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 食品發酵工程碩士,酒類食品領域評論作家
幾年前就聽說過江小白農場,今年江小白金色黃莊開園之際有幸到此參觀,來到這里才發現,何止是“一畝三分地”,10萬畝三分地才是真,聽這里的工作人員講,江小白很多年前就在不間斷的做一件事——種高粱,如今已經種了10000畝。
去過很多酒廠的農場,但像江小白這樣的,還是頭一次見,這里不是常見的在村落中建農場,而是農場包攬了整個村落,完全是一個沒有圍墻邊界的自然農場。
·江小白農場是釀造清香自然酒的源頭
多年前,江小白秉承著一個很好的理念“自然釀造、本味糧香”,即是堅持自然風土釀造自然酒,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如清蒸海鮮,要的就是食材本身的“淡中鮮嫩”,如白灼青菜,要的即是蔬菜本身的清新與甜凈,不需要太多的調料,沒有過度的烹調干預。對于白酒來說,釀自于高粱,江小白追求的是優質原糧以及對發酵過程的低干預,最大限度去除了外在的風味影響,單純依靠金皮糯高粱本身發酵的自然滋味。
那么,江小白所倡導的釀造出純粹風土原味的高粱酒,是如何實現的?在江小白的農場里,筆者尋找到了釀造清香自然酒的源頭。
01
江小白農場,一座自然共生體
江小白農場中有一條黃蹬溪,沿著水邊走,發現有兩處生態的“妙筆”,一是,這兩岸的黃花,好像綿延不盡,永遠看不到頭;二是,這里竟然有白鷺在飲水,工作人員卻說,這一點都不稀奇,稀奇的是他們還一點都不怕生人,即便旁邊的小路上有車子駛過,它也仍舊閉目養神不為所動。
聽到這里,腦海里突然浮現一個生態學詞匯——“生態系統”,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大氣圈,無論何方神圣,但凡生長與天地間,都在這五位一體的自然共生之中。江小白農場,或是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樣本,因為我發現,自然共生是這里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
·大地藝術館前的花海之畔,吸引了許多垂釣愛好者
比如,在江小白農場居然沒有蚊子,雖然身處野外田園,這里的蚊蟲卻格外少,幾乎用不到蚊香。按道理講,入秋后的蚊子應猛如虎,為了越冬,自會想盡一切辦法“貼秋膘”,何況在這鄉野自然之間,但江小白農場卻顯得“反常”。隨后,我在田園間發現“端倪”,這里種植了很多芳香類的植株,像迭迭香、除蟲菊等,能夠天然驅趕蚊蟲,自然維護農場的種植與生活,便造就出一片沒有蚊蟲侵擾,只有蛐蛐聲相伴的天籟空間。
·江小白農場隨處可見動植物的和諧共生
再如,當時雖然下著雨,黃蹬溪兩岸的紅土也略有沖刷,且入秋后,會有較多腐殖質進入水流,但溪水卻還是保持了相當的澄清,反映出這里自然沉積效果和腐殖質微生物的卓著功勞。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讓我對江小白農場,形成了更深的認知:江小白并不是單純意義的把這里當做種植與收獲的糧食基地,而是利用共生的模式,當做自然生態來維護。相比于其他農場,大都采用的改造自然方式,江小白農場,則建立在自然共生的理念之上,延續了對大自然的保護。
02
自然共生之下的清香自然酒
風土是什么味道,酒就是什么味道,這個念頭一經在腦海里出現,便讓我打通了江小白農場和釀造之間的關聯。江小白能做到自然釀造、本味糧香,不僅在于崇尚自然釀造之法,更在于原料農場崇尚自然的“自然管理力”,清香自然的味道從一粒糧食的種植就已然開始,最終演化為自然酒香。
可以說,沒有江小白農場里的自然共生,就不存在“自然釀造、本味糧香”,其釀造理念的“本水”“本糧”“本曲”“本藝”便無法實施。
比如,這里形成了循環往復的種植與釀造共生體系,酒莊運輸過來的酒糟,作為飼料進行畜牧養殖,而動物們的代謝物,又作為高粱等種植的天然肥料,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狀態,因此,江小白的種植基地可以不使用化肥,也不使用農藥,這或是一種“本糧”的意義,沒有“人為催生”的因素,才賦予高粱更加濃郁的糧食自然香。
