐術的高手,他善于煽動不明真相的人起來鬧事。一時之間,公孫淵聲勢大振,形成內外呼應之勢。
曹叡看見公孫淵公然背叛魏國,不禁勃然大怒。為了瓦解公孫淵的勢力,魏國朝廷發布通告,宣布遼東地區的軍隊將領、地方官吏以及士民百姓,凡是受到公孫淵脅迫而不能向朝廷投降者,魏國均寬大赦免其罪。換言之,這條通告的內容即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
為了從海上出兵配合討伐公孫淵,曹叡下詔命令青、兗、幽、冀四州大量建造海船,各地緊急集結軍隊待命,打算從海陸兩路進攻遼東。就在曹叡磨刀霍霍之時,魏國軍隊卻騰不出手來征伐公孫淵,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魏國北方發生大水災了。
按照史料的記載,估計這是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水災——冀、兗、徐、豫四州都發生洪水,許多民房被淹沒了。這是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半個魏國都浸泡在洪水之中。面對這場無妄之災,曹叡命令地方做好抗洪救災工作,許多官兵也響應中央號召投身于抗洪搶險的浪潮之中,盡全力減小損失。與此同時,曹叡還派侍御史作為特使巡視災區,對于洪水中幸存的災民以及由于水災失去財產無法生活的難民,都給予照顧。中央特使所到之處,皆命令當地官吏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三國志?明帝紀》)。
在這種情況之下,魏國征伐遼東之事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后,魏國從水災中恢復了元氣,可以對遼東用兵了。
一場決定了公孫淵命運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商量對策】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洛陽。
此時洛陽春寒料峭,樹椏上微露出嫩芽,顯示出倔強的生命。大地并沒有回暖,天氣中似乎還帶有蕭殺的氣息。
在這樣的季節中,曹叡召見了司馬懿商議征伐遼東之事。
當時司馬懿鎮守長安,他接到曹叡的圣旨后就預測到皇帝即將委派他擔任主帥出征遼東,所以他立即從長安趕回洛陽面圣。
曹叡看著風塵仆仆趕回洛陽的司馬懿,有點感動地說道:“原本不值得勞煩你,但此事一定得取勝,所以就要煩擾你了。公孫淵知道你率領大軍去討伐他,你揣測一下,他將會用什么對策來對付你?”
曹叡日理萬機,近年來又酒色過度,這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他臉色蒼白,氣色不是很好,但是他對遼東叛亂之事特別重視,所以顧不得寒冷的天氣,決然征調司馬懿回洛陽當面詢問該事的解決辦法。
司馬懿答道:“公孫淵提前棄城逃走,這是上計。他占據遼水抗拒我們大軍,這是次計。他坐守襄平負隅頑抗,那他就要當我的俘虜了。”
曹叡又問:“在這三條對策之中,你估計公孫淵會采用哪種對策?”
司馬懿答道:“只有聰明人能夠正確估量彼此的實力,對時局進行全面的評估。提前棄城逃走,這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肯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糧草不能持久,所以他先在遼水憑借地理優勢抗拒,等到他看見戰況不利后再退守襄平,妄想憑借堅城負隅頑抗我們大軍。”
司馬懿的分析是正確的。公孫淵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他不可能采取上計放棄他既得利益——放棄遼東而逃離他的老巢。曹叡聽見司馬懿這么說,放心了,知道他有把握干掉公孫淵的。
于是曹叡又問道:“這次平定遼東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司馬懿屈指一算,有信心地答道:“大軍去征伐遼東的路上需要花費一百天,消滅公孫淵需要花費一百天,凱旋歸來的路上又需要花費一百天,中途需要用六十天來休整。這樣計算的話,用一年時間就足夠平定遼東了。”
司馬懿并不是數學家,他之所以能夠如此精準計算出整個戰役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基于他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對公孫淵的全面了解。事實將會證明,司馬懿是有搞數學研究的天分的,戰爭的進程竟然如他預測的一模一樣。
曹叡聽見司馬懿說用一年時間就足以搞定公孫淵,擺平遼東割據問題,覺得很滿意。于是曹叡又問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搞定公孫淵?
