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湖野米,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的原糧。
野米,并不是野生的稻米,而是一種禾本科的谷物種子。跟我們平時吃的大米飯相比,野米中的蛋白質、纖維和葉酸含量都比大米高不少。進口北美野米1斤售價超過100元,號稱“谷物中的魚子醬”。商家宣稱野米有“奇特的營養成分及藥效”,是一種“長壽米”。
等等,這里有個問題,商家請留步。野米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含量的確比大米高,但是“長壽米”的結論從哪里得出?畢竟,根據史書記載,以野米為主糧的時候,人均壽命不到40歲。
其實,商家遠隔重洋,千里迢迢進口到我國的“外來天然保健品”,一點兒都不新穎稀奇,野米是我們老祖宗老早就吃過,后來還被淘汰的谷物糧食。
野米在史書中的記錄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當古人培育出產量更高的栽培谷物之后,不再把野米作為主糧,而把它當作蔬菜培育,成為今天餐桌上一道常見的時鮮美味。
野米從糧食到蔬菜的華麗轉身,我們從頭說起。
3000年前的野米
野米生長在濕地水田,長得像水稻,只是比水稻葉子更長,也更密集。開花后結穗,穗中細長的種子就是食用野米。
不過,野米在我國不叫野米,它的學名叫菰(gū)米。菰米是先秦時期重要的糧食作物,周王室的皇家米食。
《周禮·天官·膳夫》中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
周天子吃的“六谷”:稻、黍、稷、麥、菽、菰,分別是大米、小米、黃米、小麥、大豆、菰米。
我們平時說的五谷雜糧,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里面再加上一味野米,就是供奉給周天子吃的六谷了。
從先秦到唐朝,菰米一直是人們填飽肚皮的主要糧食。菰米,也叫安胡,雕胡,雕菰。
西漢,枚乘的《七發》里說到天下美食時,就有“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把稻米(楚苗)和菰米(安胡)拌在一起煮,煮出來的米飯能團成飯團不會散開,而且入口即化。
唐代,菰米是主糧。李白說“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杜甫說“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杜甫生病了,病中最想吃兩種食物,一是滑溜溜的雕胡飯,二是香噴噴的錦帶羹。可惜家中廚子手法粗鄙,做不出美味來。于是杜甫把肚子里的饞蟲寫進詩里寄給朋友,看看朋友會不會領悟到其中的詩意,請他到飯館去吃一頓。詩中杜甫已經點明,菰米最大的特點是“滑”,換句話說就是,有韌性的QQ口感。
菰米是一種生長在濕地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禾本科的植物都有富含淀粉的種子,適合當作主糧。但是,跟其他主食相比,菰米產量不高,另外它還有2大缺點。一是,菰米的花期長,種子一旦成熟就馬上掉落,在穗子上保留時間很短。二是,在同一片水田里,每株菰米的成熟期不一致。菰米的缺點導致采集種子時很麻煩,并不像稻米一樣受到農人歡迎。
宋代之后,南方人口劇增。大片濕地開發成耕田,農人大量栽種產量高、易收割的水稻。野生菰米的產地縮減,逐漸退出了主糧的領域。南宋之后,種植菰米基本消失了,只有野生品種。當饑荒來臨時,人們才會外出尋找野生菰米,采集種子充饑救急。
雖然菰米不再作為主糧栽培,但是,菰米并沒有退出我們的餐桌,它變成蔬菜,再次重出江湖。你可能沒吃過菰米的種子,但你肯定吃過菰米的桿莖,它現在的名字叫做茭白。
主糧變蔬菜
在收集菰米種子時,農人發現偶爾會有幾株菰米植株跟其他植株不同。原本像筷子一樣細的桿莖,中間會突然膨脹變粗,變得像搟面杖一樣粗。剝開來看看,粗壯的桿莖白白嫩嫩,看上去像竹筍。農人嘗試著煮食白嫩的桿莖,結果發現還挺好吃。于是,農人開始刻意收集桿莖變粗的菰米,專門栽培,這就是現代的茭白。
普通的菰米植株并不會變粗,只有感染了黑粉菌的菰米,桿莖才會膨脹變粗,長成茭白。茭白實際上是在黑粉菌的刺激下,膨大發展的病化產物。
黑粉菌是一種真菌,跟蘑菇一樣,通過孢子傳播。切開過度成熟的茭白,會看見白嫩肉質上,有一些黑色斑點,這些就是黑粉菌的孢子。帶黑點的茭白也能吃,黑粉菌跟食用蘑菇一樣,對人體無害。另外,除了茭白以外,玉米也會被黑粉菌感染,形成長相難看,卻味道鮮美的“玉米松露”。
那么,問題來了,在栽種茭白的時候,能不能留下它的種子?平時吃茭白桿莖,等到結穗的時候,還能收集菰米種子,做到完美的“一魚兩吃”。
想法挺好的,可惜做不到。感染黑粉菌的菰米植株,不會再開花結穗了。
農人在栽培茭白時,不是用種子培育法,而是用分株繁殖法。收集老植株的根莖,分揀切割后再種到地里。
總結
知道野米和茭白屬于同一種植物之后,也就戳破了蒙在北美野米身上的神秘面紗。
100元1斤的進口野米只不過是我們淘汰掉的谷物,比它更好吃的是,菜場里6元1斤的茭白。
選擇主糧,最重要的成分是它的淀粉含量。商家強調野米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蛋白質等成分。而這些成分在我們日常飲食中,蔬菜、水果、肉類等其他食物全部都涵蓋了,不需要專門吃野米來補充。
關于冰湖野米,嘗個鮮,體會一下菰米是啥滋味沒問題。但是用來當作“長壽”的營養保健品,只能說是一個笑話了。
好了,野米和茭白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