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瓊山區古村落這兩塊“神道碑”,紀念北宋吳氏渡瓊始祖后裔,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兩個孩子的思念,也揭開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溫情故事。然而,這兩塊碑卻猶如歷史風塵掩蓋的滄海遺珠,陌于鄉野,沉寂百年。
驅車抵達云龍鎮后,沿著云美路東行數里,演豐河畔有座綠樹成蔭,地勢起伏,良田沃土,村屋錯落的古村落。這便是我今天探訪的目的地,博洽村。
博洽村,也稱博合村,當地方言音同“北合”,得名于東南數里的“北合鋪”。從地理方位判斷,“北合鋪”,即為“博合鋪”,乃是《正德瓊臺志》卷十四記載的瓊山縣7個鋪舍之一。鋪舍,也做鋪屋,是古時街坊巡邏軍卒駐扎、辦公之所,有些類似官驛。
博洽招魂神道
村中兩塊“神道碑”,一塊在吳氏宗祠前,一塊在村外吳氏墓地里。所謂“神道碑”,指的是立于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多記錄逝者生平年月和事跡,以及寄托未亡人的哀思等。
吳氏宗祠前的神道碑,刻立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長2.18cm*寬0.48cm,大字刻寫:紀念瓊山縣立中學畢業生吳桂英神道。吳氏墓地里的神道碑,同樣刻立于民國二十八年,大字刻寫:紀念廣東陸軍學校授業生吳桂華神道。
從神道碑上碑文還可以讀取到吳桂英、吳桂華兩個人的生平事跡、祭田、親屬等重要信息,二人曾分別就讀于廣東中山大學、廣東軍事政治學校軍官隊(后改為中央陸國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即黃埔軍校廣州分校)。
探訪過程中,村民杜大姐告知這塊碑是其夫家祖上先人為兩個兒子刻立。通過她借閱的《吳氏族譜》,集合博洽吳氏“蘭桂騰芳”派序,初步判斷這塊石碑應為博洽村吳蘭心老人為高中畢業后,前往廣東求學,而后杳無音信的兩個兒子吳桂英(廣東中山大學)、吳桂華(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立的衣冠冢前的墓表,即民間所說的招魂神道碑。
兩塊神道碑大小形狀相近,措辭懇切,多處引用“木蘭辭”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等古籍經典,實屬海南民間金石碑刻的不朽之作,也能看出主家具備著較高的文化修養。
據杜大姐所說,因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破壞,兩個的衣冠冢早已不復存在。村里有心人將兩塊碑刻偷偷藏了起來,方才得以留存至今。令人惋惜的是時至今日,吳家兄弟仍然音訊全無,再未回歸故土,他們的老父親也在無盡的等待中凄涼離世。
博洽宗族源流
說回博洽村,村中吳氏開村始祖吳宗魁,乃是海南吳氏遷瓊始祖,北宋南京吏部侍郎吳夫第十五世孫。宗魁公生于明朝泰昌年間,原居萬都圖岐上邨(今云龍鎮岐上村),后于清朝康熙年間遷居博洽,為博洽吳氏一世祖。
村外坡地之上還留存著先祖墓園。整體墓葬形狀形如半月彎,前俯后仰猶如太師椅一般,起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重修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
博洽吳氏宗祠位于村子中央,面向田洋,背依民居群落,前后兩排兩進,建有高大門樓,被立為海口市不可移動文物。
宗祠與村中古屋一樣都是由火山石壘砌,至今還保持著古瓊山縣特有的古味。從那些古老的磚石和斑駁的紋飾依稀能夠一窺博洽村悠遠的歷史及璀璨的人文。
一切皆為“水”
村口榕樹下,演豐河畔立著“東沌橋碑”。這塊立于清嘉慶六年(1801年)的石碑,刻寫著村人感念曾祖吳啟泰八十一歲捐資修橋的事跡。沌,釋義為水勢洶涌的樣子。以“東沌”作為橋名,可以看出該橋所在之地水流湍急。
據《民國瓊山縣志·建置志·橋渡》記載,“南朝橋,在縣東南五十五里萬都二圖,下流有東沌橋,吳啟泰建”。有關東沌橋的基本信息與碑文記載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捐資修橋的吳啟泰是開村始祖吳宗魁公與續妣陳氏所生的第三子。
因為地處水勢洶涌,地勢低洼之地,每逢雨季,河中水位總會不同程度上漲,博洽村良田因此常年遭遇水災。清康熙年間,為了疏導水流,灌溉農田,吳、杜二姓族人奏請瓊山縣主,修建了一座攔水閘,名為“南朝閘”。
然而,遇到旱季,河水水位下降,附近村子為了引水灌溉農田,挖溝、堵埝、截流等爭搶水源之事時有發生。之后百余年間,博洽村與南山村等附近村子因水源之事多次對簿公堂。瓊山縣衙先后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此地刻立禁碑,要求各村“悉照舊章辦理”,“如敢故違,本縣必按法究治”。
這些石碑盡管年代不同,但所記載之事內容相仿,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官府以刻碑樂石的方式,立規條以端民心,約束村民日常行為,并作為解決鄉村問題的依據,體現了古時候瓊山縣官民間相互配合共同治理社會的模式,對研究古瓊山縣的社會狀況、民風、民俗提供了翔實資料。
博洽懷古思今
一番游歷下來,走走停停一個半天,仍不能探訪完博洽村的人文歷史,不免有些惋惜。這座古村落沉淀的鄉土文化基因遍布村中每一個角落,每一塊磚石。
初次到訪,尚未了解她的歷史,就會被鱗次櫛比的古石屋、長庭深院的殘檐破拱、歲月滄桑的金石碑文組成的人文畫作深深吸引。緩緩前行,當你流連在神道碑的溫情故事,東沌橋碑的鄉賢事跡,民間禁碑的“約法三章”等,與博洽村的歷史展開對話,富有人文氣息的古風古韻就如一團青墨在心頭渲染開來。
如今,海南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振興正在有序開展,成效頗為明顯,我由衷期待著博洽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讓整個村落的鄉風文明更好地傳承下去,迎來新的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