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將過半,我打算寫2篇上半年總結文章,老規矩,一篇電影,一篇書籍。電影打頭陣,書籍隨后到。
這次推薦的電影大部分都比較冷門,如果有誰看過以下所有電影,那也沒啥大不了的(不知道在哪看的朋友,可以后臺留言)。
NO.9《四海》:不及格的及格電影
▲豆瓣5.4
《四海》是我這個片單里觀看人數最多但評分最低的電影,也是我認為最應該被正名的電影。
我承認片中有不少槽點,比如年輕的男女主角竟不會用房卡開門;男主的癱瘓奶奶莫名其妙地被萬梓良大叔帶走;導演為了拍段子還真的拍了很多段子,等等等等。
但我們不能因為《四海》的槽點多,就不敢說出它的亮點,不愿承認它有閃光點。
《四海》可能無法成為佳作,但至少是一部及格的電影。我的理由如下:
1、主線完整且感人。
故事的主線還是很清晰的。男女主在小鎮里互生好感,后來一起來廣州闖蕩,準備揚名四海,無奈造化弄人,落得四海為家。尤其是電影結局,認真看完的人多少都會感動。
2、兩條支線很出彩。
沈騰與尹正的戲份給電影加了不少分。無論是沈騰飾演的浪蕩父親,還是尹正飾演的浮夸哥哥,他們的陪伴與離開,都是男女主留在小鎮和離開小鎮的主要動力。
3、影片傳達的其他內容。
比如,留守少年對親情的渴望及其成長難題;城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的普遍現象;無親家庭和單親家庭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嚴重影響;農村孩子在大城市謀生的困境等。
我打個賭吧,假以時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一定會上升,至少達到6.0。
NO.8《我想戴上戒指》:三位女友搶一枚戒指
▲豆瓣6.9
此片的劇情設定很有意思,開頭5分鐘就勾住了我。
片山(山田孝之飾)是公司的王牌銷售員。某天他意外暈倒,醒來后短暫失憶。片山在自己的包里發現一枚戒指,究竟要送給哪位女人,卻毫無頭緒。
此時,三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依次出現在片山的身邊,分別是美貌與才華兼備的女同事智惠(小西真奈美飾)、開朗樂觀的風俗店巨乳娘潮崎惠(真木陽子飾)、在公園表演傀儡戲且經常被人欺負的鈴木和歌子(池脅千鶴飾)。
片山似乎一直都在與她們同時交往,但隨著戒指爭奪戰的慢慢升級,片山也漸漸被帶回了失憶前的原點……
除了有趣的劇情設定,電影在最后半小時的反轉,也出人意料。
當然,山田孝之與四位靚女的表演也很到位。
是的,除了上面三位女演員,還有一位很關鍵卻容易被忽視的神秘女性角色。
NO.7《“煉”愛》:單身女性的背后故事
▲豆瓣7.1
有些優秀的紀錄片就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清別人身后的優缺點,也能對照出我們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煉”愛》便是其中之一。
本片記錄了5位各有特點的單身都市女性對婚戀的思考,以及她們為脫單所做出的努力和抉擇。不僅是女性觀眾,男性觀眾或多或少也能看到自己相似的經歷。
單純的紅梅在相親時,聽到對方較為陰暗的想法,竟氣得當場落淚。
感性的月兒約見異地男網友,因為期待過高,收獲的失望大于希望。
獨生女家琪三十好幾,依然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相親成為家常便飯。
獨立女性Maggie理性且好強,對異性沒有太大期待,一心專注于事業。
單親辣媽李桃曾被渣男欺騙,如今帶著女兒艱難謀生,再婚是挑戰也是奢望。
我喜歡此片的主要原因是,片中傳達出一種對女性的悲憫。既同情單身女性的困境,又不過多參與其中,還能讓更多的女性看到問題所在。
過于感性是女性的大敵,適當理性又是女性所缺少的。
在談婚論嫁之前,最好通過學習和思考,建立起正確的婚戀觀,認清自己的情況,想清楚你要找的人,這會讓你的尋覓過程順利很多。
如果你也想修煉出一份滿意的婚戀關系,此片有益無害。
NO.6《再見女郎》:極度冷門的中年愛情佳作
▲豆瓣8.0
