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平定遼東
第二節:遠征遼東
司馬懿在溫縣別過父老鄉親們,馬上揮師北上,馬不停蹄往遼東方向進軍。司馬懿率領四萬伐遼大軍,經過孤竹,越過碣石,一路長驅直入。同時幽州刺史毌丘儉應召從征,帶領本部人馬跟隨司馬懿一起討伐公孫淵。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驪國王位宮看見司馬懿率領大軍討伐公孫淵,便派遣主簿大加統領數千人軍隊助戰魏軍,一起痛毆公孫淵。(《三國志》:“太尉司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
其實,位宮并不是什么好人,他之所以聯手魏軍攻打公孫淵,是因為高句驪與公孫家族有世仇。
在建安年間,公孫淵之父公孫康在對外擴張過程中,曾經攻破高句驪,焚燒其城邑,所以位宮抓住機會向公孫淵算賬——父債子還!(《三國志》:“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
伐遼大軍經過大概四個月時間的長途跋涉,在當年六月挺進遼東地區。
可以這樣說,司馬懿大軍一達到遼東,公孫淵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
公孫淵聽聞魏軍進至遼水,并沒有感到吃驚。對于這一刻的到來,公孫淵不是沒有準備,但是他得知魏軍的最高指揮官是司馬懿時,還是到吸了一口冷氣。
此時的公孫淵,并沒有閑著,他一邊派兵御敵,一邊派人求援。
其實早在魏軍出動時,公孫淵得到消息后就派人前往吳國求救。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公孫淵再次向吳國稱臣,乞求孫權出兵北伐曹魏,以求救援他。
吳國群臣看見公孫淵竟然還敢遣使向吳國求救,建議孫權斬殺公孫淵的使者以報昔日之仇,畢竟當年被欺騙的那一幕還歷歷在目。
對此提議,只有羊衜提出了反對意見。
羊衜才博辯捷,以能言巧辯知名,他已經看出斬殺公孫淵的使者雖然能解一時之恨,但對吳國并沒有什么實際好處。于是羊衜對孫權分析道:“陛下,我們不能因生氣而斬殺逆賊公孫淵的使者。斬殺他的使者固然能出一口惡氣,但這樣做只不過是出了匹夫的怒氣,而放棄了霸王之計。微臣認為不如借此機會昭示陛下厚德,優厚款待公孫淵的使者。然后我們秘密派遣奇兵前往以觀動靜,觀察戰況而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選擇。如果司馬懿打不贏公孫淵,那么我軍遠赴遼東解救,這樣能顯示恩結于遠夷,義蓋于萬里。如果司馬懿和公孫淵相持不下,我們就趁公孫淵首尾不能相顧之時進攻遼東,擄掠其人口財物,滿載而歸。這樣也足以讓上天懲罰逆賊公孫淵,洗刷前恥!”
羊衜建議孫權不要公開與公孫淵撕破臉皮,倒不如因勢利導,利用這次魏國征伐遼東之契機從中渾水摸魚。這個建議好處多多,是一個一箭雙雕的好辦法。
這樣經濟實惠又能攫取利益的辦法,很符合孫權的胃口。于是孫權同意羊衜的建議,照此計來行事。為了表示對公孫淵的支持,孫權接見公孫淵的使者,假惺惺地說道:“我同意出兵救援,請你先回去向公孫淵老弟匯報相關情況。”同時孫權讓使者給公孫淵捎話:“我一定同公孫淵老弟休戚與共的,即使我這次出兵死在中原也是心甘情愿的!司馬懿善于用兵,變化如神,所向無敵,我深深為公孫淵老弟擔憂啊!”
其實關于公孫淵求救吳國孫權會不會出兵救援的問題,魏國高層已經進行了一番研究。
曹叡問蔣濟:“孫權會出兵救援遼東嗎?”