司馬懿伸出四根手指,答道:“四萬。”
當然,對于這個兵力要求,曹叡是沒有意見的。此時西線戰事已經暫停了,魏國暫時不需要把主力部隊投放在西線戰區防御蜀國入寇,所以魏國可以騰出足夠的兵力去對付公孫淵。
不過魏國群臣都以為出動四萬兵馬過多,軍費開支以及后勤糧草都難以維持。在眾人看來,司馬懿的軍事水平很高,他可以效仿當年武皇帝(曹操)襲擊烏桓的做法,只需要率領一支精銳的輕裝部隊襲擊遼東就可以將公孫淵斬首了。在眾人的劇本中,司馬懿就是當年的曹操,公孫淵就是當年的蹋頓,司馬懿只需要奔襲遼東就可以一戰搞定公孫淵。
說實在話,如今的公孫淵遠非昔日的單于蹋頓所能比較的。公孫家族割據遼東五十年,歷經三代,根深蒂固,已然成為了一支不容忽視的割據勢力。遼東在公孫家族的統治之下,民心歸附,公孫淵統治根基是很穩固的。再說司馬懿想復制當年曹操的軍事奇跡,是很難辦得到的。因為公孫淵公開叛亂,他早就做好了防備工作,重兵布防在沿途的城池要隘之處攔截魏軍,而當年曹操襲擊烏桓,單于蹋頓幾乎是蒙在鼓里的,被曹操從后腦勺子打了一記悶棍,才一擊斃命的。當時公孫淵兵強馬壯,手握數萬精銳部隊,嚴陣以待魏軍。而魏軍想憑借一戰就消滅掉公孫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曹叡雖然沒有親自當主帥去前線打仗,但他從小聽過祖父曹操講過許多戰例,知道冒險的軍事行動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能不得已而為之。就是當年曹操冒險千里奔襲烏桓,他事后想起來還會心有余悸!所以曹叡很明白其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性,這次遠征遼東是一定務要成功的,所以不能采用眾人的建議。于是曹叡力排眾議,堅持說道:“漫長的四千里軍事征伐,雖然說可以用奇兵奔襲遼東,出其不意以奇制勝,但畢竟還是要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后盾。這次遠征遼東,出兵四萬并不為多,所以我們不應過于計較軍費開支的多少。”
在曹叡看來,公孫淵就像一顆毒瘤盤踞在魏國北方,必須除之而后快,所以要不計成本搞定公孫淵,不能因為節省軍費而讓伐遼之事出現任何差錯。
當然,曹魏集團家大業大,它是有經濟實力支撐得起這種規模的戰事。
通過曹叡的一番解釋,群臣對于動用四萬兵馬遠征遼東沒有什么異議了。不過散騎常侍何曾認為四千余里遠征遼東,為了以防意外,應當給司馬懿派遣監軍或副將同行。
其實這個提議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涉遠征伐,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如果主帥陣亡,可以由監軍或副將指揮軍隊,避免遠征大軍因群龍無首而全軍潰散;二、司馬懿手握重兵,率領大軍遠征,為了防止他在外作亂,應該派人監視他。
其實曹叡是明白何曾的意思的,但考慮再三后,并沒有接受這個提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司馬懿是魏國最有把握平定遼東的人!此時張遼、曹休、曹真、張郃等名將已經謝幕了,魏國能搞定公孫淵的最佳人選就是司馬懿了。
試想一下:如果曹叡給司馬懿配備監軍的話,司馬懿很有可能會認為皇帝是防備他的。這樣的話,司馬懿有可能不會出力出工快速平定遼東。
曹叡把四萬大軍交給司馬懿,讓他獨立全權負責伐遼事宜,顯示了自己對司馬懿的足夠信任和器重。
就這樣,司馬懿擔任伐遼大軍的主帥,率領麾下的牛金、胡遵等部共計四萬人馬從京師出發。
到了出征那一天,曹叡親率百官為司馬懿送行,一直送到西明門才返回。同時曹叡下詔給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其兒子司馬師,叮囑他們代表自己為司馬懿送行到溫縣才能返回洛陽。河內郡溫縣是司馬懿的故鄉,所以曹叡敕令河內郡自太守以下的公務員都要去拜會司馬懿。這些地方官帶著皇帝賞賜的谷帛牛酒前來慰問司馬懿,向老人家致以親切的問候,這讓司馬懿有一種錦衣還鄉的自豪感。
對于皇帝的貼心安排,司馬懿是很感動的。司馬懿自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曹操使用強制手段征召踏入仕途后,離開故鄉已經整整三十年了。對于故鄉的一草一木,司馬懿感覺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遲暮之年的司馬懿,見到父老鄉親們,不勝唏噓感慨!借助這次路過故鄉的機會,司馬懿設宴招待父老故舊們。在宴會上,司馬懿觸景生情,悵然有感,吟唱了一首詩: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出兵平叛得勝還軍途中,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設宴招待父老鄉親們,有感而作一首《大風歌》,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而如今,司馬懿回鄉的情況與劉邦有點類似,他奉命討伐叛逆,即將前往遼東,為國家掃清反動勢力。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他與當年的劉邦感情是有點相似的,他們都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經歷換來了如今的榮華富貴,而各方敵對勢力又伺機而動,動搖著國家的統治根基。
皇帝交給我的重任,我將會不負眾望去完成的!
須發皓白的司馬懿,揚起自信的頭顱,一雙鷹眼犀利地望著北方,對三軍眾將士大喊一聲:出征!
請看下一節:出征遼東
本文節選自:“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