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價值線
欄目 | 熱點
作者 | 阿月
編輯 |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最新消息,德國總理朔爾茨計劃于11月初率領一個經濟代表團訪華,這將成2019年以來,首位歐盟國家領導人來華訪問。
在美國頻頻出臺對中國加強半導體、新能源、醫藥等領域限制政策的背景下,作為歐盟一哥的德國,近年來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日趨緊密,與美國的“逆全球化”形成鮮明對比。
據德國央銀行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市場的直接投資為101億歐元(約715億人民幣),而去年同期只有62億歐元。
朔爾茨此前在歐盟峰會上表示:“如果總結一下歐洲理事會有關對華政策的討論,我會說:意見非常一致。歐洲沒有相關的聲音主張‘脫鉤’。”
朔爾茨再三強調:“沒有人說我們必須離開中國,我們不能再向那里出口,我們不能再在那里投資,我們不能再從那里進口”。
此次朔爾茨訪華計劃公開,有望推動中德之間最大的投資項目——漢堡港收購計劃正向發展,同時,為中德本已有較好合作基礎的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錦上開添花。
1、“脫鉤論”遭冷遇,朔爾茨政策轉向
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勃蘭特突然的“華沙之跪”震撼了全世界。這一跪也意味著西德外交政策的徹底轉向,西德成為最早放棄意識形態為主的外交準則,采取務實外交政策的大國之一。
勃蘭特之后,施密特、科爾、施羅德、默克爾,歷屆西德以及德國總理一直貫徹這一理念,采取“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發展政策。
這一傳統也深刻影響中國和德國之間的關系。中德貿易額十多年來占中歐貿易比重約30%,中國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就是實力決定友誼的最佳注腳。
但去年底,德國新總理朔爾茨上臺后,卻開始拋棄務實的傳統,開始推行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
“脫鉤論”一時甚囂塵上,整個德國高層摩拳擦掌。今年5月,德國經濟部長、副總理哈貝克甚至明確表態,要與中國保持更遠的距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今年8月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公然發表涉臺言論,聲言德國將在2023年公布新的對華戰略。
然而,“去中國”的思潮還未來得及彌漫開來,俄烏戰爭的擴大,以及隨之而來能源危機的不斷惡化,已經給不少一時發熱的頭腦澆去一盆盆刺骨的冰水。
直面慘淡的現實,天然氣危機下的德國不僅僅是人們開始搶購柴火、電熱毯那么簡單,工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有德國學者警告,由于能源危機,德國的基礎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將面臨終結。
“我擔心德國經濟會逐漸去工業化。”一位德國制造業企業家對媒體說。減產、裁員、關閉、收縮,成了德國工業界的一致共識。德國工業聯合會9月對近600家德國中型企業的調查顯示,每10家中型企業中就有1家因天然氣價格而減產或停產。
朔爾茨試圖對此強裝鎮定,號召德國公民少洗澡,如果要洗也只清洗4個“重要部位”。而作為一國總理,朔爾茨卻依然享受每天洗澡的奢侈,這種“鋪張浪費”顯然引起了德國人的不滿,支持率連創新低。
在當前失去俄羅斯的能源、國內通脹動蕩且明年經濟陷入“負增長”之際,朔爾茨幡然醒悟,德國已無法再失去中國市場,這是難以承擔的代價。
朔爾茨此前在歐盟峰會上表示:“如果總結一下歐洲理事會有關對華政策的討論,我會說:意見非常一致。歐洲沒有相關的聲音主張‘脫鉤’。”
2、漢堡港交易是“照妖鏡”,朔爾茨力排眾議勁挺
在對華態度上,漢堡港的談判,成為德國政界的一面“照妖鏡”。
從去年9月開始,中遠海運便著手商談收購漢堡港集裝箱碼頭35%的權益,但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就此事持續爭論不休,至今懸而未決。
這本是一項普通的交易,但德國政府在其中橫加干涉,認為港口是“關鍵設施”不能賣給中國。今年已經陸續有包括經濟部在內的六個聯邦政府部門對這筆收購案發出警告,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更是咬定不打算松口。
近日有德國媒體透露,在談判的“緊要關頭”,總理朔爾茨已經介入,并指示相關部門盡快拿出解決方案,推動這筆交易在月底之前完成。之所以是“緊要關頭”,因為德國經濟部使絆子,計劃將該議題呈交給聯邦內閣審查,并最終被駁回。
在漢堡港問題上,朔爾茨最終站在了德國企業界的一邊,總理府的“站隊”或會給經濟部門施加很大壓力,迫使他們放棄所謂的“審議程序”。
有分析認為,收購案的目的是“為全球各航運公司提供優質的供應鏈服務”,根本不牽涉政治,但卻讓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如德國綠黨異常興奮,將事情一再渲染擴大。
