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郊小餐館系列??
今天文章沒有序言,植入豬蹄,哦不,直入主題:
長沙米粉店
再遠跑過去都是值得的
在飲食行業混了幾十年,我偶爾明白了一些開粉館的小竅門,道上的行家能公開告訴你的是,長沙米粉,要用陳年糙米磨漿,手工一燙,一張張米粉皮按不同寬窄一切,就成了出鍋不爛的扁粉,玉白軟柔有筋力,啟齒彈牙。下好一碗米粉要做到湯寬水開油少碼子熱。還有,豆豉熬湯,原湯蓋碼,香菜、芹菜做碗都是厚味鮮香的原始手法,來點剁辣椒、酸豆角調味更有長沙味。
——范命輝《尋味三湘》
上海湘菜遍地開花,但專門的湖南粉店,無論是長沙粉還是常德粉,數量遠不及江西米粉,更不提江西粉已有資本凈潤跡象,連鎖店遍布大上海。
湖南粉的老店,有在浦東的「武妹娘湖南特色牛肉米粉」,其他似乎都開不長。不過也難怪,這座城市的埠外小吃,更多隨來滬務工人員而來,而能在這里沉淀的畢竟不多,隨著主人賺夠了錢,或升級騰挪,或榮歸故里,能有個5年的店齡實屬不易。
若不是友人口口相傳,怎么也不會想到遠在嘉定馬陸有一家很不錯的湖南粉店。馬陸有多遠?比日前介紹的,遠在南翔的「得一」還要更遠10多公里,再往北,就出上海了。
小店每天8點多開檔,就長沙本地早飯嗦粉的習慣開檔并不算早,但小店只有兩人,男人姓胡,故小店名為「胡記長沙米粉店」(點評條目僅為「長沙米粉店」)。男人曾在長沙老字號粉店「矮子粉店」工作,女人下粉下面,男人在灶臺前料理面碼。
粉與面條的評價方式很相似,無外乎粉(面)質素、湯頭和面碼的水平,而對粉店來說,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粉之水準。
「胡記長沙米粉店」的米粉絲滑、彈牙、米香皆有之,若不是親口嘗到,真不信在上海郊區的角落有如此好吃的碳水。
“粉是從湖南老鄉那里訂的,店里就兩個人,來不及做。”
小店的剁椒為自家制,那一大桶一大桶的剁椒堆在店角,火紅顏色卻如此惹眼,當本地人加一坨剁椒就畏之鮮辣時,邊上的湖南伢加多少都不嫌多,這剁椒的香味,太撩人了。
小店的面碼都在10元以下,牛肉、小排、肉絲、青椒肉絲等等,都是粉店的常見配置,選三個面碼加一碗粉的消費都不到30元,若按照網紅來包裝,翻倍賣絕沒問題,超過100塊只要做得出,也是有人會埋單的。
早年的印象里,這樣的由外地來滬人員經營的地方料理小店,曾在上海俯首皆是,但從蘭州牛肉面開始,資本的進入將小餐飲當作投資項目來運作,我們的確看到了更多的標準化、市場化、連鎖化的小料理,但仿佛也丟失了樸實的手藝和安心做哪怕一碗面的心思,像「胡記長沙米粉店」這樣的小店只能于市郊,在不為人所知的角落里做著平靜卻不合這個速食時代的料理。
地址
嘉定區康豐路79號
軌道交通11號線馬陸站下
小辮子羊肉
網紅化的周浦羊肉你埋單嗎
上海郊區多有吃羊肉的習慣,但說在上海最有名的,那還是有小上海之稱的周浦羊肉。羊肉是周浦的地方名片,以前多少食客星夜啟程前往周浦,就為了那凌晨開檔,上午便收檔的周浦羊肉。
周浦羊肉為何有這樣違反大多數當代人作息的營業時間,一說周浦人從上半夜就開煮羊肉,凌晨正好開賣。另說周浦人好清晨一碗羊湯面,半斤羊肉加燒酒開始一天的生活,但以前計劃經濟時代居民是否有如此好條件那是要打上問號的,恐怕清晨飲酒的人也不會太多。
若要說周浦羊肉的老店,首推當然是列入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永石的「黃大哥祖傳羊肉館」,其他如「老張羊肉」、「光頭羊肉」也為名店。但他們之外,還有一家踏準移動互聯網,制造網紅時代節奏的羊肉館「周浦小辮子羊肉」。
「小辮子羊肉館」的營業時間比那些傳統羊肉館長得多,從凌晨4點一直做到晚上8點,可以照顧到幾乎所有作息時間段的食客。他的裝潢和其他羊肉館一樣破落,但外賣包裝非常精致,招牌之外明寫網紅店鋪,似乎生怕別人不知道,看上去就是一家“很會”的店,小紅書、抖音上關于他的作品比其他周浦羊肉店加起來還多,真是火上加火。
網紅店的形象網紅,料理糟糕不在少數,但「小辮子羊肉館」的風味卻相當不錯,或者說,周浦羊肉本沒有秘方,各家水平都差不多,「小辮子羊肉館」只是更知名罷了。如果平時并不多吃本地羊肉料理,過來要半斤羊肉、一碗羊湯面或者血湯,那種美味恐怕會難以抵擋,念念不忘。
地址
浦東新區周浦鎮周東路456號
一家好面
如今好面只在城郊有?
隨著市中心舊城區的不斷“改造”,原本在城區較多的老面館逐漸消逝,我們告別了面館激戰地的眾多“名店”,送別了幾代人回憶的「清真永豐」,且吃且珍惜文廟的兩家老面館,老面館漸漸被資本扶持的連鎖、網紅面館代替,這些集中于各種商場、mall的店鋪,讓庶民料理不再有原先街坊店的味道。
說到浦東地區的好面館,知名的有「金楊拉面王」,老店新開的有「滬民」,以及「德興館」、「竹鄉」、「旺泉」等等,拿到市中心較量也絕不遜色。
而「一家好面」在唐鎮,遠離市中心,唐鎮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既有新晉的高檔居住區,也保有一些老城區,「一家好面」在此經營許久,但除了本地人之外,在外區食客中籍籍無名。
如果吃慣了市中心的面館,無論是老店或者那些網紅新店,會不太習慣這里的做法。蛋花湯、青咸菜、肉糜辣肉、并非濃油赤醬勾芡的豬下水,會讓食客覺得與眾不同,仿佛年少時曾在家附近嘗過這樣的面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元素越來越少,記憶中的面館只在城郊有。
每次去「一家好面」店里人都不多,街坊居民,解決午餐的上班族,結伴而來的學生,每個人要了面,彼此分散地拾個椅子坐下,沒有喧嘩、沒有排隊,只有不一會兒就將面嗦完的暢快卻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