蔣濟是一個資深的國際問題研究專家,這位仁兄對孫權的研究頗深,在第一次合肥之戰時曾經用一則假消息驚退孫權。
對于皇帝這個問題,蔣濟分析道:“孫權知道我國征伐遼東準備充足,此戰對他沒有什么好處。吳軍深入遼東救援是孫權力所不及的事情,而他只是在表面上進行援助則無濟于事。孫權是一個看重利益的人,就算他的親人遇上危急之事,他都能猶然不動,更何況是往日給過他恥辱的異域之人呢!如今孫權對外虛張聲勢,此乃他的詭計。如果我們大軍不能速戰速決,迅速解決掉公孫淵,恐怕孫權會乘前方大軍相持之際,趁機用奇兵偷襲我們。不過以孫權不深的謀略,他或許會以輕兵掩襲也說不定。”
精彩,真精彩!
蔣濟看透了孫權,他對國際問題的深入研究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其水平不遜色于當時任何專家。
果然不出蔣濟所料,當時孫權派出軍隊,只是站在遠處為公孫淵搖旗吶喊,觀望戰局撿便宜,實際上并不能給予公孫淵任何有效的支援。
當時司馬懿已經磨好了刀,準備架在公孫淵的脖子上了。
公孫淵這些年來在遼東作威作福,他敢于叫板魏國,是倚仗著他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公孫淵聽聞司馬懿出兵遼東,馬上派遣麾下大將卑衍、楊祚等人率領數萬步騎兵,在遼隧阻擊魏軍。燕軍已經提前修筑好了軍事設施,依遼水圍塹二十余里,試圖用又長又寬的壕溝阻止魏軍的進攻步伐。
司馬懿知道不能強渡遼水硬碰硬去進攻燕軍堡壘,所以他決定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引誘對方掉進自己的陷阱里,再趁機圍殲敵軍。于是司馬懿先在南線增設旗幟,虛張聲勢,佯攻圍塹,實則是想吸引敵軍主力防守南線而己方偷渡遼水進逼襄平。
公孫淵看見魏軍集中于南線,命令卑衍、楊祚等人率軍迎戰。司馬懿派遣部將胡遵等人出擊,大敗卑衍等人,魏軍首戰取得開門紅。
司馬懿首戰取勝后,用戰船搭載大軍暗渡遼水,穿過敵軍的封鎖線。當時魏軍與敵軍的營壘很相近,可以說是一次進攻的好機會,但司馬懿卻不命令部隊進攻而是順著遼水修筑長圍。
諸將不解,問道:“不攻打敵軍而筑圍,這不是告知眾軍的好辦法。”言外之意即是現在正是殲滅敵軍的好時機,為什么叫我們去當工程兵啊?
司馬懿分析道:“敵軍加固營壘,就是想以此來讓我們兵疲糧盡。現在進攻他們,正中了他們的詭計。古人說‘敵人雖高筑壁壘,卻不得不與我們交戰的原因,是因為攻擊了他們必須解救的地方。’現在敵人大軍聚集在此,他們的老巢必定會空虛。所以我們直接去攻打襄平,敵軍就會心生恐懼而回援。他們懷著恐懼之心來求戰,我們必定能打敗他們。”于是司馬懿果斷舍棄敵軍而率軍向襄平進發。
卑衍等人看見魏軍直奔襄平,擔心襄平防守兵力不足,連夜率軍趕往襄平回援。司馬懿看見卑衍等人果然率軍進行截擊,對諸將說道:“之前我不下令攻打他們軍營,正是希望造成這種局面,現在我們不可以失掉這個殲敵的好機會。”于是司馬懿揮軍回擊,大獲全勝。
司馬懿率領部隊行至首山時,公孫淵又派遣卑衍等人率軍與魏軍決一死戰。司馬懿率部迎擊,指揮魏軍痛擊燕軍,再次大敗敵軍。
魏軍三戰三捷,公孫淵沒轍了,只得下令殘余部隊退保大本營襄平。
襄平作為東北亞第一大城市,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所以公孫淵想依托堅城來熬退魏軍。
燕軍躲在堅城里,堅壁固守,公孫淵采取當年司馬懿曾經用過的“烏龜戰術”,想耗盡魏軍的糧草讓司馬懿自行退軍。
司馬懿看見公孫淵抄襲他以前在渭南五丈原對付諸葛亮的戰術,馬上明白對方的意圖了。作為這個戰術的創始人之一,司馬懿有權利向公孫淵收取專利費用的——以公孫淵的人頭為費用!