中德政治上偏冷,但在經濟上,今年卻熱火朝天,尤其是德企對華投資大幅增加。據德國中央銀行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市場的直接投資為101億歐元(約715億人民幣),而去年同期只有62億歐元。
此外,自6月以來,一個個巨型項目不斷震撼中德兩國工業界。
6月,寶馬的沈陽新工廠“里達工廠”開業,投資額達150億元人民幣,是寶馬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單筆投資。寶馬還預計明年把MINI電動車型的生產線從英國轉移到中國。
9月,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與中國化學簽署合作協議,一個投資總額達約709億人民幣的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不久后將崛起于廣東。這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對外投資項目。
近日,大眾汽車又宣布追加對華投資約170億人民幣。其旗下軟件公司CARIAD將與中國自動駕駛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從事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這也是大眾40年來對華最大一筆單項投資。
據紐約研究公司榮鼎的一項報告,梅賽德斯-奔馳、大眾、寶馬和巴斯夫這四大德國巨頭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共占歐洲對華投資總額的1/3。寶馬、巴斯夫、大眾這幾個有史以來的最大投資項目,合計投資額超1000億人民幣,或意味德國巨頭把未來徹底地押注在了中國市場。
一邊是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異常火熱,另一邊是中國對德國的出口也在猛踩油門。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傳統的優勢領域,如汽車產業,中國汽車工業的表現十分給力。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達191萬輛,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日本,實現歷史性突破。10月,德國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SIXT將從比亞迪采購10萬輛電動車。
3、光伏、儲能或將錦上添花
在化工和汽車制造等傳統行業之外,中德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是未來的重要看點。
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德國政府此前制定了一攬子計劃,要求到2030年,其可再生能源發電必須占到其電力總量的80%以上。其中,光伏裝機目標為215GW,為此從2026年起每年需要新增22GW的光伏裝機量。
此前,德國政府通過實施稅收減免,來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一個具體措施,是計劃從2023年初開始,任何在單戶住宅或商業物業上運行輸出功率不超過30kw的光伏系統將不再需要為發電量繳納所得稅。
另一個措施,是規定光伏系統和儲能系統的進口采購和安裝將不再征收增值稅。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是我國光伏組件的第一大出口市場。2022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組件達到了78.7GW,其中,歐洲市場進口了42.4 GW光伏組件,同比大漲137%,占總出口量的53.9%。
中國作為全球光伏產業佼佼者,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70%的光伏組件,未來中德在自然有機會在光伏領域深度合作。
此外,儲能領域也值得期待。2021年德國新增戶用儲能1.48GWh,同增45%,占全球市場34%,累計裝機3.92GWh,同增60.6%,占全球市場32%。據悉,儲能系統協會(BVES)在年前表示,2022年德國家庭儲能電池銷量預計增長67%,去年儲能行業的總營收為89億歐元,戶用儲能占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根據德國市場研究機構EUDP Research公司預計,德國85%的住宅電池儲能系統將與新建的住宅太陽能發電設施配套部署。這意味著,在德國太陽能發電設施產生的電力直接可以從電網開始轉向家庭儲能端。而剩下15%的家庭儲能系統將與正在運營的住宅太陽能發電設施配套部署。
中國企業的儲能產品以性價比高著稱,一些中國儲能企業正為歐洲能源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在電池企業中看好派能科技和鵬輝能源;逆變器企業中看好德業股份、錦浪科技和固德威。
4、尾聲
1990年柏林墻轟然倒下,彼時中國在德國貿易量中占比還不到1%,至2021年,這個數字已上升至9.5%。
朔爾茨政府的轉向,終究是經濟理性戰勝了政治壓力,畢竟意識形態不能當飯吃,與中國“脫鉤”必將給德國造成巨大的損失。
作為禮儀之邦,中國自古是好客的國家。朔爾茨下月來華抱著什么樣的態度,也自然決定了他能給德國帶回什么樣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