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末末、魏水華
頭圖 | 圖蟲·創意
西湖醋魚,一道有“原罪”的名菜。
互聯網上關于杭州“美食荒漠”的攻擊,多半來自這種制作方法語焉不詳、滋味淡薄帶腥、呈現色彩飽和度極低的食物。
雖然也有技藝高超的廚子,能將它做得精彩,但并不影響大多數人印象中西湖醋魚不堪的模樣。
最過分的是,名家們對西湖醋魚的解讀,也雜亂無章。
“活青魚切大塊,油灼之,加醬、醋、酒噴之,湯多為妙。俟熟即速起鍋?!?/p>
這是袁枚筆下的醋魚。
“汁不多,也不濃,不能有油,只能薄芡,可加點醬油,主要就是醋與姜末,一點糖都不放,這才是正宗的西湖醋魚。”
這是梁實秋筆下的醋魚。
“西湖醋魚的難點就在對魚的熟度把握,時間過長就老,不到又是生的。勾芡用到的糖醋汁也要是均勻的厚芡,這樣才能剛好掛在魚肉上?!?/p>
這是杭幫菜大師胡忠英描述的醋魚。
事實上,西湖醋魚的重點不在醋魚,而是西湖。
作為南宋故都,杭州是一座熏陶了太多的宋風宋韻的城市。來自十二世紀中國最典雅、最內秀、最精致、最文弱的底色,都如時光膠囊一樣,藏在杭州的氣質里。
西湖,就是杭州宋韻底色的一面鏡子。
無論是西湖風光、西湖故事、西湖歌舞、西湖繪畫,抑或是西湖醋魚,都在努力地表現那個傳奇時代里,杭州的升平氣象、聲色犬馬。
這也正是西湖醋魚不符合現代人口味,但依然能吸引很多初到杭州客人的品嘗的深層原因。
我的朋友末末所在的工作室:一源開物,在2022年發起了一個基于地域人文展開的聲音項目:在地聲游計劃。在杭州站,它的核心坐標就選擇了西湖。相信通過這篇他們對于西湖的解讀,能從側面讓你了解,為什么游客還是會給“西湖醋魚”面子。
杭州人愛西湖,對它的那種依戀似乎是天然存在,無需質疑的。
很少有這樣一個城市景點,會讓你春夏秋天都想扎進去,會讓你覺得晴時好,雨時好,雪時更好,這聽起來仿佛就是加上了看情人一般的濾鏡。
你說它美,顯然它也不是最美。
當西湖第一次以自然遺產申遺初審沒有成功時,外國評審就提出了一個觀點“這樣的湖泊在歐洲有一千個”。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最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這應該是對西湖之美的最好詮釋。
-?-
西湖存在的背后
有一千個消失的理由
西湖是在人與自然反復的抗衡中“幸存”下來的。
最早期的西湖,只是一個小海灣,隨著灣口沙嘴封閉,湖中水轉變為由河流補給,就成了一個封閉的湖泊。這種湖泊因海灣被沙洲封閉而形成的湖泊,被稱為“潟湖”。
而在自然演變的規律之中,這類“潟湖”大概率會從湖泊變成一片沼澤,最后完全從世界上消失。
事實上,西湖也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進入沼澤化的過程。之所以沒有消失,是因為安史之亂后,經濟中心逐步南移,杭州也進入到快速的發展,而西湖對于杭州城意義非凡。
唐代杭州的地下水大多咸苦,靠修建水管、蓄水池等引入西湖淡水入城以供生活使用;北宋熙寧年間江淮浙右大旱,唯有杭州因為仰賴西湖,得以飲用無虞,還足以“飲牛馬,給沐浴”。
曲院風荷
可以說西湖與杭州城根脈相連。因為西湖淡水的供給,這里才能形成聚落,有機會發展為都城;而又得益于杭州城的繁榮,歷代疏浚整治,西湖也不致湮廢。
此后千年的時光里,杭州城與湖相依,逐漸成為中國南方山水城市的典范,馬可波羅所描述的享譽中外的華貴天城。
-?-
宋人眼中的西湖
杭州博物館今年有一場大展,叫做《行在山水間·南宋視野下的臨安城》,這場展覽帶我們回到了1127年的臨安城。
里面對于西湖有這樣一段描述:對南宋臨安城而言,西湖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精神必需品”。
和西方天然形成的名湖不同,西湖的美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多依靠人力創造。
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在《西湖形成的原因》中也說過:換言之,西湖若沒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現在我們尚能徜徉湖中,領略勝景,亦是人定勝天的一個證據了。
靈隱寺
追溯歷史,在治理西湖的人群中既有我們熟知的白居易、蘇東坡、楊孟瑛,也有更多無名參與其中的人,前赴后繼千年,才留住這汪湖水。
唐長慶二年(822年)為了解決西湖的水患(湖面積小,干旱時干涸無法灌溉,洪澇時水又會溢出),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現在杭州少年宮一帶修筑湖堤,擴大西湖的面積。
至此,改變了西湖的屬性,西湖從天然湖泊演變成人工湖泊。
白堤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開國之君錢鏐也下定決心治理西湖,在白居易挖湖的基礎上,把原來的湖面又挖大了三倍,同時將西湖水引入城內運河,真正形成了完備的水系。
這一舉措不僅讓西湖名滿天下,也讓杭州城躍身一變,成了一座花園城市。
北宋時期(1089年),53歲的蘇東坡赴杭任知州,當時的西湖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如若不治理,沒二十年西湖便會徹底消失。
蘇東坡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乞開杭州西湖狀》,里面有這樣一句: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于此。