其實同一個戰術,能發揮出什么效力,并不是在于這個戰術的本身,而是取決于實施者的水平和對方主帥的應對能力。
司馬懿經過多年的戰場磨煉,他對各種戰術的運用游刃有余,實戰經驗是公孫淵的N倍!對于公孫淵這種菜鳥級別的選手,司馬懿是不看在眼里的。當然,司馬懿知道公孫淵雖然連續遭遇失敗,但實力尚存。
司馬懿獲勝后率軍趕到襄平城下,派出工程部隊挖壕溝,進行圍城。
此時已到了梅雨季節,在每年夏末秋初的時候,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暖濕氣流,所經過的地區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陰雨天氣。這是正常的氣候現象,而遼東半島正是東南季風吹過的地區,所以當時遼東地區連降大雨。
大雨下了一個多月,遼河水位暴漲,平地積水數尺。魏軍駐扎在襄平城外,營地里都進水了,三軍眾將士恐慌,想轉移營地到別處躲避雨水。此時正是圍城的最緊要時刻,一旦松開對襄平的包圍,公孫淵就會得到喘息的機會。
當然,司馬懿是不會給公孫淵任何喘息之機的。所以司馬懿下了一條死命令——軍中誰敢說遷徙營地,立即就地斬首!
都督令史張靜不把這條軍令當回事,依然進去中軍大營勸說司馬懿轉移營地。司馬懿不和張靜廢話,當即以違犯軍令罪將張靜斬首,梟首示眾。三軍眾將士看見司馬懿是動真格的,人人不敢多嘴,于是軍心安定下來。
司馬懿制定了一個新的計策,準備用在公孫淵身上嘗試。其實這個計策在兵法上是有一個學名的,叫做欲擒故縱之計。
公孫淵看見司馬懿并沒有發動攻城,高度緊張的神經逐漸放松了,城內的燕軍乘雨出城,砍柴放牧,安然自若。魏軍諸將看見敵軍敢出城,馬上將這一情況向司馬懿匯報,請求出擊敵軍。
司馬懿不批準。
諸將再次請求,司馬懿依然不批準。
其實,司馬懿并不是不想消滅敵軍,只是這樣消滅小股敵軍對整個戰局沒有什么意義。他故意放縱燕軍出城,借此麻痹敵軍,然后等到公孫淵沒有警惕心時,再把敵軍一網打盡。
這個原理,似乎和溫水煮青蛙有點相似。
對于司馬懿放縱敵軍的做法,眾人不解。司馬陳圭問道:“當年我軍進攻上庸,八部同時進軍,晝夜不停攻城,所以能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攻陷了堅城和斬殺了孟達。這次我軍遠道而來,而您卻更加行動緩慢,我真的想不明白。”
以前司馬懿鎮壓孟達的叛亂,他從宛城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叛將,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只用了八天時間,幾乎創造了古代大兵團長距離行軍記錄。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僅用了十六天就順利平叛了!新城之戰是司馬懿軍事生涯的代表作,堪稱快刀流!而如今,司馬懿卻反過來,似乎不想進攻公孫淵,所以眾人實在看不懂司馬懿的操作。
司馬懿看著眾人疑惑的眼神,分析道:“當年孟達兵眾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軍將士人數是孟達的四倍而糧食不足一月。以只有一個月糧食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食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有一半人傷亡,我們當時也應當這樣做的。所以當年我軍進攻孟達,是不考慮人員傷亡的,因為那是在與糧食競賽啊。而如今不同了,敵兵多我軍少,敵軍糧少我軍糧多,又碰到了連綿大雨,即使是想攻城也無法發揮出軍隊的戰斗力,速戰速決是不可能的。我率軍從京師出發以來,不擔心敵軍進攻,擔心的是敵軍逃走。現在敵軍糧草將盡,而我軍尚未合圍,如果現在去搶奪他們的牛馬,抄繳他們的柴禾,這是要故意驅趕他們逃走。用兵講究詭詐之術,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善于隨時變化。敵軍依靠人多,又依仗有大雨的幫助,所以他們雖然又饑又困,但也不肯輕易束手就擒,所以我們應當表現出無能來,讓他們安心。謀取小利而把敵軍驚跑了,這不是好計策。”司馬懿精于算計,把戰場形勢分析得面面俱到,他精準的判斷力在三國時代是名列前茅的。
聽到這里,眾人才恍然大悟,紛紛拜服。
因為趕上連綿大雨,司馬懿無法展開對公孫淵的攻勢,戰局一時陷入僵持狀態。魏國朝中有一些大臣得知此情況后,議論紛紛,因此他們向曹叡提建議,說大軍不一定能夠打敗公孫淵,陛下應該傳令讓司馬懿退兵。
