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臺村”的由來
百花山下,圣蓮山旁,清泉潺潺,層峰綿綿,鐘靈毓秀,風水寶地,
堪輿高臺,道家開觀,施粥舍飯,商旅駐留,京西古道,顯要驛站,
明祖徙民,五姓遷此,開荒種田,安家置產,繁衍生息,漸成村落,
福澤庇佑,子孫蒙蔭,商貿興盛,礦產豐藏,感恩祥瑞,名金雞臺。
金雞臺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北周至遼時期,一千年以上。
史載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房山就有了燕都之興盛,活動范圍自然地向四周擴散。金雞臺村西望百花山巔的顯光寺在遼大康(1075~1084年)前就已存在,百花山下瑞云禪寺據考始建于北周武帝(557—581年)時期,相傳在同一時期或傳隋唐道教興盛之時,道家堪輿高臺,在金雞臺現址建“老君觀”。昔有五重院落,氣勢恢宏,遠近聞名。歷經多次破壞、重修,今尚存局部。
有了老君觀,販賣石炭、琉璃的商旅得以在此駐足過夜,來往越發興旺,成為京西商貿古道四方通衢之地,興盛時有一百二十多位道長。
村莊發展壯大,乃明洪武年間,實行大規模的徙民政策,張、董、于、王、劉五姓氏的先人,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來此,卜宅定居、墾荒造田、開河引泉、種樹育林,開始新的生活。為紀念家鄉,此高臺取名“晉人臺”。
現存古宅院,或四合規制,或前后套院,青磚木窗、磚雕斗拱,還能清晰看出山西宅院的影子;留存遺跡還能看出當時寶局、銀樓、當鋪、藥鋪、雜貨店、騾馬店、鐵匠鋪、皮匠鋪等山西經商的智慧。
道家精通堪輿之術,選址于山勢延伸高地,兩側山谷清泉流淌,遠觀地勢及道觀,如一只雄雞站于高臺之上,故大家取“晉人臺”的諧音,形象地稱此地為“雞兒臺”,并有“吉兒臺”之吉兆之意。相比“晉人臺”,“雞兒臺”更順口,流傳下來。明萬歷年間宛平縣太爺沈榜所著《宛署雜記》卷五有記:自阜成門出,穿石景山右徑,“過馬蘭嶺又二十里曰雞兒臺”。可見證“雞兒臺”的久遠歷史。
勤勞果敢、聰慧敏銳,加之空間廣闊、礦產豐富,形成了梯田連綿、商貿興盛的景象,仿山西宅院風格建起了連片村落,并修四方券門以御外侵。從山西遷徙來此,繁衍生息,人興業旺,逐漸過上了富有又幸福的生活,感念這一方寶地的恩惠,改“雞兒臺”為“金雞臺”。
清末民初傅增湘(清光緒進士、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等騎驢乘轎,來此游逛,“二里西岳臺村,二里青桐澗,……二里金雞臺”,已用今名。
金雞臺,意寓金雞福佑高臺,千百年來庇護著這一方百姓,歷經兵荒馬亂,朝代更迭,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漸漸地村民更相信確實有一只神雞在保佑著,傳說“圣米石塘”(明京畿八景之一)就是給神雞放貢品的地方。村民為長久紀念,在高臺之上立“金雞雕像”作為鎮村之寶,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標。
如今,幾百年的連片古宅、六百多歲油松“老神樹”、千百年的商貿古道、尚存的老君觀,都還在向今人訴說著金雞臺村的悠久歷史。
發現之旅頻道《文旅中華》新媒體 李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