蘇東坡像
西湖不可廢棄,理由有五:一曰放生,二曰灌,三曰民飲,四曰助航,五曰釀酒。
說到底,是為了百姓。
盡管朝廷只給了蘇東坡100道僧人的度牒(發給出家僧尼的憑證),但蘇東坡不放棄。他拿度牒換了17000貫錢,又親自發起募捐,寫字作畫,到店鋪里去義賣,發動居民疏浚西湖。
從夏到秋,他動用了20萬民工,最終才做到六井通、西湖暢、清水遍全城。
被挖出來的淤泥該怎么辦?蘇東坡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這些淤泥和湖草堆在湖的西側,筑成一條長八百八十丈、寬五丈,縱貫西湖南北的長堤,將西湖分為里湖外湖。也因為這條長堤,百姓不用再繞湖從西湖南岸到達北岸了。
蘇堤春曉
在長堤上,他又先后設計了六座橋,分別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他在湖中種植芙蓉,在堤上種植楊柳,建起九座涼亭。為了對西湖的景色進行維護,他還營建了被后世視為“三潭”的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以內的水域進行種植。
可以說當時真的集地方官員和百姓群力,才留下了今天的西湖。
南宋時期,對西湖還有七次較大規模的治理。清除葑草、撩除淤泥,補充開湖軍兵,增加兼管人員,并且不再允許“請佃耕種”。
可見,兩宋對西湖的治理是非常用心的,“終宋之世,湖無壅淤之患”,西湖也因為及時的治理,從此煥發新生。
《西湖繁勝全景圖》
從南宋開始,杭州城和西湖的格局也基本已定,三面湖山一面城,城區始終在湖東。
西湖山水與堤島、橋涵、亭臺、樓閣等交融滲透。白堤東西走向,蘇堤南北走向,巧妙分割了湖面。湖中小島都是就地取材,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景觀營造。
臨安城景區分布 @中華珍寶館
四季各有標志性植物: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而且都有東方文化涵義。
滿隴桂雨
西湖與杭州,實現了城市與自然、人與景觀的和諧共生。
-?-
西湖之美
今天,當我們再談起宋韻文化,對于普通人而言是有點抽象的。畢竟那些代表宋韻生活的點茶、掛畫、焚香等,都不再是我們的日常,看上去高深莫測。
但生活在杭州,只要看著西湖,我們便能慢慢去理解南宋對美的想象,因為這是“活著”的宋韻,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
虎跑夢泉
“西湖景觀”肇始于唐宋、成型于南宋、興盛于清代,西湖十景之名也源出南宋山水畫。
最早提及“西湖十景”的《方輿勝覽》記載:“近者畫家稱湖光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落照、兩峰插云、南屏晚鐘、西湖三塔。”
世人認為是南宋畫院的畫家馬遠、馬麟、陳清波等人收集、提煉、總結了“十景”,他們因景作畫,因畫題景,開了園林題名點景風氣之先,也間接促成了西湖文化的傳播,使西湖成為無數人憧憬之地。
▲ 《西湖圖》局部 宋 李嵩
明朝戲曲家高濂,更是總結了西湖四季不同的觀賞方法,撰寫下《四時幽賞錄》,給出了西湖春天賞花、夏天聽雨、秋季觀月、冬季看雪的建議,這也至今影響著我們看西湖的視角?!霸诘芈曈巍币惨源藶殪`感開啟了記錄西湖聲音的特別旅程。
在打造西湖的景觀上,古人和今人延續了一致的審美,可以說西湖的美是沿著繼承傳統、保持特色、博采眾長、開拓創新的結果。
游覽西湖從古至今也有一種默認的方式:臥舟。
“欲領西湖之妙,無過山居,而余尤不能忘情于舟”,西湖的美景,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山居是無法完全看透的。而小舟是流動的,是活的。
來西湖若沒有坐過蘇堤旁的搖櫓船,你就無法體會那份野逸,不會知道西湖究竟有多少座橋,茅家埠的樹上究竟“長”了多少種鳥,清晨小鴛鴦的叫聲是否悠揚,而橋下又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景觀……
明朝文人張岱,曾在西湖賞月,他提到了這樣一群人:三兩好友乘一條小船,船上罩著輕紗帷幔,爐火上煮著茶,邀請月亮同坐,有的人將船隱匿在樹影下,有的泊到遠處寂靜的里湖去,看月,卻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看月的樣子,也不刻意去看月。
2022年農歷虎年,又是一個中秋夜,西湖的湖面將再次啟動33艘月亮船,連續三晚“點亮”西湖,“重現”三潭印月“33個月亮”的傳說經典。
為紀念這一美好時刻,數字聲音CD《夏時幽賞·坐月》將于中秋假期(9月11日)在霓虹鹿數字文化藝術版權交易平臺上線,將團圓的祝福用西湖之聲記錄下來。
我們也將團圓的祝福帶上了月亮船。我們將抽取幸運的聽眾贈予西湖月亮船限量船票,和家人好友同乘,泛舟湖上,談天說地,賞水里月、觀橋上月、望空中月......
與張岱一起,跨越時空,感受滿湖銀輝的無盡美好夜。
也希望每個人抬頭望向西湖上的那輪明月時,能記得西湖詩意背后進取而堅毅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旭烽《蘇堤 · 蘇東坡修出的杭州之眉》
2.小世界工作室《一個西湖 & 八萬四千個西湖》
3.曹增節《為什么說“西湖是東方美學經典”》
圖片來源:西湖旅游特別支持
-FIND ME HERE-
小紅書 @在地聲游計劃
B站 @在地聲游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