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懷化西編組站遷建為現在的懷化國際陸港,它這個“拆”的過程還是有一個基本的順序,首先第一步是停用,讓西南五省區的貨運列車先往新站那邊匯集,把老站這邊的所有班組、設備都停下來;第二步是精細拆,那就是在主體設備搬走之后,要把能夠使用,甚至能夠回爐的各種路網零部件進行手工拾遺;第三步則就是上工程機械,要把鋼軌、路基啥的徹底拆除了。
按照這個三步走的順序,我在網上找了去年大拆遷的三部視頻,依次按順序展示給大家。
您各位仔細看第二段視頻,那些阿姨在路基上撿拾一種長方形的塑膠墊片。
我這次也拍攝到了,大家仔細看。
這個東西是用來起到緩沖作用的,鐵路路基上有很多橫放的,粗大的混凝土方柱,而鋼軌就安置在這些混凝土方柱上面。你想,方柱再粗,它也是鋼筋混凝土,是硬東西,你這硬東西上面架著硬鋼軌,鋼軌上頭或停放,或馳騁著N多噸沉重的列車,這方柱豈不是沒用多久就會斷裂?
所以最好是有個膠墊襯一下,緩釋這種霸道的重力。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混凝土方柱的名稱,叫做“枕木”。
我去,明明是混凝土材質,為啥要叫做“木”?
因為在最開始建造鐵路的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出如此強度的鋼筋混凝土,所以路基上的大方柱,是正兒八經用木頭來造的。
吶,就像這樣,烏漆麻黑的大木方柱。
一般是紅松、落葉松、馬尾松、云杉和冷杉等,你現在去美國還能看到。
但是在我們國家,這種高鐵狂魔的國度,基本上已經都替換成混凝土枕木了,雖然說純木做的東西它本身富有彈性,不用耗那么多膠片,但問題它的彈性分布不均勻啊。
畢竟木頭這玩意兒是生物的身體,你一棵樹不可能長得絕對勻稱,所以它用久了就會導致軌道穩定性差,這種特征便不適用于高鐵了。
國企老式家屬樓的設計有個特點,像這種一梯兩戶的布局,鄰居又稱為“對門”,因為兩家人的大門真的就是這種直線對開的設計。
如果碰巧遇上兩家人都打開房門通風換氣的話,那就互相都能一眼望穿了。
現如今的商品房設計,哪怕是不裝電梯的那種多層,也會改成兩家門都朝同一個方向并排的設計,美其名曰互相保護隱私。
所以現在的鄰里關系也就越來越陌生了嘛。
你不像那個時候,兩家門對開,然后都是同齡人,我和對們家的姐姐就在這樓道的地面上用粉筆畫格子玩游戲。互相躥個門都是家常便飯。
這也是那個年代的細節設計,現如今每家的電力總閘都設計在房子里面,自己操控。而那個時候都是放在門外的,這種傳統的閘刀開關,為了怕熊孩子觸電,還鑲嵌在比較高的位置。
這種設計其實是有講究的,現在的電閘都是空氣開關,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萬一電線短路,直接發熱空氣將開關膨脹推開,不會有其他什么副作用。而老式的閘刀開關,它是依靠里面熔點較低的鉛錫線,遇到短路、超負荷的高熱狀態發生熔斷來切斷電源的。
那你“熔斷”雖然切開了電源,但這種材料就有可能會形成少許液態高溫金屬滴落出來,如果這個閘放在室內,鬼知道下方你會不會擺什么化纖地毯、真皮沙發?萬一這么高溫的金屬滴落下來,什么結果?
這是2008年拍攝的一個托兒所。
老編組站家屬區的懷鐵自營機構,其實那年月的懷鐵人跟現在的打工人一樣,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帶娃”。
你說這孩子大點兒還好講,幼兒園、小學、中學,那都是跟你上下班的時間基本同步的,你只要一頭一尾來個接送就好。可問題是,對于2、3歲的小孩,會跑會走,卻還不到進幼兒園的年紀怎么辦?
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么滿大街的什么“早教機構”。
于是就整了這么個托兒所,給職工們解決后顧之憂。
這次回去看的時候,發現這里已經廢棄了,現如今早教機構太多了,根本用不上這東西了。
不過我自己并沒有進過這里,因為沒必要,我上幼兒園之前的時候,都是跟著爹媽一起去上班的,你放現在根本無法想象,一個兩歲多、三歲的小孩,跟著父親或者母親,一大早步行穿越全國九大編組站之一的懷化西,那密密麻麻的鐵軌,來來往往的火車,然后去工區上班,有的時候爹媽出外勤,就把我一個人丟在工區的房子里(那些房子廢墟的老照片在上一篇里都有)。
所以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一些鉛封、繼電器、軸承、剝線鉗、扳手、試電筆、絕緣膠帶、電纜、步話機、電烙鐵……
放現在,你敢嗎?
這是我小時候就讀的懷鐵第四幼兒園,現在已經脫離鐵路建制,轉給地方教育局了,并且改了個名叫做“諸子百家幼兒園”……
大概是1997年前后,那時候我已經初三了,這幼兒園的幾個老師下了崗。
她們合伙在我家的附近開了個早餐店,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關門大吉了。
我那時候去吃過一次,平心而論,那手藝不是一般的差。
果然術業有專攻。
那時候的孩子不像現在,雖然幼兒園的時候需要家長接送,但是一到小學,就要學會自己走路上下學了,這是2008年拍攝的,我上學路上的出發點,左邊的舊房子是中鐵五局的工區大院,右邊是幼兒園。最早的時候右邊還有一家國營“肉店”,懷鐵職工光有錢不行,還要憑單位發的“肉票”去這里買豬肉。
然而肉店大媽穿著營業制服一開口就露餡了:
“小伙滋,你要些啥子?”