此片是我今年上半年看過的最冷門的電影,豆瓣評價人數剛破700,導演和主演的名字在國內鮮有人知。
但在45年前,此片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等5項奧斯卡提名,男主角理查德·德萊福斯更是一鳴驚人,直接奧斯卡封帝。
故事很簡單。一位單親媽媽和小女兒回到家,發現她的男朋友不僅不辭而別,還把房子租給了另一個陌生男人。
單親媽媽與陌生男子一見面就吵得臉紅耳赤,誰也不想搬走,最后只好同居。
兩位主角都沒有高顏值,困難的時候也都吃不起飯,夢想未實現又都深陷中年危機,一地雞毛的生活讓兩人都喘不過氣。
相處的過程中好像什么大事也沒發生,但同甘共苦的日子讓兩個中年人慢慢從針鋒相對,到相互理解,再到日久生情。
就在單親媽媽以為這次真的遇到真愛時,陌生男子卻準備離開她······
但是,離開真的就是永別嗎?電影的片尾曲《Goodbye Girl》(David Gates演唱)或許能給你答案。
NO.5《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奇葩樂隊笑死人
▲豆瓣8.4
不夸張地說,這是一部全球通吃的北歐喜劇片。其次,片中的芬蘭音樂也很不錯。
影片上映于30多年前,只有短短的78分鐘,但幽默含量極高,豆瓣顯示好于94%喜劇片。
導演是芬蘭名導阿基·考里斯馬基,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奪獎專業戶。
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列寧格勒牛仔”的搖滾樂隊,成員們個個行為怪異,戴墨鏡、燙飛機頭和穿火箭鞋。因為在家鄉看不見希望,他們決定去美國尋求機會。
就在出發前夜,樂隊的貝斯手意外凍死,但隊員們依然將尸體裝入放滿冰塊的木箱中,繼續前往美國。
不料,美國并沒有他們想象得那么好,演出沒人買賬,每天饑寒交迫。就在走投無路時,樂隊得到了一個好消息,決定再次啟程,去尋找他們的搖滾夢想……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也是一部公路片,一路上的奇怪經歷,同甘共苦中的喜怒哀樂,現實與夢想的多次交鋒,讓樂隊成員們日漸成長。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樂隊的經紀人,平時掌管財政大權,只顧自己喝酒吃肉,卻讓演員們啃洋蔥。
一直到結尾,我才發現,原來經紀人是別有用心。
NO.4《水牛城66》:威尼斯影帝的處女作
▲豆瓣8.5
乍一看片名,很多人都以為是野雞電影,其實不然,這是一部被片名嚴重耽誤的佳作。先介紹電影,后解釋片名。
小伙比利(文森特?加洛飾)遭人陷害坐了5年牢,出獄后向父母謊稱自己混得很好,還綁架一位美女冒充自己的女友。
到家后,比利才發現,父母并不是真的關心他。親人的冷漠自私,讓剛出獄的比利心灰意冷。他開始尋找那位陷害他的壞蛋,準備報仇雪恨。
可這時,他愛上的那位假女友求他放下仇恨······
這是一個用喜劇包裹的悲劇故事,觀眾笑得越開心,男主的自卑感越嚴重。而此片恰是演員文森特?加洛(Vincent Gallo)自編自導自演的半自傳體電影。
現實中的加洛從小不受父母喜愛,16歲被掃地出門,靠打短工賺取學費,后來獨自去歐洲流浪,干過各種雜活,直到成為一名演員。
加洛的邊緣型人格和憂郁的氣質,讓他一直與周邊世界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這種獨特成就了加洛,讓他的表演極具辨識度。
1998年,37歲的加洛拍出處女作《水牛城66》,是迄今豆瓣評分最高的導演作品。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入圍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
2010年,49歲的加洛憑借電影《必要的殺戮》在威尼斯電影節封帝。
對了,片名《水牛城66》是導演的家庭地址——水牛城66號,水牛城是紐約州的一個城市。
NO.3《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底層人民到底有多難?