曹叡不為這些議論所動,告誡群臣不要發這種悲觀的言論,說道:“司馬懿統兵善于隨機應變,他有勇有謀,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夠活捉公孫淵了。”事實將會證明曹叡的判斷是正確的。曹叡知道司馬懿的軍事水平甩了公孫淵一條街不止,雖然此時因為大雨不能攻城,但他相信司馬懿很快就能搞定公孫淵的。
而在遼東前線的司馬懿,似乎心有靈犀,他感覺到皇帝對他大大力支持。他已經準備好了許多新式武器,只需等待雨停后就開始實驗這些武器的威力。
當然,大雨總有停下的時候。等到大雨停了,司馬懿就下令軍士在襄平城周圍堆起土山,修建望敵樓,還制造了可以連續發射石頭的弓弩,居高臨下往城中發射石頭。在官渡之戰時,曹操曾經使用霹靂車投射石頭打得袁軍魂飛魄散。而如今司馬懿使用更加簡捷的發石連弩,其威力并不亞于當年的霹靂車。魏軍往燕軍身上招呼石頭,打得他們頭破血流,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司馬懿也已經指揮大軍將襄平團團圍住了,公孫淵就是插翅也難飛了!
困守在襄平城內的公孫淵,又怕又急。更讓他憂心如焚的是,城里糧食吃光了!襄平城人多糧少,糧食供不應求,很快就消耗殆盡了。城內百姓饑餓,出現人吃人的慘象,因此死亡的人不可勝數。城中的許多將領知道公孫淵敗局已定,再跟著他混的話,只有死路一條!于是楊祚等人為了活命,只能選擇出城投降司馬懿。
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公孫淵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司馬懿是一個優秀的統帥,公孫淵是一個不入流的土皇帝,他們的軍事水平有天壤之別,根本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從兵力方面來看,公孫淵的兵力并不比司馬懿的兵力少,但是給再多的兵力給公孫淵這種沒水平的人來指揮,只能讓士兵去送死!
在司馬懿眼里,公孫淵不過是一個獵物罷了。司馬懿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獵手,眼光犀利地注視著襄平城內的獵物——緊盯著公孫淵的一舉一動。凡是被司馬懿相中的獵物,都逃脫不了他的掌控,猶如孫悟空逃脫不了如來佛祖的手掌心。
十一年后,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里,司馬懿將會發動了一場影響歷史進程的政變,證明他是三國時代最佳“捕獵手”,沒有之一!
此時的司馬懿對公孫淵這個獵物很感興趣,他知道只差最后一擊就能攻破襄平。所以司馬懿下令大軍加快攻城的進度,晝夜不停攻打襄平,想以此徹底摧毀公孫淵微存的那一點信心。
就這樣,魏軍發動了猛烈的攻勢,把所有攻城設備都輪流使用上來了。一時之間,襄平城內箭石如雨,慘叫聲此起彼伏。
公孫淵看見城內軍無斗志,人心渙散,就知道他頂不住魏軍的進攻了。說實在話,像襄平這種級別的堅城,只要有充足的糧食作為物質基礎,在一個善守之將的堅守之下,就是十倍的敵人也不可能攻得下來的。但公孫淵是一個平庸之輩,又加上城內沒糧了,所以燕軍亂成一團,不想再為公孫淵賣力了。其實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些士兵的行為,他們是為公孫淵打工的,為什么要給一個快要沒命的人干活呢?于是許多士兵開小差,偷偷開溜出去城外向魏軍投降,乞求活命。
之前曹叡曾經頒發了赦免從犯的政策,所以出來投降的燕軍越來越多。
此時的公孫淵,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終于體會到眾叛親離的滋味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公孫淵愁眉不展之時,襄平城內發生了一件讓人惶恐不安的事情——發生了流星雨。一顆白色有光亮尾巴的彗星,從襄平城西南向東北方墜落下去,掉在梁水(《晉書》)。而《三國志》的講法則是有一顆長達數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襄平城的東南面。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真實,看來當時襄平城附近是曾經發生過流星的。
古人講究迷信,認為這是一個不祥的征兆。所以襄平城內人人自危,震驚不已,認為上天都要令公孫淵敗亡。其實按照現代科學來看,這只不過是一場流星雨而已,一種正常的天文現象。
當然,公孫淵并沒有接受過現代科學的熏陶,他自然沒有這種科學認知,所以他極度恐慌,最后殘存的一點信心也消失殆盡了。此時襄平城內士氣已經降到零點,軍民們認為上天都要拋棄公孫淵了,再去賣命抵抗魏軍還有什么意義呢?