純正川話,一聽就知道是對門中鐵五局的職工家屬在這里當營業員。
計劃經濟肉票取消的那年,這個國營肉店立馬就裁撤,然后幼兒園就直接吞掉它的地塊進行了擴充。
廢話,當初他們賣肉的時候多刁鉆,一副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樣子對顧客各種臉色,所以肉票制度一取消,所有懷鐵人就都跑去菜市場買肉,這里再也沒有生意了。
男孩子和女孩子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喜歡“野”,女孩子上學走正道,男孩子就頑皮喜歡走小路。我們當時就喜歡從左側,鐵五局院子外沿的這個護坡上面,最窄部分只有十幾公分寬的水泥階上面穿過去,當然,路程的確比下面的水泥大道要近很多,它是一條直線嘛。
值得一提的是,照片下方水泥路邊上的那棟小房子,住了一個巫婆,專事請纓占卜,驅鬼法事等等,2008年回去拍這張照的時候,發現里面的擺設似乎沒什么變化,只不過外面的招牌居然變成了什么“私家偵探事務所”……
當然今年再回去看的時候,下方的水泥路、巫婆小屋啥的都已經沒有了。
而這條危險萬狀的小路也被封印,直接砌了一小黑石墻,將你路給封斷,省得再有熊孩子從這里摔下去。
這個是在百度地圖上可以看到我念的小學——懷鐵第三小學的位置,現在這個小學已經不存在了,已經被懷鐵第二中學合并。
不過,在開始地圖上,那個左下方有個畫紅圈的位置,你從地圖上看似乎有些不倫不類。它就在校園圍墻外的一角,就像是這個學校規劃圖的一處邊角料而已。
其實,這是當時我一個小學同班同學的家,真的很破。
就是一幢純木結構搭起來的老屋。
木結構,還有印象嗎?上一篇里我們提過,前天中方縣自然資源局的領導帶我們去看地,就有這種農戶自建的木結構的房子,如下:
不過當時我那同學家里的小木屋,比這戶就差遠了,簡直就不像是住家,而有些窩棚的意味。更重要的是,還有菜田,還有豬圈,活脫脫就是農村那種自留地的自建房嘛。
也可以想見,那個時候她們家條件是真的不好。
不過后來我也在想另外一個問題,到底,這種農戶自建的小木屋,在當地轉入城鎮化建設之后,它到底,有產權沒有?
這次回去我特意跑到了這個位置,拍了幾張照,然后我確定,一定是有產權的。
你們看,當年的小木屋造型是一點兒都沒有變,但是全部做了表面硬化,變成了所謂的水泥房。
豬圈沒了,菜地也沒了。全都硬化成了水泥路面。
房頂原本是那種墨黑色的魚鱗瓦,現在也換成了標準波浪形石棉瓦。
但是沒有住人了,我那同學我也聯系不上了。
這種條件的屋子,你出售賣不起價錢也沒人買,至于出租?
還是別開這種玩笑了。
但因為有產權,所以一定要好好留著,它現在核心價值就倆字兒:等拆!
沿著紅星路一直往北走,就大致能離開老編組站的覆蓋區域。這個位置有一家軍方的單位,也是廢棄遷走的狀態,否則也不準拍照。
我個人猜想可能跟編組站的軍需供應機構有什么關系吧。
我是瞎猜的啊,你們別用什么“泄密”的帽子來扣我。
在這個軍方單位廢棄點的斜對角,也就是橫過主干道紅星路的位置,是一個像小山包的丘陵地貌,當然現在是做了護坡,比較平整,不過大家可以仔細再觀察一下這個護坡面。
是不是有一道門的痕跡?
這原本是一個防空洞,也搞不清是民國時代的抗日作品還是解放后三線建設的手筆,我小的時候每次路過這個地方,就看到一鐵柵欄門,生銹的大黑鐵鏈子鎖著。
柵欄門嘛,不遮擋視線,可里面就是黑乎乎的,你趴在門口也沒法子瞅清楚。
記得當時就有同學說,要帶著裝備……嗯,都是跟我一樣,鐵路職工家的孩子,想要弄一堆什么鋸片、銅絲、螺絲刀、挫刀之類都是非常容易的。他們就講很想去撬開這把鎖,跑防空洞里面看看有沒有什么好玩的東西。
不怕各位笑話,我膽小,他們去沒去我搞不清,反正我沒去。
日長月久呢,我就把這個防空洞給忘了,直到四年前的樣子,我在長沙搞產業招商,就有一貴州的老板找上我,販酒的,他說能不能幫他尋一尋這種防空洞,他想租來屯酒。
我這人不懂酒啊,我是純粹聽他說,這酒販子講,他們純糧固態法的醬香酒,不花大力氣折騰所謂的窖池,但關鍵,要“屯酒”。找那種陰冷潮濕,見不到陽光,還要恒溫的地下空間,讓他販運來的那些個東西,連酒帶壇子,一起捂在里頭。
需要儲藏一定的時間,才能推向市場。
當時我腦子里就瞬間冒出來了這個防空洞,再聽他把環境參數一講,我那皮膚上瞬間就感覺起了一層褥瘡。
這哪是藏酒,這不是漚蛆嗎?
不過后來想了想,倘若真像酒販子說的那樣,他這種空間尋址也算是量體裁衣。就如同我這里,中方縣工業園的標準廠房,為什么要把柱間距拉得那么開,不也就是傍著懷化國際陸港這根粗腿,去適配那種大宗原料或者大宗產品進出的產業聚集么。
老懷化西編組站的圖文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下一集開始我們切換視角到懷鐵人聚集的另外一個區域去瞅瞅,先放一段航拍視頻給大家暖暖場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