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廣大的發燒友來說,音箱和功放的搭配都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痛的問題,尤其是對入門級的發燒友而言更是如此。很多燒友明明知道無源音箱搭配好了要遠遠勝過有源,但一樣選擇了有源,主要原因就是功放與搭配實在麻煩。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音箱和功放的搭配是一個相當讓人頭痛的事,在沒有實際搭配過之前,哪怕很有經驗的老燒也不敢肯定某個搭配的效果。為什么不能肯定呢,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主要由音箱和功放兩方面原因造成。
上一篇文章中自己大致講了一下音箱方面匹配的問題,下面自己準備講講功放的問題。由于自己的水平所限,說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補充。
拓展閱讀:音箱和功放的搭配--音箱篇
對功放而言,與推動音箱表現有關的因素有:推力(或功率)、輸出電流兩個方面,以及失真和音色。
首先是推力,也可以叫功放功率,它代表功放能否把音箱推多響的能力。其實,一般音箱所需要的推力并不大,從音箱靈敏度的定義可知,一對常見的靈敏度為86db的音箱,意味著輸入1瓦的功率,在1米處拾音的聲壓級平均值為86db,這已經非常響了。考慮到音箱所需播放的是音樂而非測試用簡單的正弦波,平均響度86db的音樂,最強的響度是要遠遠高于86db的,算100db好了,那么也僅需16瓦左右的功率即可以了。考慮一倍的功率余量,32瓦也足夠了。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是圖個響,那我們其實并不需要多大的功率。靈敏度96db的功放,幾瓦的功放就能推很響了。因此,除非你用的音箱靈敏度低得夸張,比如:80db。一般音箱靈敏度大約都在86db左右甚至更高,所需要的功率并不太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甲類功放,功率僅僅只有40-50瓦,但推力絲毫沒有問題的原因。
這里順便說一句,個人不太推薦甲類(A類)功放。并不是說甲類功放聲音不好(甲類是比較理想的放大器),而是它由于效率太低,發熱量驚人,因此需要非常非常巨型的散熱片,以及巨大的環牛及電源供應。這會讓它成本驚人,便宜的工作不太穩定(散熱不足導致管子工作溫度太高),同時壽命較短(元件老化)。因此,如果想考慮甲類,銀子一定要非常充足,不考慮預算,這玩意就跟性價比沒有一毛錢關系。買便宜一些的,不如買甲乙類。功率過低的,比如20瓦30瓦的甲類雖然便宜,但推力都是個問題了。
不過,這不意味著大的功率沒有意義,功率大一些,過載的可能會更小一些。不過,大到一定程度,就失去意義了。
如果說功率的作用是推動揚聲器,那輸出電流就是剎車,輸出電流大,揚聲器的振動可以及時地停下來。這點非常的重要,僅有推力沒有控制力,具體表現就是低頻糊和渾。不過現在標輸出電流的不多,取而代之是阻尼系數。阻尼系數代表功放對揚聲器控制能力,振膜不能更快地停下來。它是一個比值,跟揚聲器阻抗、功放內阻以及喇叭線內阻有關(所以,你再買阻尼系數多高的功放,一對垃圾喇叭線回到解放前)。阻尼系數和電路、放大元器件的關系很大。D類電路由于采用開關管,因此其阻尼系數極大(類似于它只有踩死這一種踩法,要么把油門踩到油箱里,要么把剎車踩死)。膽機的阻尼系數則反過來,通常只有幾十。
不過,阻尼系數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跟音箱匹配。過強或過弱都是問題,易于推動的音箱(比如高靈敏度的大紙盆),用高阻尼系數的功放,低頻會很硬,缺乏彈性和韻味。因此,盲目追求阻尼系數并不可取,而是應該根據自己音箱的特性采用合適阻尼系數的功放。比如容易推動的全頻、小喇叭、紙盆等音箱,不宜用過高的阻尼系數的功放推動,反而很適合阻尼系數小的膽機推動。自己的NS17音箱已經算是非常難以控制的了,阻尼系數200的A300也足夠了(A300的電流最大能到48A)。而很多膽機的阻尼系數只有幾十,但一樣能推好很多大型的落地。因此,不能簡單比較不同功放的阻尼系數來判斷功放的優劣。(其實,個人覺得輸出電流更有意義)。