▲豆瓣8.5,入圍戛納電影節
片名《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有一語三關的作用。
第一層意思是暗示男主的快遞工作。片中多次出現過一張快遞便簽,上面寫著:Sorry We Missed You(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意思是,當收快遞的人不在家,快遞員會把快遞放在門口,并留下這樣一張便簽,提醒收件人查收快遞。
第二層意思是,片中的兩夫妻為了還債,整日忙于賺錢,沒有時間陪伴兩個孩子,從而錯過了他們的成長。
夫妻倆是底層人民的典型代表,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只能干多份苦力活以養家糊口,可就在工作稍有起色時,才發現孩子惹出大禍。
第三層意思是,整個國家或者社會,錯過了為這些底層人民提供及時的關照和幫助。
每當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或社會動蕩時,底層人民總是最先受到影響的一批人。無論國家怎么救濟和扶貧,也總有一些“漏網之魚”被我們不小心錯過。
順便說一句,該片的導演肯·洛奇(Ken Loach)被稱為“新的現實主義中間最重要的導演”,其作品以為底層人民發聲而出名,曾兩次斬獲戛納金棕櫚大獎。
NO.2《一部關于糖的電影》:糖的秘密會嚇你一跳
▲豆瓣8.8,好于75%紀錄片
片名有些隨意,但內容一點也不隨意。
該片的導演兼主演達蒙·加梅烏即將成為人父,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有一天,他決定找出糖對人體健康的真正作用。
達蒙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在60天內每天攝入40勺糖,即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攝入量,相當于160克左右。六十天后,達蒙將實驗前后的體檢結果一對比,所有人都驚呆了。
在片中,達蒙還走訪了一些國家和地區,揭露了糖分的過量攝入對人體的危害。其中有個落后村莊原本沒有飲料和零食,后來村里開了一家便利店,幾年后,這個村莊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驟增。
片中還提到了一個男孩,因為從小就非常喜歡喝可樂,一天至少要喝十幾瓶,才十幾歲就被扒光了所有牙齒。
關于糖分的攝入,我也有不少體會。最近兩年,我幾乎沒喝過飲料,體重比之前穩定多了。我的妹妹喜歡吃糖,上中學時經常晚上吃,現在大學剛畢業,就拔了好幾顆牙。
幾年前有一個新聞,讓我很震驚:當今因肥胖而死的人數,遠高于被餓死的人數。
比糖分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口腹之欲。
NO.1《七次機會》:近百年前的頂級喜劇片
▲豆瓣8.9,好于98%喜劇片
第一次看巴斯特·基頓的作品,《福爾摩斯二世》讓我臣服。今年抽空看了他的《將軍號》和《七次機會》,毫不猶豫都給了五星。
即使近一百年過去,《將軍號》(1926年上映)放在今天依然是一部毫不遜色的商業大片。
論場面調度和動作設計,《七次機會》可能比不上《將軍號》,但是要論劇情創意和幽默含量,我認為《七次機會》略勝一籌。
別的不說,光看《七次機會》的劇情梗概就很有吸引力:
一位商人(巴斯特·基頓飾)深陷經濟危機,好在已故祖父留下巨額財產,但條件是他必須在27歲生日晚上七點前結婚,可收到遺囑的當天下午,正是商人的27歲生日,離晚上七點只剩幾個小時。
片名《七次機會》指的是商人只認識7個女孩,所以只有七次求婚機會。至于最后是否成功,就不劇透了。
卓別林的喜劇往往以悲劇為核心,觀眾的快樂是短暫的,對流浪漢的同情是永久的。而基頓的喜劇相對干凈,利用各種創意制造笑料,讓觀眾感受到更為純粹的快樂。
我推薦《七次機會》的另一個理由是,電影最后的求婚大場面,可能會讓你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