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叔每日推薦
我們將每日推薦磨鐵好書。
請各位朋友移步關注!
「我坦白,我不想為了孩子,搭上我的人生。」
這句看似有些「自私」的自白,讓一位旅居芬蘭的中國爸爸火了。
點開這位名為「二胎喬爸在芬蘭」的博主的賬號,你幾乎會以為,這和其他旅居國外的親子博主并沒有太多不同。
他會分享北歐生活的日常,對比中外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還會發布芬蘭迷人的自然風光,只有少數幾個視頻透露著他們一家不同尋常的過往:
原來,這位「喬爸」就是五年前辭職帶娃環游世界的學霸爸爸。
當年,他和妻子帶著當時年僅四歲的兒子「巴喬」踏上旅途,一時間引發全網熱議。
轉眼間,五年過去,這個家庭還在路上嗎?
當年的小男孩如今長成了什么樣?
他們所選擇的生活到底是「有錢有閑」的產物,還是另一種教育與人生的探索?
當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近這個特別的家庭,聯系到喬媽,發現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五年前,一篇名為《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的文章一夜爆紅。
不得不說,「800萬」「學區房」的字樣哪怕到今天依然足夠吸引眼球。
但作為一個四歲男孩的媽媽,喬媽在寫下這篇文章時所想的顯然不是嘩眾取寵。
從武漢大學畢業那年,她和彼時還是男友的喬爸雙雙奔赴廣東。
十年打拼,他們在外企都收獲了不錯的工作和優渥的薪酬,一個在市場部,一個在銷售部。
同時,他們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定居在廈門。
這樣的狀態在旁人眼中無疑是值得羨慕的,但夫妻倆的內心卻始終有一個聲音在隱隱呼喚:
「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喬爸曾說,一直以來,自己對廣告與攝影更感興趣,但從大學開始,他就選擇了更符合家人期待的計算機專業;
喬媽的專業,則是在全球都數一數二的武大測繪,但同樣的,她并不喜歡自己所學。
一路走來,夫妻倆并非離經叛道,也一直把生活和事業安頓得妥妥當當。
只是,在三十而立的年紀,他們突然發現,自己過往的人生似乎一直在被外界的聲音推搡著前進。
更讓他們焦慮的是,自己的孩子巴喬似乎也將走上這條看不到盡頭的競爭之路。
從早教班、雙語幼兒園到著名小學,不出意外的話,這就是巴喬即將面對的日常。
關于人生、關于價值、關于未來,種種困惑與焦慮環繞著夫妻倆。
于是,他們做出了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決定:
辭掉工作,帶著孩子去環球旅行。
他們一開始的初心并不宏大,只是趁著孩子沒有上小學、雙方父母身體依然健朗,做一件想了很久卻一直沒去做的事。
2017年6月,一家三口出發了。
在長達四個多月的旅行里,他們去了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他們帶著兒子一起見證湛藍的、沒有霧霾的天空,一起探訪童話故事里國王的城堡;
一起領略瑪雅文明的古老與神秘;
一起看一看「真正」的圣誕老人會怎樣給好孩子送禮物。
他們去過繁華大都會紐約,也去過宗教圣地耶路撒冷,體會著普通貧苦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嘗試過拉斯維加斯的「紙醉金迷」。
當為期四個月的旅行告一段落、全家人回國休整時,喬媽發布的那篇《八百萬》隨筆,就成了引發無數熱議的話題由來。
但即便爭議聲大,他們也沒有放棄最初的計劃。
這五年來,他們陸陸續續走過34個不同國家,在泰國清邁過渡,又來到芬蘭定居。
小男孩巴喬已經成了芬蘭小學生,甚至還有了剛出生的妹妹。
曾經,這對夫妻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成為世俗意義上「應該」成為的樣子,但那時所有人都以為,兜兜轉轉繞了世界一大圈,他們還是會回到原地。
沒想到的是,他們真的把「吹過的牛」一一實現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環游世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夢想,但當這個夢想真正變成日常生活時,喬媽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完美。
作為成年人,夫婦倆尚且需要為適應不同環境而竭盡全力,更不用說他們年幼的兒子。
環游世界的美好與糟糕,幾乎可以在巴喬的經歷里一覽無余。
其中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巴喬在泰國清邁遭遇了校園霸凌。
因為住所距離學校很遠,巴喬與許多學生一樣需要乘坐校車上學,而霸凌恰恰發生在校車上。
喬媽幾次發現兒子神情懨懨,但問起時又會被兒子敷衍過去「沒什么,就是在校車上想睡覺,車里的人搗亂不讓我睡。」
直到某個晚上,巴喬打了她一巴掌,喬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巴喬一邊說著「我不想再被他們打了」,一邊揮手比劃著「就像這樣」。
喬媽顧不上臉上火辣辣的疼痛,震驚地向兒子了解了來龍去脈。
原來,在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巴喬一直都在遭遇校車上另一個男孩的暴力行為。
喬爸喬媽夫婦當時既憤怒又自責:
原本想要給孩子更美好的童年,才主動告別「內卷」的教育環境走向國際,誰知孩子卻被長期欺負,作為父母,他們也沒能在第一時間發現。
由于所謂「校車」只是部分國際學生家庭自發組織的交通工具,學校并沒有出面。
