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蔣經國呼吁統一,蔣經國看信后為之動容,可宋美齡回復的8個字,卻讓人心寒。
1948年,國民黨在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蔣介石也只能帶領嫡系部隊退守臺灣省。
野心勃勃的蔣介石并不甘于失敗,退守臺灣后仍想光復大陸,
但是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新中國不僅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還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
這讓蔣介石意識到了新中國的力量,并開始警惕美國試圖分裂中國的企圖。
蔣介石在84歲的時候,心里有了兩岸統一的想法,
他主動讓陳立農向大陸傳達他的示好態度。
得知此事的毛主席很是激動,立即叫鄧小平準備奔赴臺灣的事宜。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搶救無效,撒手人寰,祖國統一的任務被迫擱淺。
蔣介石去世前,一直惦念著故鄉,他告訴蔣經國,自己的棺槨不下葬,等到有機會,運回故鄉。
1982年的時候,蔣介石已經去世了7年。
蔣經國為追悼蔣介石,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里,蔣經國說了一句:“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
蔣經國流露出的思念故鄉之情,迅速被大陸方面捕捉到。
時任對臺小組組長鄧穎超在讀過這篇文章后,
她敏銳地嗅到這是一次打開兩岸交流的契機,
鄧穎超想借著這個機會,與蔣經國取得聯系,來改善海峽兩岸的關系,解決蔣介石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
于是鄧穎超將自己的想法報告給了鄧小平,
鄧小平和鄧穎超通過商議,他們決定讓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一封公開信。
廖承志和蔣經國早年時期是童年的玩伴,他們父輩的交情也極為要好。
他們成年后又一起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生活,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
后來,這對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有了不同的發展,廖承志加入共產黨,
而蔣經國在父親蔣介石的帶領下,成為國民黨的大公子。
廖承志接到這個任務,絲毫不敢怠慢,他專門組織了一個起草小組,研究這封信怎么寫,
當時中國大陸早已經使用白話文,但臺灣依然還使用著大量的文言文。
為了增加親近感,廖承志特地使用了文言文,經過反復斟酌和修改,整整兩個星期后,完成了這封信。
他以友人的口吻訴說早年的同窗情誼,再慢慢表達出共同的民族情感,
在鄧穎超的指導下,信的結尾還寫出了“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樣感人肺腑的話。
借此希望蔣經國可以考慮兩岸統一的事宜,
廖承志將書信寫好后,交由鄧小平、鄧穎超同志審定通過后,
他們又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怎么將這封信在臺灣公開呢?
為了這件事,中央很快就找到了香港新華分社的記者楊奇,
楊奇通過報社朋友的幫助,順利通過了臺灣的檢查,公開發表了《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1982年7月25日,兩岸的同胞一同讀到了這則消息。
在有關人士的努力下,蔣經國也看到了這封信。
根據當時在場之人的回憶,蔣經國看到這封信之后,無比動容,甚至潸然淚下。
但是,蔣經國曾在早前頒布了“三不”政策,即“不鼓勵”、“不支持”、“不壓制”,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蔣經國雖然有所動搖,但他還需要請教遠在美國的繼母宋美齡的意思,
宋美齡在丈夫蔣介石的影響下,對我黨也有著很大的仇視,
在蔣介石敗走臺灣之后,宋美齡與美國方面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系,
她一直企圖利用美國的力量幫助國民黨“東山再起”、“反攻大陸”。
宋美齡看了之后,親自給廖承志寫了一封回信,此信在臺北各大報紙上公開發表。
宋美齡在回信中寫道:經國主政,負有對我中華民國賡續之職責,故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以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
宋美齡在信中一直以“中華民國”自稱,可以看出,她心中仍抱著“奪回大陸”的幻想,其野心令人生憤。
她在回信中還寫道“敝帚自珍,幡然來歸”,這8個字,讓人看了無比心寒,也打碎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
蔣經國看到宋美齡作為自己的長輩,這樣回信,心中多少有些失望,
但他當時可能顧慮太多,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蔣經國晚年的時候,他幡然醒悟,開始計劃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解決祖國統一問題。
于是在1986年,他排除萬難,三次派遣沈誠前往北京,暗中傳達臺灣方面的意見,鄧小平熱情地接見了他。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親自宣布,從15日零點開始,臺灣解除戒嚴,打破了冷戰的僵局,
自此以后,臺灣和大陸便恢復了友好交流,不少故鄉在大陸的老兵才得以回鄉探親,
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只要繼續這樣下去,統一的未來就不遠了。
然而,就在一片向好的情況下,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1988年1月8日,蔣經國因為心臟病逝世了,兩岸的友好溝通也因此被迫中斷了。
如今,臺灣還未回到祖國的懷抱,不過我們堅信,祖國一定會完成統一大業,任何人都無法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