實際上功放還有很重要的指標,即諧波失真THD。晶體管功放失真很小,但一旦高過其額定值,會迅速地增加。某些公司會標注1%甚至10%的成功率,以讓其看起來大一些(我所知道的某些大品牌其實只有70瓦的功率的功放就這樣標到了150瓦)。而晶體管失真一旦過大,聲音會很難聽,這是因為它的失真主要是其次失真,不悅耳,失真高于1%即非常明顯了。
電子管功放的失真參數很高,1-2%很常見,但其一方面失真以偶次為主,而且其過載后失真也不會迅速上升。所以電子管功放的功率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實際用時卻遠比相同功率的晶體管AB類功放要好很多(一般我們會乘3甚至更多一點來大致判斷膽機的功率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古老的電子管機器依然能生存,本身就說明它有獨有的優勢。
對膽機諧波失真高卻好聽的通常的解釋是,膽機的失真主要以偶次為主,而晶體管失真主要以奇次為主。偶次的失真聽感上更取悅人耳,但奇次反過來。但這樣說法其實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根本,也很容易讓人想不通。真實的原因需要對音樂和錄音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膽機與石機失真之爭
看完這些,你大概應該明白,音箱和功放的匹配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實際的情況還會更復雜,本文也只是簡單地講)。由于功放廠商和音箱廠商不會公布全部的參數,因此很難簡單判斷它們的匹配性,除非自己搭配試過。
國產功放的軟助主要在音色上,這跟國產功放的廠商普遍是技術男而非音樂愛好者關系很大(自己見過的不少功放廠商每次試音就那幾張試音味精碟,這種情況下讓他們調出味道好的功放來,難度太高了)。自己為什么堅持要給自己的音箱搭配出功放,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同樣的電路,用不同的元件(非核心),雖然所做出來的機器都會響,但聲音區別會非常的大。元件是一個原因,參數基本相同可替換的不同元件的成本差異,幾倍、十倍甚至幾十上百倍都很正常,這會給產品帶來巨大的成本差異(但如果看電路板,那基本沒差別,這是為什么自己不主張通過看內部電路判斷功放好壞的原因之一,這和看分頻器判斷音箱好壞類似)。其實,哪怕元件完全一樣,僅僅是電路板材質和布線的差異,或者是工作點選取的不同,功放的聲音差異也會很大。
但這些不同在參數上,體現就不容易了。許多時候基本上測不出來差異。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所謂復刻機和原型機會差別巨大的原因!其實哪怕是原廠,只要工藝和測試文件丟失了,用同樣的電路和元件,做出來的產品都無法保證聲音的一致性,更何況非原廠了。參數是基礎,但參數不是好聲本身。優秀的參數可以讓調試者事半功倍,但也僅此而已。具體原因可見這兩篇文章:
為什么音箱功放需要調音(上)
為什么音箱功放需要調音(下)
總結:
一、音箱功放的搭配問題,沒有定數,關鍵是搭配,不存在一臺好功放適用所有音箱的定律;
二、功放主要影響的因素有功率、輸出電流(阻尼系數也可)、失真和音色;
三、其實我們并不需要特別大的功率,不過大一些的功率可以減少功放過載的可能;
四、輸出電流或阻尼系數不是越大越好,合適才是最好的;
五、失真對石機來說是越小越好,越小的失真更容易調出越好的聲音;膽機的失真不能看參數,因為失真的特性的原因;
六、參數好是好聲的基礎,不是好聲本身,因此,仔細的調音仍然是必須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