「校車暴力」事件的后續,是喬爸喬媽聯合其他被欺負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涉,并改為自行接送巴喬。
也許,再美好的夢想在落實到柴米油鹽、日復一日時,都會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
但喬爸喬媽并沒有因此被嚇退。作為「國際教育」理念的踐行者,他們更在意的是,孩子能從過往的經歷中得到什么。
當年夫婦倆帶娃旅行爆火時,不止一個人質疑「孩子這么小,去那么多地方,他能記住嗎?」
在喬媽看來,很多影響是慢慢發生的,過程有時真的比結果更重要。
站在2022年回望,她發現如今九歲的巴喬的確從旅途中收獲了很多。
豐富的旅行經歷讓他學會聯系地看待世界,也讓他擁有了無窮的好奇心。
「墨西哥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嗎?」
「墨西哥的辣椒和四川的辣椒比,哪個更辣?」
「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厲害嗎?那時候歐洲最厲害的國家是哪個?」
那些看過的風景、聽過的故事、走過的路,都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種下了探索的種子。
同時,雖然全家漂流在國外,但巴喬對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日益強烈。
五歲開始,巴喬就學著講中文、寫漢字。那些關于孩子「忘本」的爭議早已煙消云散。
最重要的是,環球旅行和生活,讓孩子乃至喬爸喬媽都擁有了超強的適應能力。
從中國到泰國求學,再從泰國到芬蘭生活;
從外企員工到自己創業,從設計攝影的門外漢到自學成才……
巴喬成了媽媽口中「扔在哪里都可以野蠻生長」的孩子,夫婦倆又何嘗不是在成百上千個日夜中磨礪成了更優秀的自己。
也許,喬媽曾經寫下的對兒子的期許,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寫照:
爸爸媽媽不想僅僅教會你如何拼命地學習,如何擁有所謂勵志人生。 我們更想教會你,跌倒時如何跌得從容而有尊嚴; 受到傷害時,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如何才能頑強地自愈; 沖突與分歧時,如何包容、退讓和堅持。
五年來,關于喬爸喬媽夫婦選擇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歇。
有人說:「你們根本不知道學區房的優越,遲早會后悔。」
有人說:「不要誤導普通人了,你們把現實困難想得太簡單了!」
也有人說:「不就是有錢嗎?環游世界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
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為期四個月所謂「耗資數百萬」旅行,他們的花費沒有超過30萬,他們也曾為即將告罄的存款擔憂,在異國他鄉面臨種種生活考驗。
只是,他們從不會因為已經發生的事而后悔。
定居芬蘭也并非人生終點,他們全家依然在路上。
正如喬媽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會一直走下去,芬蘭只是暫時的。」
也許,不遠的將來,我們會跟著這一家人見證更多國家的教育與生活。
事實上,困住大部分人的并非貧窮,而是思維。
作家馬德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寫下這樣一段話: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發一條微信期待它被回復;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被關注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我長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就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太多人將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成長看作一場高度物質化的交換,對投入產出比錙銖必較,卻很少看到內心真正的渴望。
在人生之中,五年并不漫長,但足夠證明一個人真正想要追求的方向。
喬爸喬媽并沒有要求所有人活成一個模子,他們只是想向大眾傳達:
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人生過成什么樣。
其實,人生的選擇與物質并沒有太強烈的關系,我們也不必急吼吼地沖向目標,慢慢走,欣賞沿途的風景,也是一種圓滿。
就像喬媽所寫的:
活給別人的,都叫演繹。
活給自己的,才叫人生!
愿我們都能擁有隨時出發的勇氣和灑脫,在瑣碎的生活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
本文圖片來自公眾號「巴喬愛吃糖」
本文內容經喬媽授權發布
- THE END -
本文作者:居瀟瀟
公眾號:麥子熟了(ID:maizi8090)
聚焦國內新中產、新青年、新女性,堅持優質內容創新,分享傳遞美好生活。
◢往期內容 查看更多精彩◣
南懷瑾先生講中國智慧: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去世,他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都有哪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