·江小白自主培育的釀造高粱—金皮糯1號
這種效應,不僅在于高粱,也在于這里的食材。源于村莊風貌的原始保留,江小白將詩酒田園的生活方式完美融入其中,成為全國少有開放生活方式的農場酒廠。比如,這里盆栽了上百種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的瓜果蔬菜,油菜、南瓜、土豆、西紅柿……想吃什么,采摘后只需拂去泥土便可烹煮,甚至都不用清洗,立即享受天然食材的自然鮮美。
在江小白農場中的大地酒館就餐,即便是最為簡單的青菜,菜味似乎也要格外濃厚,據了解,自給自足,這里的食材全部是農場自己種的。這讓我聯想起之前網絡流傳的一個觀點,說“為什么現在西紅柿沒有柿子味兒了”,原因就在于此,人為的因素太多,拔苗助長,便缺少了最自然的本味。
·江小白農場長出來的自然本味西紅柿
再如,在這里,無論是釀造還是種植,采用的均為“活水”。江小白的農場和酒莊處于長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國家一級水源地的范圍,長江流域分支流過的地面活水,經過這里濕地的沉淀、腐殖微生物的處理,水流和土壤、微生物的共生互利,讓水質已經足以達到釀造用水和飲用水的標準。坐擁天然的“活水”資源,讓江小白無需采集地下的“硬質水”或者水庫的相對不流通的“靜水”,水質更優更自然,這大概是“本水”的淵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對釀造有著重要意義,《齊民要術》中明確提到釀造用水的講究,比如淘米用的、蒸煮用的、洗滌釀酒用具用的水,都是以河水、江水的活水為最好。而其又在“神曲酒方”中又強調:“收水法,河(江)水第一好。”所以,古人釀酒環節中都傾向于使用河水、江水。
·黃蹬溪在江小白農場貫穿而過
最后,還有“本曲”。這里與其他農場單一種植不同,包括農業文化展館內以及田園中,江小白種植了上千種植物(其實很多并不能直接產生經濟價值,但卻對生態的作用很大)。與此同時,在種植中,江小白農場還采用混合方式、輪作方式,不僅有高粱地,還有青梅林、杏林等等,不僅種植高粱,還會在收獲后,再種上油菜花。正因為這種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反映在宏觀,是多元動植物的樂園,而反映在微觀層面,便是微生物多樣性的共榮,這決定了江小白酒曲的特殊性。況且,江小白用曲量低至2%,不需要使用糠殼,正如那句話“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
·高粱收割后送往江記酒莊釀造清香自然酒
長江釀造,長壽之鄉。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不僅孕育出一片理想的佳釀之地,也造就了江津轄區康養宜居的美譽。作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其內擁有地球北緯28°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被聯合國生態保護專家譽為“天然物種基因庫”。來自中國老年學學會的評選數據,江津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長壽之鄉,在全國獲頒“長壽之鄉”的幾十個縣市中,江津轄區內超過一百歲的老人都有179名。
其實,中國酒的釀造,比西方酒,更稱得上是風土的產物,因為除了原料,由于開放式生產的釀造智慧,中國酒的酒曲,本就暴露在天地間自然富集,中國酒的發酵容器,也與可以自然環境互通有無。所以,風土決定工藝,工藝決定風味,風味的獨特又反映了風土迥異,形成中國酒的品質閉環。
對于江小白而言,它提供了一種關于風格、情感、風土和人的連結,通過崇尚自然的生態,施行自然釀造的工藝,呈現出清香酒的自然本味,這即是中國白酒最接近自然酒的滋味。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酒食評論》自媒體矩陣、李虓?策劃咨詢創辦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