此時的公孫淵實在沒辦法了,只能選擇投降。于是公孫淵讓他的偽朝廷的相國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出城,代表他向司馬懿乞求投降,表示只要魏軍解除襄平包圍圈,他公孫淵就束手歸順。
當然,這一番說辭自然是忽悠不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
你公孫淵如果想真心誠意投降,干嘛派出兩個糟老頭出來?
司馬懿沒有同意公孫淵使者的請求,扣留了王建等人,全部就地斬首。
司馬懿斬殺使者后,發布檄文嚴厲譴責公孫淵,說道:“從前楚國和鄭國是平等的國家,鄭國戰敗后,鄭伯投降時還脫去上衣手牽活羊而迎候楚軍。我身為天子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人卻想讓我解除圍困撤退軍隊,豈不是成了楚國與鄭國之關系!這兩個人年老糊涂了,一定是傳話時歪曲了你的意思,所以我已經幫你殺掉他們了。如果你還有話要說,可以重新派個年少明智果決的人前來。”
公孫淵聽見司馬懿話中有話,又派了侍中衛演前來乞降。為了表示誠意,這一次公孫淵請求選定日期送交自己的兒子當人質。
司馬懿再一次拒絕了,對衛演說道:“軍事要旨有五條:能應戰就應戰,不能應戰就應當防守,不能防守就應當跑路,剩下的兩條路就是投降和死亡了!公孫淵不肯束手面縛而降,他就是決心尋死了,以后用不著送什么人質了。”
司馬懿已經看出公孫淵只不過是想以此來拖延時間,他的假投降把戲被司馬懿戳穿了。這一次,公孫淵忽悠不了司馬懿,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了!
事已至此,公孫淵只能冒險突圍了。于是公孫淵選擇襄平城南面作為突圍口,帶著兒子公孫修以及數百名騎兵從城南突圍。當然,司馬懿是不會讓快要到手的獵物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的。司馬懿親自帶兵追殺公孫淵,很快就追上了逃跑之敵,在梁水邊上將公孫淵父子擊殺。
公孫淵戲耍孫權,出賣東吳,侮辱魏國,公然叛亂,一步步走向作死之路。公孫淵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小人,為了利益他可以六親不認,可以背叛任何人,所以他的最終結局也和呂布是一樣的。
公孫淵兵敗身死,自取滅亡,對于他這種人,我無法寫評價,只能送給他兩個字——活該!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司馬懿殺死公孫淵后,馬上率領大軍攻破襄平城。魏軍進入襄平城內,司馬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屠殺!
此時戰爭已經變成屠殺,燕國的文武百官變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據史料記載:司馬懿下令將襄平城內十五歲以上的七千多名男子全部殺掉,燕國公卿以下偽官一律斬首,斬殺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司馬懿為了炫耀武功,聚集敵尸,并將尸體封土筑成高冢,此乃所謂的“京觀”(《晉書》)。
司馬懿制造了襄平大屠殺慘案,死者上萬人。在這場大屠殺中,我除了看到報復性的宣泄,還看到隱藏在其中不易被人察覺的東西。
漢末三國時期,經過一系列的天災人禍后,全國人口從漢朝巔峰時期的幾千萬銳減為三國時代的幾百萬。按理來說,此時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人口!
魏軍入城之后,襄平城就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為什么司馬懿下令屠殺許多軍民呢?
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史料,就會發現司馬懿這個人實在太可怕了!
