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哥涅夫/文
2011年,伴隨著一本名叫《富爸爸窮爸爸》的暢銷書在中國的出版,財商的概念繼智商、情商之后,開始走入國人的視野。
人們意識到,隨著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素養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其中,青少年兒童的金融素養水平更是關乎國家未來金融穩定發展的希望,也是一個社會創造力、凝聚力、競爭力、發展活力的集中體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青少年兒童的金融素養現狀,以便為后續相關財商課程的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與螞蟻集團發起的全國性金融普惠教育公益行動“星海計劃”,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了《2022年青少年兒童金融素養情況抽樣調研》 。
調研組通過全國性公益圖書館、教師聯盟組織、家長社群以及志愿者自媒體,對大量中小學生及家長、教師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數據信息采集。內容主要涉及青少年兒童的金融態度、金融知識、金融技術、金融行為和金融風險防范等五大方面。
同時,調研組還就青少年兒童金融素養教育的課程設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國家社會影響等話題,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知名院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以及一線教師進行了訪談。
三土有幸第一時間拿到了這份《調研報告》的全文,在此做一詳細解讀。
01
亟待提升的財商短板
關于中國人金融素養方面的調查,其實已經持續了至少有十年之久。
早在2013年,為了準確把握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評估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有效性,進一步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工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就開始針對消費者金融素養情況,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試點調查。
到了2017年,央行消保局更是在《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中,正式確立了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制度,希望借此推動全民金融素養提升。
和80年代普及計算機一樣,金融素養的提升也需要“從娃娃抓起”,這點如今已成為社會的共識。諸如《富爸爸窮爸爸》《小狗錢錢》等入門級財商教育書籍的熱銷,也說明了市場對此的旺盛需求。
那么,中國青少年兒童的金融素養水平究竟如何?能否通過金融技能創造財富,又是否具備正確的消費觀、金錢觀呢?
從調研結果來看,應該說,這些年在國家相關部門及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青少年兒童金融素養較過去有了明顯進步。比如以誠信為基本價值觀的確立,以及儲蓄、節儉、記賬管理等成為青少年掌握度較高的金融技能。 對于金融素養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在提升,半數以上受訪者都認為對青少年進行金融教育是必要的。
但必須承認,青少年對消費、存錢以外的金融知識認知仍然較為薄弱。像這次調研就發現,仍有“17.61%的受訪者認為誠信與我無關、誠信在生活中不重要”,“42.21%的受訪中小學生認為金融對生活沒有影響”這些觀點,就很值得引起重視。
▲17.61%的受訪者認為誠信不重要(含不太重要)
另外,雖然青少年兒童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正在逐步加強,從“如果收到陌生信息要求你提供個人信息或支付密碼時,你會選擇”的回答來看,有超過5成的受訪者選擇“保持鎮定和警惕,拒絕提供”。向家長或公安機關報告的比例也達到了33.45%。
不過,根據“星海計劃”志愿者過去一年在全國各地走訪的情況來看,“一老一小”仍然是金融詐騙活動的主要針對人群。尤其是一些青少年,“負債追星”、“買賣虛假游戲裝備”等行為時有發生。
所以加強對青少年兒童的金融教育,提升年輕一代的金融素養刻不容緩。就像有專家說的,這堂“人生必修課”從何時開始,將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成長軌跡。
當然,正如調研結果所揭示的,青少年兒童的金融素養受到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事實上,青少年的很多財商問題,都跟其父母有關。由于自身在青少年時期也沒有接受過相關專門的教育,中國絕大多數父母的金融素養普遍不足,被騙錢財或深陷騙局仍執迷不悟的情況屢見不鮮。所以,盡管六成以上青少年表示,希望從家庭獲得更多金融相關知識和技能,但有77.26%的受訪者坦言,自己的家庭不夠重視金融教育。即便重視,也無能為力。
▲77.26%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對金融教育不夠重視(含一般、比較不重視、非常不重視)
這反過來再次說明, 金融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那么問題又來了,針對青少年兒童的金融教育該怎么抓、抓什么?不同于成年人,青少年因其心智特點,金融教育必須搞得生動活潑,課堂上不僅要有相關知識的傳授,還得安排具體的場景實踐,從而做到寓教于樂。
這點,之前“星海計劃”在各地縣城鄉村普及金融知識時就已有過相關嘗試。比如在吉林和龍,志愿者們通過防騙西瓜大篷車,圍繞電信詐騙、養老投資、保健品詐騙等常見套路進行揭示,并將自編的“金融防騙字帖十八式”免費發放。市民認真“聽課”后,還能領到一張免費吃西瓜的“甜蜜瓜瓜樂”刮獎卡,上面印著騙子的各種甜蜜話術和案例,讓大家嘗到甜頭的同時,也能長個心眼。
而如何將這些又有趣味性,又具實操性的做法,從普通民眾聚焦到青少年群體,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與螞蟻集團在“一堂金融必修課”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02
金融必修課原來這樣上
讀完這份抽樣調研報告,你會發現,里面不僅有對過去數年開展青少年金融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也包含了大量來自城市及村鎮一線老師、長期從事青少年金融教育的專家和公益志愿者的意見。這跟過往的此類報告有很大不同。
而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同,原因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此次調研的目的是為“星海計劃”青少年金融素養課程體系打造、社會實踐興趣活動設計等進行的情況摸底,以便能夠真實了解青少年金融教育現狀、老師及家長的認知度和觀點,進而孵化一套行之有效且可復制的培育模式。
這個被稱為“一堂金融必修課”的子項目,作為“星海計劃”2022年的主打活動,主要面向10-18周歲的小學高年級至高中段學生開展。活動發起者希望通過創新宣教方式,幫助他們在學生時段做好金融知識儲備,以達到“教育一個孩子、輻射整個家庭、造福經濟社會”的良好效果。
不同于常見的金融教育課程,“一堂金融必修課”非常重視實踐。老師們在基礎課上介紹完人民幣、收入的來源、儲蓄、消費、預算、信用等知識后,便會在實踐課上,以財商桌游、任務卡片形式,模擬具體的生活情景,通過頭腦風暴、游戲體驗、小組討論、知識拓展,讓學生快樂感知財商的魅力,加深對于各種金融知識、金融技能的理解和運用。
課程組根據小學與中學不同年齡段的心智成熟度,分別設計了“家庭生存挑戰”、“小鬼當家記”、“信息小偵探”、“誠信伴我行”,和“瘋狂購物”、“金錢時間軸”、“誰是財富達人”、“Bingo大作戰”等主題游戲。內容涉及幸福與金錢的關系、家庭消費與儲蓄目標的制定、信息安全的維護、誠信的重要性、財務規劃與財富目標等領域。
▲海口市瓊山第二中學給學生們普及“一堂金融必修課”實踐課
用實踐課程執行者陳瀟斐老師的話來講,對于青少年兒童的金融教育,不能僅僅是上上課,講講知識點,也不止于教會他們怎么賺錢、花錢,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誠信契約精神、風險責任意識、團隊協作與人際社交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價值觀、消費觀、財富觀。
不過,正如調研結果顯示,“除了家庭教育,網絡和手機軟件是青少年兒童了解金融問題的主要渠道”。而網上也有數據顯示,13.3%的學生靠互聯網工具,比如刷短視頻來獲得經濟收益;有20.7%的小學生開始嘗試使用支付寶/微信錢包等數字化工具進行儲蓄。這些都表明,針對青少年兒童開展的金融教育,不能僅限于家庭與課堂,還得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
目前來看,雖然“一堂金融必修課”也在支付寶等平臺上安排了線上的金融課視頻,以方便學生空閑時間里溫故知新,但這顯然還不夠。相較傳統的線下授課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金融教育的形式、方法、渠道,或許也得相應做出改變與調整。至于具體怎么改,同樣有待教育工作者去摸索。
03
對金融教育的四點建議
根據規劃,未來3年,“一堂金融必修課”將走進全國10省(市)的中小學,讓金融教育成為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二課堂。為了上好這堂課,調研中專門采訪了不少專家教授、一線教師,收集到許多寶貴的意見建議,概括起來大致有這么幾點:
第一,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金融教育這個事情,尤其是對青少年的金融素養教育,要面向未來。
為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知名金融專家韓復齡拋出了“五個是否”作為判斷標準:是否掌握金融邏輯,是否有金融發展的洞察力、判斷力、分析力、預見力,是否有金融大局觀,是否能夠通過資源匹配提高資源效率以創造財富,是否有令人生幸福的消費觀、金錢觀?
而要實現這幾個目標,金融教育進課堂是當務之急。只有將其納入基礎課程框架,相關教育才能系統化、成體系。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已將青少年兒童金融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是否可以通過夏令營、短期課程等形式作為過渡,為下一步的全面鋪開積累經驗,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
第二,金融教學過程中要增加社會實踐內容,達到知意行合一。
和其他很多知識不同,一個人的金融素養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慢慢得到積累和提升。看人家股神巴菲特,五歲就開始挨家挨戶推銷口香糖,六歲靠著兜售汽水已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雖說金融教育不止于賺錢,現在的課程設計中也已經包含了大量實踐課,但畢竟只停留在游戲模擬階段。誠如北師大教育學部教授桑國元所言,金融教育應該配合國家的雙減政策,少增加書本知識,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和體驗來完成教學。順著這個思路,未來能否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真實的參觀、體驗、實踐機會?
第三,在教育青少年的同時,不妨為其父母也提供金融方面的課程內容,以推動家庭積極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這樣反過來也有助于提升孩子們的金融素養。
家庭因素對于青少年兒童金融素養的影響,報告中有明確的實證結論:家庭不僅是孩子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其金融素養的養成地。“青少年金融技術、金融態度、對于金融與生活關系的認識,與被訪者家庭收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所以,河南濮陽縣第二實驗小學葉麗明老師在訪談中才會建議,教育孩子之前,應該先教育家長。
只有父母自身的金融素養提升了,才會重視子女的金融素養,才能配合學校將金融教育落實到家庭生活的各種場景中來,比如鼓勵孩子制定壓歲錢管理計劃,借此幫助他們掌握金融技能,實現親子共學、教學相長。
第四,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數字化工具在金融素養教育中的優勢。
互聯網給金融交易帶來了便利,也催生了風險,而防范這些風險,同樣得靠互聯網的工具和手段。像之前支付寶通過彈窗提示、防詐騙答題、電話勸阻等方法,就實現了日均保護潛在被騙資金1500萬,年輕人接到防騙提示或勸阻電話的聽勸率也提升了40%。
所以,在傳統的線下場景之外,還應引導青少年兒童學會對從互聯網渠道獲取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甄別、處理,特別注意培養他們在數字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場景中的風險意識與反詐能力。
總之,對青少年兒童進行金融教育,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應該鼓勵更多教育團體、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加入到提升青少年金融素養的公益活動中來,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為下一代營造一個良性的金融素養提升教育環境。
︳END ︳
各位老鐵,三土城市筆記 視頻號、抖音號 已經上線了,歡迎關注。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