我們可以聯系司馬懿之前的所作所為來分析。這次司馬懿奉詔討伐公孫淵,就意味著這場戰役只許勝不許敗,否則他的名聲就會付諸東流。司馬懿平定遼東之后,在襄平城內進行了慘烈的大屠殺,并非是一時興起而下的命令。他之前在五丈原抗拒諸葛亮,接受女人服飾受此大辱尚能保持鎮靜,這說明他是一個頭腦極其冷靜的人,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下屠殺令是有預謀的。他通過屠殺能讓他的威名震懾敵人,提升他在國際社會上的聲望,即使犧牲上萬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司馬懿性格秘密——他是有兩種迥然不同的面孔:一種心狠手辣,敢殺掉所有和他作對的人;一種隱忍示弱,面對強敵時他能不動聲色忍耐下去。
司馬懿在襄平屠殺許多軍民,雖然與曹叡之前頒發的“脅從不問”的通告有所違背,但他能很巧妙利用他手中的特權避免被問責的風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無論在什么環境里,司馬懿都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他是最懂生存規則的人,可以說他是三國時代研究叢林法則最有造詣的人。
司馬懿性格之殘暴兇狠,在這次屠殺中已見端倪。
雖然現在我寫這個章節是炎熱的夏天,但我感到不寒而栗!
公孫淵覆滅了,遼東郡、樂浪郡、玄菟郡等地望風而降,整個遼東地區都被司馬懿平定了。司馬懿收編遼東百姓四萬戶,人口三十余萬,將大量遼東郡民遷往內地。此舉既有好處,也有弊端。遷徙平民能為魏國得到大量人口和財富,但幽州的東北部地區的漢人會因此銳減,所以魏國對東北亞控制力和影響力勢必下降。這樣的話,外族會趁機發難,侵擾蠶食魏國邊境土地。
司馬懿平息遼東叛亂后,派人將公孫淵的首級送回洛陽示眾。至此司馬懿徹底解決了遼東數十年的割據問題,將遼東地區納入魏國版圖。
魏滅燕之戰,是司馬懿一生之中的巔峰之戰。司馬懿的智慧、決斷、冷酷、沉穩等性格,在此次戰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囚禁的公孫恭,并赦免了他。自從公孫恭失去權位后,他已經被侄子公孫淵關在小黑屋中長達十年之久了。
當初公孫淵準備謀反之時,其部將綸直、賈范等人因勸諫而被殺。司馬懿釋放了公孫恭后,并給綸直、賈范等人修建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后代。司馬懿下令:“古代討伐一個國家,是誅殺其中特別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愿。”
司馬懿平定遼東后,已到了秋末冬初。中國東北地區的冬季有多冷,凡是有一點地理知識的人都會知道的。當時許多魏軍身感寒冷,請求司馬懿把公孫淵倉庫里的短襖發給他們御寒。
司馬懿果斷拒絕了。
有人勸道:“現在有許多舊的短襖,可以賜給士兵們御寒。”
司馬懿嚴詞拒絕了,答道:“短襖是國家的財物,我作為人臣不能私自施舍給別人。”
司馬懿寧愿士兵受凍,也不私發棉衣,他只在乎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其余不顧,不給政治對手任何構陷機會。此人可怕,其城府深不可測。
在班師之前,司馬懿上奏朝廷,建議讓六十歲以上的軍人解除兵役,退伍回家;政府為在戰爭中死亡的將吏治喪,為烈士家屬發放撫恤金。
司馬懿遣散了一千多名老兵,將他們送返回鄉。司馬懿順利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任務,然后率領伐遼大軍勝利班師。
曹叡聽聞遼東已經被平定了,非常高興,派遣特使到薊縣(位于天津市最北部)等候司馬懿,犒勞伐遼大軍。
司馬懿成功平定遼東,他的功勞很大。曹叡為了嘉獎司馬懿,給他增加封邑昆陽縣。之前司馬懿已經食邑舞陽縣,再加上昆陽縣,所以他的封地有兩個縣,合計食邑五千戶。當然,其他有功之人都得到封賞。比如毌丘儉因平定遼東時立有戰功,被封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戶。
就在司馬懿率軍班師的路上,魏國首都洛陽城內正在上演著一場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游戲,一個決定魏國未來的安排,即將在幾個人的操縱之下產生了。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